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治愈”呼吸:这项人类的本能为什么还需要治疗师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郑文 通讯员 李文芳

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师许颖帮助一位患者做呼吸训练

802病房里,74岁的何进(化名)正在发脾气。

灰色针织衫下,他的胸脯和腹部剧烈地起伏,一只手抓着病床一侧的护栏,另一只手时不时捶打被子,被面罩笼罩的脸上看不清表情,只听见嘴里呜呜地说着什么……他的儿子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满脸通红。

何进是“白肺”患者,半个小时前,他刚从楼下的急诊抢救室转移至病房。因为不适应无创呼吸机,他和儿子“吵”了起来。

他不明白,曾经如同空气一样存在的呼吸,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艰难。

诗人萨古鲁曾说:“我沉醉于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就让我沉醉。”呼吸原是人类的本能,却在这疫情三年里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当前,疫情感染高峰已过去,医院里的救治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呼吸治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2月4日,记者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看看呼吸治疗师是如何“治愈”呼吸的。

呼吸“失控”急需氧气

“802病房需要呼吸机。”下午3时半,正在呼吸病区查房的许颖接到同事电话,立刻赶过去。

她是呼吸治疗科呼吸康复组组长,清瘦、干练,从业已有20多年。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罗列了正在接受呼吸治疗的患者信息,有32人,而这个数字最多的时候超过了90。

这些名字后面,有的写着HF,指高流量氧疗,有的写着NIV,指无创呼吸机……等电梯的间隙,许颖告诉记者,呼吸治疗是针对呼吸功能下降的病人综合管理的过程,小到患者吸入治疗的指导,大到呼吸支持的精准操控,只要是和“呼吸”有关的事儿,都是他们的工作。

呼吸治疗,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要第一时间从仪器跳动的数据中辨别出患者危与机的信号,绝不能掉以轻心。

见到何进时,他正半坐在病床上,戴着储氧面罩,气喘吁吁。记者甚至能够感受到从他面罩缝隙里喷射出来的气流,夹杂着嘶嘶声。

和老人问候了几句,许颖便没再说话,对着体征显示屏观察了一会:呼吸频率每分钟44次,氧饱和度82%。这是什么概念?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最多20次,氧饱和度基本在95%以上。

“储氧面罩戴久了不利于后期康复,我们给您换无创呼吸机吧。”许颖说罢,便急匆匆走出病房,去寻找呼吸机。

呼吸机还得自己去找?记者有点纳闷。“每天会诊量仍然很大,大家都忙不过来。”许颖边走边解释道,每台设备服务完一位病人之后都要拆掉,根据下一位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和重新组装,因为不同患者呼吸衰竭的原因不同,而不同的呼吸支持设备具备不同性能和特点,适用人群也不一样,呼吸治疗师会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我们来到1号楼3楼,这里原来是门诊区,后来搬去了新大楼,现在有三个闲置房间暂时用来堆放呼吸机。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里几乎是空的,呼吸机远不够用,医院又紧急添置了许多台,现在情况好了,可调配的呼吸机绰绰有余。

许颖挑好一台无创呼吸机,又找到合适的导管、面罩和过滤器,我们推着仪器一路小跑回到病房。用上呼吸机不到5分钟,何进的血氧饱和度就从84%上升到了92%。

许颖正在挑选呼吸机

新职业正慢慢被社会认可

呼吸治疗师,许多人对这个职业知之甚少。2020年2月,人社部发布了16个新职业,呼吸治疗师正是其中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挺高兴的。”许颖说,从业多年,她有了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感觉。

其实,呼吸治疗起源于北美国家,早在70多年前,美国就建立了呼吸治疗体制,在学科建设、教育培训、执业体制等方面发展较为完善。而在我国,这一行业起步较晚,1994年浙大邵逸夫医院率先成立了呼吸治疗科,目前共有49位呼吸治疗师,在全院各区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随着国内的呼吸治疗行业不断发展,呼吸治疗师正在逐步被公众熟知。

在和许颖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波疫情期间,许多高龄患者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在感染新冠后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往往需要呼吸支持治疗,有的给予高流量吸氧,有的采取俯卧位通气,有的上无创呼吸机,情况更严重的则要进行气管插管。

对许多呼吸疾病患者来说,顺畅呼吸是奢望。呼吸治疗师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首选创伤最小的方式进行呼吸支持。遵循这样的治疗原则,医院里有许多危重患者在没有气管插管的情况下,呼吸功能逐渐改善,病情好转。

然而,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什么是呼吸治疗。“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呼吸科医生,患者分不清楚呼吸科和呼吸治疗科,不过没关系,我们都是在帮助他们早日康复。”许颖淡然地说。

呼吸科医生主要针对患者呼吸疾病进行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更关注病因机制;而呼吸治疗是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一部分,更关注预防、诊断、治疗患者在各疾病过程中的呼吸功能障碍问题。

“趴着也能治病?”许颖时常被一些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患者追问这个问题。依靠俯卧位通气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肺部的通气和血流分布,明显改善呼吸和氧合。很多老年患者不能耐受俯卧位,她和同事巡视查房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就如何垫枕头、如何避免呼吸道不畅等细节一遍遍为患者及家属做演示,好在治疗效果都还不错。

当然,呼吸治疗,也并不是时时刻刻能够得到患者理解。在另一间病房里,就有位家属朝许颖嚷嚷要求撤走“呼吸机”,他自认为病人病情没那么严重,用这个“太吓人了”,哪怕许颖和他解释,这是高流量氧疗仪,并不是呼吸机,家属仍执意“拿走”。

呼吸治疗师要第一时间从仪器数据中辨别出患者危与机的信号

公共健康危机带来思考

前段时间,呼吸机火上热搜,不少人不惜花重金购买。

更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呼吸机是专门用来对付新冠肺炎的;也有患者家属咨询“阳”后家里是否需要配上制氧机。其实,家用呼吸机通常用来帮助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神经肌肉疾病病人),或者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也就是打呼噜严重的人。

像打气筒一样,呼吸机通过机械的方式,施加正压,把气体送入患者肺部,正压消失,肺部弹性回缩排出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辅助呼吸。操作原理看起来简单,技术难度却不低——通气量小了实现不了支持目的,通气量大了又可能造成气胸,有致命危险。

同样,制氧机也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什么情况下需要吸氧、流量控制在多少、浓度又是多少,这些最好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许颖从专业角度提供了建议:有呼吸类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人,可以在家备着呼吸机或制氧机,在遇到医疗资源紧缺、等待救护车转运等情况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燃眉之急。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等紧急情况,还是得及时去医院治疗。

呼吸机的抢购,和2020年热销的口罩一样,让呼吸这件小事似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异常艰难。再往前追溯,雾霾肆虐也一度给人们心上笼罩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呼吸之难,不再是矫情,而是公共健康危机。不过,许颖欣喜地发现,经过“非典”、甲型H1N1流感和三年新冠疫情,许多人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也因此更加凸显出生命的宝贵。

最近一项媒体调查显示,86.6%的受访者感到自己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在家里、小区、户外健身的人数比以前多了许多。”“现在特别注意卫生问题,勤洗手,勤通风。”……网络上,许多人表示自己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改变,也更加重视健康。

刚刚过去的疫情高峰,许颖也见证了病房里许多温暖的瞬间:有悉心照顾丈夫的妻子,一刻不离病床;有总是逗母亲开心的儿子,欢声笑语回荡在走廊;有陪护老伴的阿姨,夸赞护士细致耐心……

似乎许多人在疫情的“教导”下,重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温暖而热烈地生活。


相关阅读

  • 立春出游踏青,个人防护仍要做好

  • 武汉晚报2月4日讯(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杨诗雨)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4日迎来立春节气,恰逢周末,天气晴好,武汉到了赏梅花的季节,许多市民前往景区踏青赏花拍照。武汉市第五医院呼吸与危
  • 紧急召回!问题眼药水在美致多人失明

  •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日警告,一款名为EzriCare Artificial Tears的眼药水可能导致细菌感染,造成失明甚至死亡;呼吁消费者不要购买并立即停止使用。生产企业已采取召回措施。
  • 【新春走基层】省会医院有序应对就诊高峰

  • 2月2日,是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6个工作日。自1月28日以来的一周时间里,省会郑州市各级各类医院陆续迎来节后就诊高峰。为此,各家医院都做了哪些工作,确保医疗工作安全高效平稳运转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听音如面 上元节我想对你说

  • 文/华蕊|音/华蕊|设计/姜洪兴©华蕊、西部育鹰工作室、爱音斯坦FM 不知不觉,入伍马上满一周年了。从刚来时的焦灼不安,到现在的熟悉适应。这一年我在慢慢成长和蜕变。过去
  • 打铁花 迎元宵

  •   2月4日,北京市延庆区举行长城铁花表演,当地群众以这样的方式喜迎元宵节,祈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长城铁花是孕育于延庆长城脚下的民俗文化,经过创新,现在的长城铁花已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