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家在黄河边】系列报道②成都:生态专家在黄河上游“打补丁”

日期: 来源:郑州日报收集编辑:郑州日报

 


四川地处黄河上游,

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源补给区

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若尔盖县唐克镇和辖曼镇交界河湾处,

记者看到,黄河右岸河道边

水草丰茂,绿意盎然,

宛如翡翠之海。

湿地上空,黑颈鹤引吭高歌,

它们的鸣叫声如一曲自然的交响乐,

绘就了黄河上游自然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

然而将时间倒回到二十年前,这里曾因气候变暖、鼠害、无序开发、过载放牧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据了解,若尔盖地区当时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92.87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6%,并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扩展,生态本底一度堪忧。另外还有受沙化威胁和严重威胁的草原面积逾20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20.8%。

湿地修复与“沙化”赛跑

27年来,顾海军专注的,就是黄河上游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条长达5400多公里的“世界第五大河”流淌过他的青春,与他的人生相互缠绕。

1996年的深秋,刚刚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业硕士毕业的顾海军从成都出发,满怀着对高原的好奇和热情,前往他人生的下一站——四川若尔盖。穿过高山、森林、峡谷,越过草甸、沼泽、湖泊,他一路溯源而上,满心期待着牦牛悠闲踱步、湿地星罗棋布的高原景象。然而经过两天一夜的辗转后,想象被漫天黄沙无情戳破:“第一次与若尔盖见面,我就跟沙尘天气来了一次正面‘碰撞’,数百米的区域笼罩在一片黄沙中……”

顾海军来若尔盖是为了从事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但面对遮天蔽日的黄沙,面对横七竖八的侵蚀沟壑,谈何生物多样性?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沙化治理、湿地保护修复从探索期逐渐进入发展阶段,但高原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行路难,勘测难,起步难……由于国内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顾海军和同事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前往许多前人未达之地,展开水质调查、监测工作。其中,首次踏上湿地时的情景,让顾海军至今难忘:“虽然牵着绳子,但沼泽地十分松软,我的腿陷了进去,几次陷到了膝盖,再加上恶劣的天气,每一步都是生死未卜。” 

一次次的磨砺,让顾海军从懵懂的大学生逐渐适应这里的一切,并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他的足迹遍及若尔盖每一个角落,为当地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条件艰苦、生活枯燥让很多人对高原生态保护工作望而却步,而性格内敛的顾海军却扎根了下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决定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当地人朴素的生态自然保护观所触动。在某次水质考察时,他和同事看到湖里有陌生的鱼,本能地决定捞出来作为标本研究,但却被一群当地小孩拦住。“因语言不通,让我们对这些小孩的行为感到疑惑,但当我们将鱼放回水里时,这群孩子不约而同鼓起了掌,这一幕让我很受触动。我想我们这群专业的人,更应该担起守护这片土地的责任,而且我们可以做得更多。”顾海军回忆道。

我在黄河上游“打补丁”

2002年开始,四川省进行了若尔盖草原湿地保护修复的试点。国家政策方向性的引领和支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众人治沙治草、湿地修复热情的高涨,让顾海军备受鼓舞,于是他一头扎进湿地保护工作中。“湿地是水的载体,水是湿地灵魂。湿地就像海绵,既涵养水源,又调节气候。”面对黄沙漫天、湿地逐渐干涸,顾海军和团队伙伴们选择工程措施(修拦水坝)和生物措施(种草)相结合,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抚育为辅的湿地修复的思路,在沙漠上缝缝补补。截至2021年,若尔盖县已完成沙化治理及巩固面积55.87万亩,黄河边上沙丘正在逐渐消失,草更绿、水更清。

2010年10月,调研发现若尔盖花湖水面正按照每年5至10米的速度萎缩,比鼎盛时期的面积少了三分之二。原有湖水淹没的一些地方已露出沙地,湖面栈桥已变成了旱桥。为了遏制境内花湖持续萎缩,顾海军团队和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开始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修建生态堤坝,专门请了当地居民轮流守着,自己也常去查看修建状况。最终,堤坝建起来,效果迅速显现。没过几天,湖水就漫过了堤坝,出水口水面高度比修建之前抬高了30厘米。“水蓄起来了,草长起来了,一度消失的黑颈鹤飞回来了。”面对当地生态的变化,顾海军感到无比欣慰。

黄河岸边上演生态“可持续”

“黄河生态,重在保护,根在治理。”顾海军告诉记者,修建生态堤坝只是第一步,真正要确保湖水的稳定,需要在湿地沼泽中保护泥炭资源。他解释说,“沼泽中的泥炭是关键的水源储备,每公斤泥炭可以储存8公斤水,同时还能净化水质。”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蓄水区,其泥炭储量达到了70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泥炭库。这对于气候调节、保护水土、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大力提倡科学管理放牧十分有必要,目前已经落地见效,现在保护区内的泥炭平均厚度已经达到3~4米。顾海军表示,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如今的若尔盖湿地每年为黄河提供约44亿立方米的水量,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8%,堪称是黄河的天然蓄水池。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就是生态趋好的具体体现。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在花湖出水口区域,百余只大天鹅来到若尔盖花湖过冬。顾海军告诉记者:“当前,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9种增加至1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25种增加至4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保护区的监测数量从1997年400余只已增至2000只。”

生态变好,交通改善,不仅让当地旅游业得到了发展,还进而催生了更多新的业态,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方式。“生态保护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又进一步为生态环境改善创造了条件。”顾海军感慨道。

顾海军,现任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已从事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工作27年。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业硕士,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学会、英国东英吉利大学访问学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泽登旺姆  视频 曾书睿 图片由受访者供

审核 张魁勇 蒲薇 庄伟伟 段祯


相关阅读

  • 济南: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幸福感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济南: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市民幸福感 10月17日,济南市政府召开“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
  • 赏激情越野 品大宁味道 促消费帮扶

  • “大吉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今天圆满结束!本项比赛的赛场在黄河岸边,选手在比赛的同时领略黄河的壮丽风光。沿黄河故道穿越而行,“左手黄河澎湃,右手悬崖峭壁”的路线
  • 渭南两个景区入选陕西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

  • 渭南日报 记者 姚佩10月16日,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我市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合阳县黄河湿地洽川风景区入选陕西省自然教育基地名单。据了解,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项社科研究成果获奖

  • 来源: 农业科技报 作者: 陈琳 闫瑜涛 发布日期: 2023-10-11 浏览次数:812(农业科技报 2023年10月11日)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
  • 幸福河湖“有里又有面儿”

  • 寒露过后,秋意正浓。这个季节,黄河小浪底大坝以下,河水由浊变清。开阔的水面、河心的沙洲、时而掠过的飞鸟,构成水天一色的悠然景象。“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心情都是愉悦的。
  • 黄河美带热乡村游

  • “前一桌客人还没吃完,后面的客人就等上了。”樊瑞清一边擦桌子一边说,她的农家乐最多可接待40人。说话间,有游客打来电话订餐,“实在是来不及了,过会儿还得去鱼塘捞鱼。”她
  • 西藏11单位联合印发通知,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 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宗教事务局、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首片!三一硅能TOPCon太阳能电池下线

  • 10月17日,三一硅能5GW株洲基地生产的首片TOPCon太阳能电池下线,其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该项目从今年6月启动建设至首片产品下线,仅用了137天。太阳
  • 黄石市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 日前,黄石市制定《黄石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排查整治城镇燃气全链条风险隐患,并建立整治台账。据悉,近两个月来,黄石市城镇燃气专项整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