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午12时,此时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的气温大约是零度左右,在一处篮球场上的临时安置点,不少的车辆正开往这里,运来一批又一批物资,而村民们则分工合作进行搬运,几位青少年正在用一块大被子包住一堆被褥,抬进临时帐篷里,每个帐篷都配有被褥和火炉。他们都穿着厚实的迷彩大衣,将他们的上半身和大腿处紧紧包裹着,防止温度的流失。
截至20日6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指战员2042人、消防车381车、搜救犬41头参与甘肃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现场消防救援力量已对18个镇、94个村、64个社区、4762户开展全面排查搜索,摸排危房2512间、地质灾害隐患点319处,共营救被困人员78人、疏散6653人,搭建帐篷360顶,排危除险683处,搬运物资47吨。20日,记者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积石山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获悉,截至19日下午3时,甘肃省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
现场安置区情况如何?20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正在康吊村实施救援的四川省社会救援力量,听他们讲述现场所见所闻。
细节一:全面排查,房屋损坏严重
此时据积石山6.2级地震已过去36个小时,康吊村所在处位于地震重灾区,沿路能看见许多残缺的墙壁,断裂的路面以及满地的碎砖,区域内的房屋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记者了解到,20日上午,四川省社会救援力量在康吊村周边进行摸排,确认房屋结构稳定情况,救援队员在村民的引导下,在多个点位探测。“确认后,我们会用笔进行标注,表示此处已搜救完毕,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救援队负责人说道。
细节二:热气腾腾,肉又厚又多的拉面
中午,到了饭点,临时安置点的一间帐篷里,几位师傅技艺娴熟地拉着面条,从揉面、抹油、拉面、下锅、加调料,一顿行云流水的操作后,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做好,面前是排着长队等待取餐的村民们。据了解,该处爱心面馆是有两家拉面铺合作建成,“就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灾区人民做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老板说道,他们今天准备了7000斤面粉、400斤牛肉,“加上早饭和流动来吃的,我们已经送出了800份牛肉面,每份都够量,保证大家吃到足够的肉。”老板表示,自己是昨晚11点钟到达该处安置点的,“我们昨天布置好现场后,发现没地方住,凌晨2点回去休整,然后今早6点又再过来准备。”此时,几位排队的小朋友迫不及待的端着拉面开始用餐,面条上的热气在冬日的暖阳中罩在孩子们的脸上,显得十分可爱。
15岁的马新(化名)昨晚就住在帐篷里,他表示里面足够暖和,“家里不能住了,昨天我就跟家里人住在帐篷里,里面配备了烤炉,晚上还是比较暖和的,早上还吃了粥和馍,中午又吃了拉面。”
细节三:心理疏导,关爱孩子心理健康
记者了解到,现场还有这样的景象——一位女性救援队员坐在7、8个小朋友中间,一一询问着他们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向小朋友们分享她的想法,每个小朋友都认真的倾听着。“本身我们也涉及心理救援,平时也会开展心理救援的培训。”她表示,通过让小朋友自己描述地震发生时的经历和感受,能分析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影响,“通过一些询问,我发现他们的心理状态还是比较阳光的。”她笑着说道,“这也是最让我们欣慰的地方,减少灾害带给孩子们的二次伤害,也是除了身体影响外,也希望对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多些关注。”
细节四:众志成城,努力营救了众多生命
此时,现场还有一位忙碌的身影在帐篷间穿梭,他是康吊村村委副主任苏晓明,苏晓明从地震发生时到现在几乎没有合眼过。他表示,地震发生时,他第一时间赶到了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因为要珍惜救援黄金半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把几位受伤较严重的伤员都解救出来了,凌晨两点半的时候,我们把能够解救的都解救出来了。”苏晓明表示,两点半过后,消防队员赶到了现场,用挖掘机等工具将剩余被困人员解救了出来。“后来我们经过了几次排查,将所有村民排查完毕,确保所有人都在,还进行了点名。”
苏晓明说道,“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村的青壮年们,每个人,只要确保了家里人安全后,都是第一时间赶到最危险的地方,哪怕是用手挖、用手刨也要将人救出,他们在黄金半小时内救出的人,现在都在医院接受治疗,已经确保安全。”
细节五:强大合力,排起由物资货车组成的长龙
下午2点左右,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新能源车用于发电供村民们使用,“这里有电,需要的可以来使用。”不少村民跑来给手机充电,并第一时间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报平安。“不要担心,我没事,之前手机没电了。”
据现场救援人员介绍,通往这里的道路排起了一条由运输物资的货车组成的长龙。正是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一点一滴的帮助,共同铸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将地震带来的阴霾吹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笑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徐松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