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泉州蟳埔:风随海潮涌 花开四季簪

日期: 来源:闽南日报收集编辑:闽南日报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位于泉州丰泽的蟳埔渔村,因年初“蟳埔女簪花围”视频火爆“出圈”。这样的一个古渔村因何而火?爆火后村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记者深入探寻——


  今年,蟳埔村火了:

  周末及节假日,入村客流量迎来了20多倍的涨幅;

  六个月时间不到,售卖簪花围的店家猛增到150余家;

  举办的“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全网浏览量突破3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带着参加“丝路寻游记”主题采访的阿尔巴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德语网红主播,慕名探寻,一时间“大裾衫、宽腿裤”成为国外社交平台大牌秀场里的新时尚……

  “蟳埔女文化”的热潮,让蟳埔村千年来的营生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成为新时代浪潮中的新“讨海”人。

  蟳埔似乎火得突如其来,却也火得顺理成章。在海丝遗珍、非遗文化与多业态融合的加持下,乡村振兴之花在这片热土悄悄绽放。

  

  从海里“上岸” “花”中开出渔村的春天

  11月5日早上6点不到,“吱”的一声,“蟳埔花米文化馆”的木栈门开了。

  搬出各式花环、饰品,将挂满蟳埔特色服饰的长衣架推到院子中央,再擦一擦招牌上的细尘,店主秀珍奶奶忙活起来。

  年初还是上午8点开门营业,如今在每天暴涨的客流量推动下,开店时间被一点点提前。

  “好在年轻时讨过海,习惯了半夜两三点起床。”从海里“上岸”做起簪花围生意后,年逾花甲的秀珍奶奶依旧保持早起的习惯。她边说边往炉子上架壶烧水,等待第一波预约客人的到来。

  那双常年浸泡海水、布满裂痕和厚茧的双手,在簪花围时却格外灵巧,速度惊人。“最快时3分钟就能盘好一个发髻,高峰期200多人,一天下来这双手就没停过。”她笑道。

  “蟳埔花米文化馆”所在的这条小巷不过百米长,却布满各式小店,“簪花围”三个字不时映入眼帘。

  拐出巷子来到主街,海鲜店、小吃店、民俗体验馆、研学基地、新概念餐厅、摄影写生所、文创园等招牌随处可见,铃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店门前摆放的海货和鲜花奇妙又和谐。

  不时路过的电瓶车上满载着头顶花环、服饰各异的外地旅人,口音五花八门;熙熙攘攘的行人间有大裾衫,也有娘惹服和马面裙,花团锦簇的图文格外吸睛。

  街上,手举“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们随客而行,时而抓拍,时而指导造型。“村里的网红打卡点大都是由这些‘野生’摄影师挖掘的,网上发布的大量美照带火了村子。”来自龙岩市区的摄影工作室老板曾放告诉记者,最火的时候,一条不到50米的小巷里,坐在小马扎上候客的摄影师超过百人。

  由城进“村”的还有江西籍化妆师小曦。放弃上海的固定工作到蟳埔定居,两个多月里她没有休息一天。客流高峰期,她一天能给30多位客人进行妆造。

  位于妈祖庙旁的“余念·绽放花园”两层小楼里,一边是忙碌簪花的蟳埔姨,一边是操着各国语言喝着早茶的背包客,院子中是滋滋冒着香气的BBQ烤架。“簪花围只是‘引流’因子,我们还进行文创、餐饮和影视拍摄,每天营收最高可以过万元。”主理人郭永红说。

  高峰期单日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车流量日均5000辆次、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20%……当眼前“人从众”的场景被具象成一个个数字,这场从“花”中被唤醒的“火”也变得更加直观:沉睡千年的小渔村,正蹚出一条新的致富振兴路。


  蟳埔女服饰非遗传承人黄晨


  黄晨家传数代的蟳埔女传统首饰


  蟳埔女金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勇跃

  由海丝寻因 千年“火”种点燃文脉的传承

  戴上花、拍张照,就能让蟳埔成为新晋“顶流”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能。

  在蟳埔蚵壳厝非遗代表人黄荣辉看来,“以美赋能”固然能让乡村发展跑上快车道,但是这份“美”不应只流于表象,它是基于乡村文化沉淀的内在吸引力,“就好像蟳埔古厝墙上的蚵壳,层叠如鱼鳞般嵌入墙体,无需水泥胶和就能牢固融入建筑上千年,不易腐蚀也不渗水,这比它们本身被海浪冲刷出的装饰纹路更得村民的心”。

  蟳埔村的“出圈”,有她的“天时、地利、人和”。

  翻开小渔村的史志,坐落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蟳埔村,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出发地,拥有近千年历史。闽越文化遗存及唐宋以来海洋商贸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使得蟳埔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渔女原生态习俗。

  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遗保护项目。这颗千年前便已种下的“火”种开始滋长。

  “头上簪花围、身披大裾衫、下着宽腿裤、耳戴丁香坠”,外在勾勒出的闽南渔女形象里,有迎着潮汐千帆竞渡的勇敢,有挑着刚起水的海货穿街走巷叫卖的勤劳,有“以花为冠、以蚝筑宅”的风情,还有脚跨摩托驰骋渔市忙碌营生的飒爽和自豪。

  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学着渔女戴花拍照,学的是“形”,钟情的却是“魂”。

  靠海的便利让村民可以多次头戴簪花走出国门,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文化交流;也让来自欧洲、美洲、中东等国的访问团能够远渡重洋,深入村子参观体验;簪花围体验馆被开办到厦门、漳州、福州等周边城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及明星直播轮番拉动一波波游客线下体验潮……“蟳埔”两个字再也无法低调。

  蟳埔路上有间特别的店面,玻璃柜里静静陈列着6件大裾衫,从长到短,或素色或艳丽,一字排开。这些是蟳埔女服饰非遗传承人黄晨的“家传宝”,里面 “年纪”最大的一件黑色长衫传承至今已有千岁高龄。

  他的服饰店面也是一间传习所。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黄晨便与黎明职业大学、泉州滨海小学的学子们结成对子,开班讲述蟳埔服饰的古技艺和创新。“这些年来社交网络兴起,孩子们又教我如何在抖音、小红书、B站和淘宝直播间进行互动传播。”年入花甲的黄晨孩子般笑了起来,“这才是我所期待的传承。”

  不仅有传习所、研学社,蟳埔还通过社区民俗文化展示馆开设“蟳埔故事讲堂”,举办“蟳埔家风”宣传、故事会和“四点半课堂”等公益活动。在首届“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首届蟳埔女盘头大赛、“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活动期间,宋代祭海祈福、妈祖巡香、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生动场景,一次次呈现在海内外游客面前,一次次打造出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

  以簪花为引撬动文化富矿,让传统民俗以崭新面貌步入新时代。当渔女形象不再是“落后”“老土”的代名词,而有了实质积极的指代意义,这个传统渔村精心守护着的文脉便已跨越千年,为乡村振兴之“火”注入新动能。


  渔女形象不再“老土”,更显时尚。


  游客在蚵壳厝前拍照

  循海风图强 让乡村“火”出不一样的振兴路

  蟳埔火了。但这样的“火”要想延续下去,似乎还欠点“火候”。

  “我找不到住宿的地方。”走在蟳埔老街,时不时能听到外地游客的抱怨。打开手机地图,最近一处有空房的酒店距离蟳浦村还需要十多分钟的车程。

  作为村子里仅有的几家民宿之一,“蠔园”店主告诉记者,10间客房目前均已住满,“是被旅拍团队提前预订的,一次性就包下了所有房间,这种情况很常见”。

  若衣食住行的配套服务跟不上,村里聚集的巨大人流便很难留下来。

  丰泽区东海街道党政办主任苏毅表示,蟳埔村属于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不能大拆大建。目前由东海街道与蟳埔社区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正规划将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区,打造一批具有蟳埔文化特色、满足现代旅游需求的精品民宿,盘活闲置用地的同时增加村财收入。

  游客一多,停车成了新问题。目前,蟳埔社区紧急新建两个停车场,新增施划免费道路泊位,并设立起微公交接驳服务、旅游导览图和公厕导向牌,在村口建设游客服务驿站。“希望来这儿的人能够感受到家一样的舒适便利。”蟳埔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庄群说。

  为避免“宰客”现象,蟳埔村对簪花、餐饮等业态进行了统一定价;为维护村落卫生,社区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四清四美”和占道经营整治行动;为规范管理,街道成立蟳埔社区党员先锋队、簪花巾帼志愿队、海上青年突击队、蟳埔女子民兵队、民俗技艺巧匠队5支自治队伍,搭建群众恳谈会、党员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社区监事会等协商议事平台,为应对突发情况提出“一揽子”方案。

  面对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市场信息闭塞等短板,蟳埔人又动了起来:蟳埔海鲜啤酒节、渔人码头市集、蚝厝边闽南语乡村音乐节等轮番上演,以妈祖巡香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活动持续举办,全力打造蟳埔文化IP品牌;展示蚵壳厝与渔村风貌的口袋公园正一批批建设,聚焦“海丝起点经济带”,未来将会在文创资源、人才引荐、创意产品等方面积极嫁接社会资源,为蟳埔村的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文化铸魂,产业培基。蟳埔正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古文化历史街区、海丝起点观光带、海丝旅游综合体迈进。

  海风劲吹了千万里,为这座泉州湾入海口的小渔村吹来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海丝繁华,吹出了八方来客的多元文化交融,吹开了当地经济的蓬勃生机、花团锦簇,也吹响了不一样的乡村振兴号角。

  记者手记: 让“一时火”变“一直火”


  2023年初,赵丽颖的“蟳埔女”造型“出圈”。明星效应让泉州蟳埔迅速跻身一线网红打卡点。

  蟳埔的“火”,看似偶然,实非偶然。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深厚海丝文化积淀,是蟳埔“火”的根本。一组簪花围照,只是发挥了“引信”作用,让蟳埔村民长期守护的文化富矿开始“变现”。

  面对“一时火”,蟳埔人在火热中找到冷静。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积极应对,主动出击,才能让“一时火”变“一直火”。

  要“一直火”,改变群众观念是关键。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变化,蟳埔人既要保持淳朴民风不变,还要紧跟新形势,掌握新本领。要“一直火”,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刻不容缓。在蟳埔,除了服饰租赁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宝贵资源,推出更多消费点,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要“一直火”,做好规划,完善配套是保障。比如,增加路线导引、现场解说、餐饮民宿等,让游客进得来还留得住。

  当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漳州看泉州,蟳埔之访是一趟学习之旅。漳州也不乏像泉州蟳埔这样的网红打卡点,大家只有找准切口,开拓思路,修炼内功,深耕细作,才能打出品牌,让“一时火”变“一直火”。

☉陈益雄  蔡柳楠  张旭 王鹏程 黄宇萱 林婷婷


相关阅读

  • 探访安徽博物院:楚风汉韵不分皖鄂

  •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 王允祺 “安徽位于长江下游,地理位置特殊,境跨长江淮河,沟通南北与东西。自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表现出连续、独特与融合的多种特点。”11
  • 文化赋能焕发新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大有可为

  •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未来,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突出。    供图/王有
  • 茶园里的农文旅融合

  •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鼓励挖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弘扬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文化,
  • 凤凰咀遗址考古工作站(陈列馆)启用仪式举办

  • 2023年11月16日上午,湖北省考古勘探培训班暨凤凰咀遗址考古工作站(陈列馆)启用仪式在襄阳凤凰咀遗址举办。本次活动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承办,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泉州蟳埔:风随海潮涌 花开四季簪

  •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  “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位于泉州丰泽的蟳埔渔村,因年初“蟳埔女簪花围”视频火爆“出圈”。这样的一个古渔村因何而火?爆火后村里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