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他们,探寻文科生的无限可能

日期: 来源:复旦大学收集编辑:复旦大学

 

他秉持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理念

把探寻的笔触伸进民族史前历史中

她在日月光华中传承传统文化

探索人文可以抵达之处

她在学思践悟中

回应国家和时代的期待

她将从祖国东部走向西部

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山海情”

他们是

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

文理融合,他走出一条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之路

当一名文科生熟练掌握Python、R等编程语言,熟练运用ArcGIS、Mimics、Blender等量化数据分析工具与软件,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两个软件著作权……从一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生到入选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第四期“卓博计划”,2020级历史学系本科生张宇轩走出了一条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之路。

张宇轩参与的田野工作的现场

大一时,张宇轩就加入了任重书院文少卿老师的分子考古学术训练营,从而接触到体质人类学、虚拟人类学、量化考古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本科期间,张宇轩积极参与一线考古田野工作,积攒大量与课程知识互补的实践经验。2021年暑期,张宇轩跟随研究团队来到西安白杨寨、月登阁遗址进行田野发掘工作,主要负责墓葬人骨的清理与提取。

“说实话,一开始真的不适应。”张宇轩回忆,当时西安正值逼近40℃的高温天,但考古田野工作没有“双休”只有“雨休”,只有下雨天才能休息;墓室里都是虫子,男生们平时就和当地民工们一起睡在墓地旁边的板房里;当地用水紧张,没有水龙头,只有一根水管在往上滋水……“非常敬佩身在一线的田野考古人,他们的工作艰苦却意义重大。” 张宇轩说,“这段田野工作的经历也是我后续开展量化考古的基础。”

回到实验室后,张宇轩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量化分析方法,并在培养方案中选修了“生物考古”跨学科学程,由此接触了许多统计学、生物学知识。在自己实践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些方法完全可以移植于考古研究中,并将想法积极付诸于实践。

张宇轩(右一)

在开展的一项对于陶鬲的相关研究中,张宇轩将量化分析方法融入进考古学的相关分析中。他和一位同班同学合作,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整理收集了来自200余个考古遗址的近3000件陶鬲的线图,将椭圆傅里叶轮廓分析、地理成本路径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应用在器物形态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分析商代日常炊具的外形特征,张宇轩试图重建商代五个时期的文化交流网络及其动态变迁过程。

如今,张宇轩在金力院士课题组中进一步开展文理交叉的前沿研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他尝试将计量分析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从多学科的角度理清人群的活动历史。

“自学计算机、统计学的知识,对我来说一开始确实很难。”张宇轩说,“但当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会发现收获很大,那些新的知识常常会帮助自己在本专业研究中获得新的灵感。”在他看来,文理科知识并不相互排斥,尽管“跨学科”研究会路遇荆棘,但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她在学术训练中探秘古文字

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三年本专业排名第一,专业进阶课程均获得A类成绩……谈及自己的学习方法,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彭若枫笑着说这归功于她的“J人”属性(有计划、有组织)。课上,她习惯做课堂笔记,梳理关键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而课后的知识巩固,也离不开她那浓缩了课堂精华的笔记。

“你的家乡浙江温岭有一位著名的方言学家,你知道是谁吗?”大一的一节“汉语概论”课后,在与老师交流过程中,老师向彭若枫提出此问题。那时的她对此并不清楚,但也正是这简单一问,让她对吴语方言产生进一步的探索欲。

彭若枫申报并独立开展“曦源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吴语方言数据库的语料收集工作,这也成为她深入学习语言学的“第一把钥匙”。语料收集是一个连接和不断互动的过程,除了与方言发音人定期沟通以外,一年间,彭若枫坚持每天留出至少一小时阅读文献、撰写文本,这让她和家乡方言文化有了更深的连接。

方言语料收集中

8万余字的方言语料转译,为彭若枫的学术之旅提供起点与支撑。基于个人研究兴趣,彭若枫在大三时主动申请以“出土文献《论语》异文研究”为课题的“望道项目”,借此进一步锤炼学术能力。

“三年来,于我而言,做学术这件事是一个慢慢落地的状态。”彭若枫说,刚进入大学时,作为“萌新”独立开展一个学术项目,内心更多的是惶恐。但在三年的学术训练中,她深入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研究,不断锤炼学术思维模式,发现探索学术问题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让学术自然融入生活

学术训练让彭若枫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遇到难关时,她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往往能打开更大的世界,帮助自己找到灵感”。

古文字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容性是其一大特点。在专业学习中,彭若枫有意识地汲取其他学科知识,如文献学、考古学等,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

论坛合影(第二排右二)

今年九月,彭若枫将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继续深造,她希冀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将古老而常新之文化久久传承。

透过外语的窗,她怀抱对全球治理的热爱

在2022“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中,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吴逸萌从全国24万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亚军,创下复旦学子参加2013年首届大赛以来的最佳战绩。

自保送进入复旦起,吴逸萌就在专业技能上不断精进,努力成为一名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语言学习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需要潜心的案头苦功夫,但也要在旅程中为自己准备一些糖果做鼓励。”抱着以赛促学的心态,她先后6次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项,课内表现也稳中有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吴逸萌参与学科竞赛(左一)

英语对吴逸萌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向外看”的工具。她认为,在具备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后,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向外看”的探索欲。

撰写马戛尔尼使华的相关论文期间,她阅读了大量英文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在此议题上的切入角度和关注重点存在很大区别,在旁征博引中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和收获。这篇论文也最终获得了优秀通识课程论文的二等奖。当发现所学知识能帮助自己去了解更大世界,这种正向反馈让吴逸萌感到满足。

语言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吴逸萌深知自己不仅要“向外看”,更要“向前走”。作为外文学子,应主动承担起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时代使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期间,她参与到外宣新闻稿件翻译工作中,在中国日报网站发表独立署名稿件。她还曾在人民日报社进行实习,独立编译稿件,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英双语学习工具的制作等。

吴逸萌认为,在“编译”这一跨文化交流的“实战”中,需要站在受众视角,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通过增补信息或意译变换,帮助外国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在各类实践中,她不仅坚定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也让她更加渴望站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

外语使吴逸萌增强了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催生了她参与全球治理的梦想。她开始修读全球公共政策与治理学程,并申请成为复旦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助理。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课题项目的核心成员,她参与编写的相关成果获人民日报社、中新社、澎湃新闻等20家媒体报道。在培养学术志趣的路上,她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拓宽专业边界。

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吴逸萌前往国际组织实习,亲身参与全球治理 “大舞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实习期间,吴逸萌参编多期中心季刊,并参与筹办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文明互鉴、和合共生,亲耳聆听来自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专家和官员分享在遗产保护上的经验后,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多元文化碰撞的魅力,也坚定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

“去尝试,去和未知勇敢交手,去拥抱我和这个世界更盛大的可能性。”以语为翼,未来,吴逸萌将继续怀抱着对全球治理的热爱,在学思践悟中回应国家和时代的成长期待。

她希望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山海情”

“我从小就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高考后很自然地选择了新闻学专业。”大学以来,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陈思甜绩点排名专业前五,目前已修的所有专业必修课成绩均为A类。

“新闻黔线”实践中,陈思甜在家访

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陈思甜更在意笔下成品能否转化为有温度的成果。大一暑假,她随学院“新闻黔线”实践队走进贵州贵阳的城乡四所中学。在贵州乌江复旦学校,陈思甜和队友们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开讲座,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也会给他们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

在黔期间,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920份有效问卷、完成49次质性访谈,对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进行研究,项目获得复旦大学“光华杯”学术与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把‘好学力行’的院训书写在祖国大地上。”陈思甜说,这次实践经历悄悄在她的心里埋下“支教”的种子。

大二时,陈思甜想了解研究生支教团的念头更加强烈。研支团到底是怎么样的?去支教的学长学姐有着怎样的体验?带着这些疑问,身为“新闻人”的陈思甜发挥专业所长,采访了研支团的成员,并在校园媒体上发表了名为《复旦研支团:一场跨越山海的“浇灌”接力》的深度报道。

在一场场采访中,陈思甜走近了西部支教的真实体验,王民中学的签名桌、冬天会被冻住的水管、孩子们真诚热切的挽留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思甜在支教

本科期间,陈思甜以深度报道和专题视频的形式,关注过大龄孤独症人士、网络平台治理;也先后参与“记录中国”、云支教等20余项社会实践,曾组织对接124名贵州乌江复旦学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三年多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00小时……

行走、观察、思考、记录,一次次“走出去”,让陈思甜在祖国大地上成长,看见新闻的力量,收获象牙塔之外更广阔的人文关怀。

“我想去宁夏,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幼时在福建小镇长大,如今到大都市求学,成长经历与实践见闻让陈思甜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产生愈发深刻的认识。今年9月,陈思甜将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带着理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奔赴祖国西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山海情”。

陈思甜相信,心怀爱意的新闻人不止能做记录者,还可以成为行动派。以自己所能赴祖国所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是她青春里庄严的“海誓山盟”。

组稿|校融媒体中心

文字|叶鹂

图片|受访者提供

封面制图|段瑞怀

责编|章佩林

编辑|何嘉怡

相关阅读

  • 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到访复旦

  • 今天(3月6日)上午,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法尔霍德·阿尔济耶夫(H.E.Mr. Farhod Arziev)到访复旦大学,校党委书记裘新会见大使一行。推动中乌高等教育领域务实合作法尔霍德·阿尔济
  • 学雷锋60余项集中服务,有你需要的吗?点进来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今年3月5日是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复旦大学即将开展第61个学雷锋日主题活动69项学雷锋日线下集中服
  • 人工智能重塑研究生教育生态

  •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速扩张,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然受到挑战,这势必会深刻影响研究生教育生态,继而在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科研过程、学
  • 扎根、接力,多彩贵州里的复旦人

  • 十年来,从与世隔绝到“万桥飞架”畅通内外、撕掉绝对贫困标签,贵州创下“黄金十年”的发展奇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复旦人来到贵州,他们有的是扎根贵州的选调生、校友,有的是用
  • 曲阜师大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推进会

  • 曲阜师大科学技术处讯 2月27日上午,为进一步促进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报期项目申报工作,学校召开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推进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钦晓出席会
  • 面向高中生的复旦“周末学堂”来了!

  • @上海高一学生想要踏入复旦大学领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非凡魅力吗?想要与学术大咖们近距离互动,沉浸于知识的海洋感受高等学府的独特氛围吗?想要提前探索学术奥秘体验那些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他们,探寻文科生的无限可能

  • 他秉持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理念把探寻的笔触伸进民族史前历史中她在日月光华中传承传统文化探索人文可以抵达之处她在学思践悟中回应国家和时代的期待她将从祖国东部走向西部
  • 尚海红代表:为困难妇女点亮希望之灯

  •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教师尚海红为困难妇女点亮希望之灯“你们为困难妇女点亮了希望之灯,我又感动到了。”3月7日,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
  • 河北省山西商会一行到访河北外国语学院考察指导

  • 3月7日,河北省山西商会会长张永旺、商会党支部书记杨立新一行到访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校长孙建忠院士与河北省海外归国人才创业服务商会(海创会)领导共同接待
  • 悦读越美!高校女性主题书展发掘“她”的力量

  • 3月7日,“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武汉科技大学在黄家湖校区图书馆开展“阅读之力·女性之光”主题书展。百名女性师生携手赴展、共同分享。该校精心挑选女性主题藏书千余册,如
  • 成武县:樱桃花开春满棚 果农忙中“孕”希望

  • 暖棚樱花簇簇开,纯白如雪逸香来。眼下,在成武县南鲁集镇众家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樱桃大棚内,一派“人勤春来早”的繁忙景象。果农们正在一株株花簇间来回穿梭,忙着给樱桃点花、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