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为民请命

日期: 来源:华夏文化促进会收集编辑:华夏文化促进会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为民请命海清天》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申岁咏海瑞七律

冒死书疏论治安,君王读后胆犹寒。

为民请命能尸谏,执法无私敢罢官。

季路淳刚颜子乐,仕途偏狭海天宽。

工于谋国谋身拙,一片丹心谢比干。



黄德劲先生诗评:

中国历史上可以称得上“青天”的人物并不多,鼎鼎大名的,一个是包青天,一个是海青天。若从政品人品讲,二公皆刚直不阿,犯颜敢谏,为民为国,赤心若丹,为后世千秋所仰瞻;而若从人生遭际看,则后者比前者更多艰险,更增慨叹:

虽然包公也是“百姓伸冤屈,权臣结怨仇”(《辛巳岁赞包青天五律》),但海公之冒死,之尸谏,之罢官,之仕途偏狭,之拙于谋身者,比之包公,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原因何在?人也?制度也?时代也?读罢彬宇先生咏海瑞七律,愈益让人深思而崇敬也!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生于1514年,祖籍福建,南宋时迁广东番禺,明朝初年又迁至海南岛琼山县。一生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1587年)病逝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刚峰,刚毅之峰,刚健之峰,刚直之峰也。海瑞之自号,足以见其内心也。千百年来,凡能“为民请命”者,必是有勇气胆魄之人,也必然是一心忧黎民,叹息肠内热之人。“世有清节之士,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如世之万年青草,何其滔滔也。吁!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此海刚峰(海瑞)之徒也,是亦一物也。”(李贽语)纵观海青天一生,又岂止万年青草也?而恰正如彬宇先生点睛之言:“仕途偏狭海天宽,一片丹心谢比干”。

彬宇先生之七律,十分清亮劲爽。全诗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联颔联,述刚直事迹;颈联尾联,语不朽精神。

为民请命何惜命

“冒死书疏论治安,君王读后胆犹寒。”诗句之笔法如主角之人生,坦荡无私,绝不虚与委蛇,而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海青天震惊朝野的一件大事情。《明史》载: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曰: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乾祐山,孙奭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

陛下将谓悬刑赏以督责臣下,则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修真为无害已乎?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即陛下亦何利于是。

陛下诚知斋斋无益,一旦幡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

海瑞这一段上疏,意思并不难懂,但是胆子足够大。核心只有一个:陛下以刚明之质,春秋正盛,修什么神仙!修得天嫌人怨,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在黄仁宇先生的名作《万历十五年·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中,有如此论述:

嘉靖皇帝当日已御宇40年。他的主要兴趣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他住在皇城中的别墅里,然而又不能以一般的荒惰目之,因为他除去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以外,对于国家大事仍然乾纲独断,有时还干涉到细节。这位皇帝的喜爱虚荣和不能接受批评世无其匹,只接近少数佞臣,听到的是各种虚假的情况。当地发现大事已被败坏,就把昔日的一个亲信正法斩首,以推卸责任而平息舆论。这种做法使得廷臣但求自保而更加不去关心国家的利益。1565年,严嵩去职虽已3年,但人们对嘉靖的批评依然是“心慈”、“苛断”和“情愉”。然而他对这些意见置若罔闻,明明是为俟臣所蒙蔽,他还自以为圣明如同尧舜。

经过慎重的考虑,阳历11月,海瑞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举凡官吏贪污、役重税多、宫廷的无限浪费和各地的盗匪滋炽,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责。皇帝陛下天天和方士混在一起,但上天毕竟不会说话,长生也不可求致,这些迷信统统不过是“捉风捕影”。然而奏疏中最具有刺激性的一句话,还是“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说普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

这一奏疏的措辞虽然极端尖辣,但又谨守着人臣的本分。海瑞所要求于皇帝的不过是改变自己的作为,而这改变又非常容易,只需要“翻然悔悟”,由乱致治,也不过“一振作间而已”。言下之意是,如果皇帝能够真正振作,选择合宜的道路,赴之以决心,他还是有机会成为尧舜之君的。

这样的奏疏确乎是史无前例的。往常臣下向皇帝作诤谏,只是批评一种或几种政策或措施,这种指斥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等于说他这几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而且连为人夫及人父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其唐突之处,真的是古今罕有。

嘉靖皇帝读罢奏疏,其震怒的情状自然可想而知。传说他当时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嘴里喊叫:“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一个宦官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就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人向来就有痴名,听说他已自知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递上奏本以前就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从已经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听完,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由此事可以深知的是,海瑞是怀有一颗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但也并非完全戆直愚钝,毫不懂事,不讲章法。而是极其巧妙地体悟君心,犯言直谏。所以真正迷痴的嘉靖气得暴跳如雷,却并不真想杀了这个敢说会说的“直愣子”。倒是容不下清流的,是已经充塞朝廷与整个体系的滚滚浊流。

“为民请命能尸谏,执法无私敢罢官。”从海青天“尸谏”的经历,特别能看得出其有多么强烈的为民之心,刚毅之志,又多么地不见容于“时代潮流”。

万历皇帝登基,张居正出任首辅。他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去考察。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做菜招待御史,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海瑞曾和张居正有过接触,写信希望他主持公道。张居正认为海瑞轻率冒进,回信说:

“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声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摧浮淫之议,有深愧焉。”委婉拒绝海瑞,使其赋闲家居达15年之久。期间,也有许多官员纷纷上书,要求起用海瑞,张居正批道,海瑞的品质无可怀疑,然而办事不能通达,“只宜坐镇雅俗,不当重烦民事。”

于是海瑞在老家过上清苦的闲居生活。他没有业余爱好,“山水诸癖,一无所好”,只能靠读书、整理文稿、偶尔讲课等打发日子。张居正执掌中枢十年,竟然一直将海瑞晾在一旁,据说还有十分“直接的缘故”:

海瑞被迫引退后,虽是在家闲居,但忠君爱民之心不减,仍在关怀国事。对为政者主张要刚正廉明,反对以权谋私。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的长子敬修,是这一年的癸西科举人,将参加次年甲戌科会试。朝廷任命大学士吕调阳主掌会试。海瑞知道这个消息,给吕调阳写了一封信。

今年春公当会试天下,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想太岳亦以公道自守,必不以私干公也。惟公亮之。豫所吕老先生。海瑞载顿首,余慎。

“太岳则居正,豫所,调阳也。仅五十七字耳,而简严謇直,不激不随,与颜鲁公……同一忠义气象。”

海瑞此书不知是否起到作用?但敬修在万历二年甲戌科会试落选却是事实。据说张居正因此大为生气,利用权力取消了这次廷试之后对庶吉士的选拔。后又听说敬修落第与海瑞写信有关,因而招来对海瑞的忌恨。

还有一事是由张居正的“夺情”引起。明代官吏有丁忧的制度,对父母的丧事从闻丧日起,要解职回家守制27个月,称为“丁忧”,期满后照旧做官,称为“起复”。在居丧期间,由皇上指定不许解职,称为“夺情”。张居正的父亲在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十三日去世,二十五日接到讣闻,照例咨行吏部,题请回籍守制。张居正可能仍留恋权位,或觉得难以找到能顶替工作的合适人选,所以在态度上并不十分坚决。据说第一个主张夺情是户部侍郎李幼孜,而造成这个非留不可的形势的却是居正自己。于是在皇帝的几次慰留下,居正提出用辞俸守制的办法,即不支薪俸,不穿吉服,穿着青衣角带守制的服装入阁办事。但在遵守儒家礼制的人心目中,见居正不奔丧回籍,所谓辞俸守制,实际上是怙权贪位。于是居正的两个门生吴中行、赵用贤和刑部属官艾穆、沈思考先后上疏要居正奔丧和回籍守制,结果受到廷杖处分,这更引起人们的反感,由是出现了一件以海瑞名义弹劾张居正的奏疏,从而掀起一场政治波澜,重新触发了海、张两人的紧张关系。黄秉石在《海忠介公传》中,对这件事情的经过,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

黄秉石说是他亲所闻见,但他并不相信海瑞会干这种事,只是因为在社会上名声太大,所以伪托的《劾张居正疏》得以流传而已。其实张居正也知道这是伪托的,他给操江御史胡横信中说:“承示狂犯之狱,不胜骇异,……但详其伪疏之意,不过以海君为世望人,故托之以阴鼓异类,窥窃虚名……亦可哀也”。但他明知是伪疏,却仍要派人去观测海瑞的动向,可见其忌恨之情仍未消除,气度上未免太狭隘了。

海瑞在琼山家中虽说是闲居,但一直关心国运,做事从来是堂堂正正,并不会搞些小动作来中伤别人。海瑞回乡后,尤其对琼山郡县的吏治十分关怀。隆庆五年(1571年)就先后写信给过去的同僚和县府官吏,详细陈说政令得失去。曾经捐粮支助疏浚吴淞江的史际,当时升任浙江布政司参政,海瑞两次写信。告自己曾在安知县任上了解的民情和施政情况,借供参考。隆庆六年(1572年)寇劫掠琼州沿海郡县,海瑞写了《启殷石汀(正茂)两广军门》等书信,信中对海寇之患,“杀掠村市,如入无人之境,任彼所为,其惨其害,从前以来无有也”。出现这种情况,表示极为痛心。而对官军“平时养兵,迄与不养之时无异”,这种“纵寇骄兵,万方一辙”的现象,表示极为愤慨。他还提出防御和剿灭倭寇的策略。他这样直言不讳来为民请命,正是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海瑞精神。其后地方官有向海瑞咨询民瘼及政令得失时,他亦是侃侃而谈,毫无忌讳,耻为面谀,不及其私。这正是他“必为圣贤,不为乡原”的思想体现。

万历六、七年间,海瑞对海南清丈土地的问题十分关心。他几次给琼州分巡道唐敬亭等写信,说“琼州开国而今,无一人见有丈田之举”,实属“千载一时,然此一大美事,亦一大难事”。他提出清丈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自己在淳安、兴国、应天丈田的经验、教训,并草拟则例和绘制图样,分别说明执行的条款办法。对清丈土地有成绩的地方守令,如罗近云在文昌和定安,陈振源在临高。他特别撰写《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与《赠陈侯丈亩成功序》,对此表现勉励和祝贺。海瑞以在野之身,这些事例也反映出他对国事的关心。

万历九年(1581年),他自刻《续备忘集》二卷,其中收录兴国知县任后十余年米有关时政得失的奏疏、书信、文告等。他在家“好接引后学”,“堂揭忠孝二字”,“曰须立此大根本”,这就是他一生立身处世的基本精神。

万历十年(1582年)冬天,张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拟用海瑞为左通政,明神宗朱翊钧向来器重海瑞的名望,于次年正月召海瑞为南京右佥都御史。赴任途中,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已经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列举明太祖朱元璋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它谋划时政的言语有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鹍祚弹劾海瑞。明神宗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鹍祚的俸禄。

《明史》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因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谓今当用此惩贪。其他规切时政,语极剀切。独劝帝虐刑,时议以为非。御史梅鹍祚劾之。帝虽以瑞言为过,然察其忠诚,为夺鹍祚俸。

海瑞被重新启用的官职,级别虽高,但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万历皇帝这次起用海瑞,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榜样或象征,因为在全国也找不到像海瑞这样真正清廉的官员了。大学士申时行,自然理解皇帝的旨意,他给海瑞写信说:“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意思很明显:老兄一直住在乡下,对朝廷和官场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提醒的潜台词也很清楚:做做点缀就好,别惹什么事了!

但这哪里是海瑞的风格?诏书一到,海瑞即刻准备,有人劝他别再干了,海瑞不肯。也有人劝他,朝廷给你扔到山野里十多年,你怎么也得端架子一两次。海瑞不屑,“主上行特达之知,臣子不可无特达之报”,很快启程上任。

海瑞时已经是72岁的老翁了。他大约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末得到朝廷发下邓谏等疏荐起用的邸报,接着收到南京右佥都御史的任命。当他二月接到正式任命后,就准备起行。有人劝他不要匆忙应诏,而照例先作一番谦让。他没有接受这种意见,随即分别写信给内阁大臣王锡爵、两广总督吴文华、广东巡按御史汪言臣、琼州知府周思久等,表明自己以迟暮之年再入仕途的心情和上报朝廷知遇之恩的意愿。

人情世态,瑞无用世之念久矣。借誉诸公,得见知于主上,似亦若有天然之幸。揆之先日,后事可推,谓能大有所为满吾愿,或不然也。

主恩三四及矣,如天之高,如地之厚。然瑞今年何年耶?古人致用有期,而今过其二。杜少陵之齿发,自料曰意深辞苦,瑞之谓矣。况人情世态,见知于一时,焉保有终于后日?

瑞无用世之念久矣。一旦误蒙主知,十六年山林,变而感发,私计万里京师之琼,恩报屡至如此。山海之险,前期难定。……爰念主上改而励精,千载一时之会也。况又有虚怀之待,天下所仰望如公之为辅乎?

生朽而无用十六年矣,一旦有贤门下及毕溪翁挺然拔之。……生自知枯槁无用,即古之人引年(七十岁)计之,非可复出时矣。又思有君如此,即千载一时,而忍负之乎?二月二十八日欣然离家,三十渡海,……五月初四之夕,抵上新河,十二日方得上任。……区区日夕间上答圣明,下酬知己,略无一不满之心矣。奈年力不足以副何!今日亦进退之间也。

从上面几封信的内容看来,海瑞在起用时的心情是相当复杂,思想上也很有一些矛盾。一方面他等候了 16 年,这次起用算得是千载一时的机会,同时受到皇帝的赏识也应该为朝廷尽忠,这是他当时决定出山的主要思想。但另一方面确也感到年纪老了,已经超过一般出仕做官的年纪,而且能否有所作为,也颇难逆料,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心境上是不免有些矛盾。

海瑞到古稀之年才东山再起,处境并不十分顺利。他在南京吏部到职后,“见兵马司票取坊上人办公谯百物,又见该坊送各衙门取应票共三百余纸,……遂张亦禁革。故办事官吏,有输银公费,并新任有贺礼,一切革除。”由于海瑞的严厉作风,革除积弊虽暂时收到一些成效,但全局难以扭转,使他感到“吏治民风犹如先日”。于是他上疏要求退休,同时提出要用重刑惩治贪污。由是御史梅鹍祚弹劾海瑞,说他“言今日刑轻,而侈谈高皇帝剥皮囊草之法”。即攻击海瑞“欲复剥皮令焉”。梅鹍祚这次弹劾海瑞,受到“罚俸二月”处分,而令海瑞“安心供职”。这是万历十四年三、四月间的事。

海瑞上奏皇帝,要杜绝官吏的贪污,应该恢复明太祖时期制定的律法,凡贪赃在八十贯以上的官员都要处以剥皮实草的酷刑。他首先整顿纪律,要求所有人天天坐班,谁迟到了,立刻罚俸。御史陈海楼的家人到市场上用官员红票买米,只付给一半价钱,这其实是当地官场的惯例,海瑞得知,将其家人责打三十大板,并戴枷示众。还有一位御史过生日时,在家摆宴并请戏班子唱戏,海瑞找出太祖定下的规矩,“宴燕不得延伎”,将御史责杖一顿。这期间,海瑞共谪遣御史20人、降9人,黜3人,可见执法之严。

南京的御史们不堪其苦,采用莫须有的老办法对海瑞进行人身攻击,一时拥护者和反对者争辩不休。皇帝下结论:“……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之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也就是说海瑞可用作为“门面”写到书上,点缀朝廷记入史册,学习精神激励人心,却不可施用于实际。可在老百姓心中,“海青天”就是善恶最终裁判者、传奇大英雄。海瑞从海南奉诏回南京,人人争相拥到街上,有的还到家门口,就是想看看海瑞。有的百姓进来后,海瑞问有何事?百姓叩头说没什么事,“愿一见海爷相貌耳”。

葛剑雄先生说,历来都把海瑞看作清官的典型。所谓清官,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当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不徇私枉法,洁身自好,就可以算清官了。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条件。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海瑞都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在当淳安知县时,海瑞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米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为母亲祝寿才买二斤肉。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派御史来看他,也只用“鸡黍”招待。海瑞没有子女,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帐子和破竹箱,比穷书生还不如,丧事还是别人集资为他办的。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时,疏浚了吴淞江和白河,使百姓得到实惠;打击地主豪强,救抚贫民和受欺压者不遗余力,富家占有的贫民土地都被他夺回发还。正因为如此,海瑞深得民心。他作巡抚仅半年,但百姓听说他调离时,“号泣载途”,并在家中供上他的画像。海瑞在南京逝世后,载灵柩的船在江上经过时,两岸满是穿着丧服送灵的人,哭着祭奠的人延续到百里以外。(重读《明史·海瑞传》)

海瑞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向世人,也向整个官僚体系展示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操守,什么是顶天立地的“清官大老爷”。死不足惧,刚直自乐,仕途有阻,海天宽阔,我自直道而行也。

丹心如虹海天宽

“季路淳刚颜子乐,仕途偏狭海天宽。”海瑞作为名垂青史的大清官,绝不是一介莽夫,而是有着深厚的学问修养、道德操守与理想情怀的。淳刚如同“君子死,冠不免”的子路,纯正如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子,虽然命运蹇滞,仕途坎坷,但内心光辉万丈,海有瑞气,天地宽广。“仕途偏狭海天宽”一句,让人联想到忠介公之姓,实是妙语。

海瑞刚刚懂事,粗识文字的母亲就口授《孝经》《尚书》《中庸》对海瑞进行启蒙教育;她望子成龙,看管严厉,不准他与别的小孩游戏,“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教育海瑞,要苦修勤学,做个正人君子。海瑞性格中的孤僻、倔强和偏激,从小便深入骨子里。

嘉靖二十八年(1549),35岁的海瑞在乡试中,以《治黎策》中了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母亲的一再督促下,再次赴京参加会试,又不第。海瑞毅然听从吏部选调,闰三月,被任命为福建南平县教谕,这是县学的最高长官。近40岁的海瑞回到海南家中,变卖家产、告别亲友,于当年十二月带着母亲到南平赴任,正式开始仕途生涯。

有一次,延平府御史到南平县视察,照例要往孔庙行香朝典,海瑞带着两名教官早早在庙堂迎候。当时官场,下级迎接上级,一般都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当御史大人进门后,随同两位教官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是略略作揖。三个人反差非常鲜明,两边伏地弯弓,中间一杆高耸,俨然一个笔架——海瑞自此便留下了“笔架博士”的雅号。御史大人走南闯北,显然没有见过这么不懂规矩的人,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到御史您所在的衙门里,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海瑞就是这么倔强而“认死理”,却正直得可爱。

嘉靖三十七年(1558)春,海瑞晋升为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当时明朝官员实行低薪制,明朝史称“官俸最薄”,地方官不是靠俸禄吃饭,主要收入是各种“常例”,实际就是各种土政策、乱收费、只要有钱粮交缴就抽“红”。这些收入应该算是小金库,除自己的外快,还有招待费、公关费和往上送的礼金。海瑞把一个县府成员的常例收入列出细算了一下,不得了,一个知县即使不贪污不受贿,每年的常例收入也有两千两。私设小金库,制定土政策,是明朝开国之初明令禁止的,然而,太祖去世以来近两百年,这些常规陋习已经公开化了,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是在这些常例支持下运转的,没有这些常例,官员们无法维持日常的生活。

海瑞判断事务、行使权力的原则标准就两条:一是2000年前四书五经阐述的道德信条,二是近200年前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国时制定的政策法令。他上任不久,便公布革除所有常例,把所有的“不合理收费”一刀切,不光是自己的常例,还包括县丞、主簿、典吏、教谕、师爷、衙役、门子,全县大小官吏的全部额外收入。老百姓欢欣鼓舞,官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政治自杀,海瑞自己怎么生活?拿什么接待过往官员?拿什么孝敬上司?他自己都撑不了几天。

海瑞还真坚持下来了,靠一个月五两银子,真就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他在官署后院种菜,吃粗粮,一年到头吃不了几次肉。就连给母亲祝寿买两斤肉,都成了官场中的新闻笑料。官员纷纷要求调离,他从贫困地区再招,有些工作没人顶上,他就亲力亲为。别人做县令很清闲,他却忙得一年没几天休息。上司生日或红白喜事,正是下级“表示”的最佳时机,别人都是成百上千地送银子,他只写一封贺信,上级来检查工作或者路过,招待住宿都是按国初太祖时定下的标准。渐渐地,淳安成了官员们的畏途,谁也不愿出差到那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二月,由于曾当过海瑞上司的朱衡已任吏部侍郎,极力向吏部尚书严讽推荐,海瑞被调到江西赣州府任兴国知县。

到任兴国,初心不改,海瑞以雷厉风行的作风,针对当地大户隐瞒土地的严重状况,开始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国家赋税。地方势力和腐败官员暗地里千方百计,买通省里京里,终于把任职才一年零八个月的海瑞弄走。海瑞因“工作出色”,升为户部主事,级别为正六品。吏部也认为,海瑞这样的人虽然方正,却少变通,更适合条条上的工作,不适合于块块。户部主事的主要职掌是各地的财税监管工作,实际上是签签公文,专业性较强,和其他部门牵扯很少。谁知海瑞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岗位上,搞出了震惊朝野、千载名传的“天大动静”,也就是“冒死书疏论治安,君王读后胆犹寒”之事。

类似的故事,遍布海瑞的一生。尤其针对顶头上司,亦或知遇之人,海瑞也不假辞色,绝不通融,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比如:

“吊打总督之子”东南总督胡宗宪是明代的抗倭名将,但他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此子经常四处闲逛,借着总督老子的名头耀武扬威,并向当地官员索要财物。很多趋炎附势的地方官员也借此机会大送人情,阿谀上级。

胡公子途经海瑞辖区时,因为索礼不遂,恼羞成怒,把接待官员吊起来,打了一顿。海瑞侦知,不管这一套,派人把胡公子同样吊起来打了一顿,还给胡宗宪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

“总督大人,一个过往人员,索贿不成毒打接待人员,还敢自称是您的儿子。您对儿女教育很严格,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一定是假冒的,严重败坏了您的名声。我已经责罚了他,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现在把人送到您那里去,让您发落。”

胡宗宪看过信后哭笑不得,最终只好不了了之。

“以其之道治权臣”。位高权重的都督史鄢懋卿生性贪婪,却喜欢标榜自己清廉。一次,他巡查路过淳安(海瑞在任)。海瑞不想,也无钱接待,于是开动脑筋,写了一封信给鄢大人,信曰:“钦差大人,你是清廉官员的典范,我对你非常景仰。但我近来听到一些谣言,说你每到一地,接待都非常奢华。我们这里是个穷县,如果按照那个标准,我们实在接待不起,况且还违背你的本意。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希望你给出个主意。”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鄢懋卿鼻子都气歪了,但又不好发作,只好恨恨地绕道而去。

“恩怨分明查徐相”。《明史》中有载,其一曰:

隆庆元年,徐阶为御史刘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捕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当有人弹劾时任宰相徐阶时,海瑞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站出来为徐阶说话。而在此之前,当海瑞因为天下第一疏差点被处以绞刑时,也是徐阶硬压了下来,和吏部尚书黄光升救了他。按说两人应该心灵相通,有深厚莫逆的关系。但是在海瑞这里,情和法,是完全不能勾兑的。其二曰:

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海瑞锐意改革,对豪强大户霸占田地,强取豪夺坚决清理。罢相后的徐阶遇上海瑞,按说应该可以高抬手腕,轻松过关,但是并没有,“按问其家无少贷”,按规矩办事,一丝不苟。这样的做法无疑让海瑞得罪了一大批人,甚至整个官僚阶层。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缕光,泥潭中的一泓泉,万人中的一抹红,每个人都口中说着赞美,却在桌子底下狠狠地踩上了一只腿。

历史其实并不埋没正义与良善,忠直与赤诚。往事越千年,回首再看,不论是徐阶还是张居正,真正的结局都并不比海瑞强。而再论后世之景仰歌颂,就更不堪比伦了。

海瑞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五月到南京吏部任职,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在南京右都御史任上去世,前后时间只有两年多。海瑞在这桑榆晚景之年,仍然秉着勤政爱民的初衷,不顾年老体衰,在尽可能的职权范围内,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竭力为人民做一些好事,这正是海瑞让人极为尊敬之处。

海瑞最后在南京一段时间,先后七次上疏要求退休,始终未获批准。他在位一日,仍是继续发挥余热。虽然南京的右都御史是个闲职,但由于海瑞的声望和影响却继续发生作用。

海瑞一生,无论做何官,任何职,均牢记他早年的誓言,“必为圣贤,不为乡原”,在任何情况下均致力于养廉肃贪,勤政爱民,惓惓之情,死而后已。

黄仁宇先生深情地写道:

离职的巡抚已经走到了生命中退无可退的最后据点。他必须忘却别人加之于他的侮辱,克服自己的寂寞和悲伤。他失望,然而没有绝望。他从孔子的训示中深深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抱有任重道远的决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虽然闲居在贫瘠的乡村,屋子里挂着的立轴上,却仍然是“忠孝”二字。这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他从小读书的时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的灵魂里,至今仍然用它来警惕自己,务使自己晚节保持完美。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充分表示了为人臣者尽忠之不易;而他的家庭经历,也恰恰说明了为人子者尽孝的艰难。但是除此以外,他没有别的道路可走,我们的先儒从来就把人类分成君子和小人,前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养,后者则近似于禽兽。这种单纯的思想,固然可以造成许多个人生活中的悲剧,可是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永久的光辉。从海瑞家族的这个姓氏来看,很可能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然则这位孔孟的真实信徒,在今天却以身体力行的榜样,把儒家的伟大显标于这南海的尽头!

安贫乐道是君子的特征。家境的困窘过去既没有损害海瑞的节操,今天也决不再会因之而改变他的人生观。他有祖传的四十亩土地足供糊口,在乡居期间,他也接受过他的崇敬者的馈赠。他把这些馈赠用来周济清寒的族人和刊印书籍泊己的家庭生活则保持一贯的俭朴。

散文作家海瑞的作品表明,他单纯的思想不是得之于天赋,而是来自经常的、艰苦的自我修养。既已受到灵感的启发,他就加重了自我的道德责任;而这种道德责任,又需要更多的灵感才能承担肩负。如果不是这样,他坚持不懈的读书著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作品中再三地阐明这种道德上的责任。一个君子何以有志于做官,海瑞的回答是无非出于恻隐和义愤。他看到别人的饥寒疾苦而引起同情,同时也看到别人被损害欺压而产生不平。在君子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一个人如果出于牟利,他可以选择别的职业,或为农,成为工,或为商。如果为士做官,则应当排除一切利己的动机。在这一点上,海瑞和创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看法完全一致。

黄仁宇先生的这段论述,正可同彬宇先生的尾联——工于谋国谋身拙,一片丹心谢比干。”互相印证。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为官者,一个真正心怀黎民苍生的君子大人,一定是拙于谋身也羞于谋身的。海瑞上疏,嘉靖震怒,但静下心来读之再三时,说了一句话: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海瑞就是比干,可我不是桀纣啊!

其后《明史》又载:

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瑞曰:“信然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嘉靖驾崩了,外面的人还不知道。牢狱的主官提前知道了,认为海瑞又要被重用了,就置办酒菜款待海瑞。海瑞一开始怀疑自己要被开刀问斩了,尽情吃喝,不管不顾。后来狱吏告诉他是皇帝死了,他要翻身了,海瑞不敢相信。确信之后,什么反应呢?

悲痛欲绝,放声大哭, 一直把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哭昏在地,彻夜不息。

这就是海瑞啊,一颗纯正无私的心,苍天可鉴!他曾自述为人为政之道:

天下孰为重?德义为重;德义孰有之?君子之身有之。合仁与人谓之道,有此身然后有此德义。是人身为重,非人身之为重,德义身有之之为重。……志趣胸曲,“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人物也。得圣人依归之,此其最高者欤!

由此可知,海青天之冒死书疏论治安,之为民请命能尸谏,之执法无私敢罢官,之而终能仕途偏狭海天宽,万古流芳鬼神钦者,只因其有季路淳刚颜子乐,虽工于谋国谋身拙,却有一片丹心谢比干!

(参考文献:《海瑞评传》·李锦全 《海瑞骂了嘉靖,为何还能活到最后?》·国家人文历史)

张红星教授注:

书疏: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唐·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治安:谓治理(百姓)使之安定。 《管子‧形势解》:“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韩非子‧显学》:“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尸谏:陈尸以谏。 后泛指以死谏君。 《韩诗外传》卷七:“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 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 ,从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宋·文天祥《瑞州三贤堂记》:“杨公当权奸用事,屡召不起,报国丹心,竟以忧死,凛然古人尸谏之风。”

季路:即子路。春秋时鲁国卞 人,孔子弟子。 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吕氏春秋‧审己》:“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

淳刚:淳正刚直。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晋·潘尼《火赋》:“含太阳之灵辉,体淳刚之正气。”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 ,被剖心而死。《庄子‧人间世》:“昔者桀杀关龙逢 ,纣杀王子比干 。”成玄英疏:“比干,殷纣之庶叔,忠谏而被割心。”《史记‧殷本纪》: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遂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剖比干,观其心。”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阅读

  • 闽东之光丨郑承东:一江春水向东流

  • 商传老师,已于2017年12月26日去世。他原是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民众间声名鹊起,源于登上中央电视台讲永乐皇帝,被“粉丝”们称为《百家讲坛》
  • 老楼天井 竟成了“隐蔽垃圾场”丨解忧帮

  •  不少南京市民反映,在南京不少老楼的天井里散落着生活垃圾,不仅带来环境问题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应该如何破解呢?南京新街口地区的丹凤新寓小区均是高层居民楼,每栋楼
  • 首航!周口港→南京港→越南胡志明港

  • 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风 文/图8月25日,繁忙的周口中心港码头上,一艘满载化工原料的集装箱船备受瞩目。这艘船将担负起周口港至南京港集装箱航线的首航,经南京港周转,前往越南胡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为民请命

  •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
  • “阳光”操作 均衡分配 家长放心

  • 8月18日,2023年延吉市中小学阳光分班现场会在延吉市少年宫举行。“阳光分班”如何操作?能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记者带着疑问,来到现场见证分班全过程。记者在“阳光分班
  • 公益项目暖人心 低保家庭送锦旗

  • “感谢红十字会和延吉爱尔眼科医院,让我们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老伴儿的白内障,现在终于能正常生活了。”8月11日,家住延吉市朝阳川镇长青村的李振奎,将一面写有“命运无情,红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