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军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日行一善助学团”的微信群,每天,群里都会下起一阵阵“红包雨”。6年来,群里的“红包”成为一笔笔善款,共23.5万元,悉数捐赠给了云南山区里的孩子。
王文军向山区孩子捐赠衣物
从北京到云南大山腹地
往返六千公里实地考察
微信群的建立,来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16年6月,王文军的爱人收到了一条为云南省维西县白济汛乡山区贫困家庭孩子募集衣物和学习用品的消息。募集的物资能如实地发放到孩子们的手中吗?王文军萌发了先实地考察再募集的想法。
2016年国庆节,王文军一家从北京出发,先是一天两宿的火车到达昆明,紧接着10小时的长途驾驶,最终到达了维西县白济汛乡的大山腹地。
在白济汛乡中心完小段老师和碧罗村小学刘校长的陪同下,他们从低海拔区一路走到了中高海拔区。“村里大多在政府的帮扶下搭起了二层小楼,但一些贫困户却装不起窗户。”走进教室,学生座椅长板凳仍然是30多年前的款式,一些也是热心人捐赠过来的。
往返六千多公里路,四天的实地考察,让王文军看到了白济汛乡的困难。当年冬天,王文军和爱人发起捐衣捐物、捐赠学习用品的活动。一时间,各种物资涌向了王文军的家里,几乎堆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
王文军(中)与受助生合影
为了及时将物品送出,王文军和朋友亲自分拣、整理、分类、分装、打包,还托朋友联系了物流快线,一件件地将物品装上卡车。王文军一家承担了40%的物流费,还花6万多元给孩子们买了12台智能钢琴和学习用品。
很快,一个个崭新的书包和文具便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看到照片中孩子们的笑容,王文军决心一直帮下去。
王文军向山区捐赠物资
百人群日行一善
资助孩子们上大学深造
除了必要的文具与衣物之外,当地孩子更普遍的困难出现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高中要到州里上学。上大学更远,生活费和来往的路费成了不小的开支。”王文军说。为了能让孩子继续学业,2017年5月,他和爱人创建了云南爱心团的微信群,同时发起了日行一善捐资助学活动,倡议每天捐出一点零花钱,为白济汛乡困难家庭大学生筹集助学金。
爱心群成立后,王文军和爱人邀请身边的人加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微信群的规模就达到了120余人。“最初建立微信群的目的,就是想让每一份爱心,像细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汇集,万涓成水最终汇流成河。”在王文军看来,一次性拿出一笔善款可能会对人产生心理压力,但如果将捐款分散在平时,不经意间就能汇集起更多的爱心。
“一笔善款普遍几块钱至几十块钱,积少成多,但有时也能接到大笔的善款。”不论工作多忙,王文军都要把当天的捐款及支出明细录入电脑,统计汇总后,发送到爱心群里公示。一笔笔善款,以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接受所有成员的监督。
这样的工作,王文军坚持2200余天从未间断。收到的善款,全部资助给了白济汛乡的大学生,每人每学期2000元,准时在开学季打入受助生个人帐户。
王文军也在鼓励受助的学生们继续深造。一位学生准备继续考研却为生活费发愁,王文军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资助;听到刚从警校毕业的小董准备资质考试,王文军立刻掏出5000元作为他的备考资金,鼓励他报考。
组织“亲子公益行”
徒步体验孩子们的上学路
王文军利用暑期休息时间,组织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公益行”活动。在当地向导老师的带领下,共有17个家庭走进白济汛乡,沿着孩子们上学的山路,体会他们艰辛的上学之路和对知识的渴求。“当地孩子们徒步3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却走了5个多小时。”王文军说。
王文军(末排左三)参加亲子公益行活动
截至2023年春季学期,云南爱心团的微信群共发放助学金23.5万元,其中王文军的家庭捐款金额近5万,26位白济汛乡大学生受益。受到捐助的大学生中,毕业后有的成为了派出所民警,有的成为了教师。
“能帮一把,咱们就帮一把!”一笔笔来自北京的爱心捐款就像石子,为山区孩子的梦想铺路。
(北京日报记者 李博)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