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名师讲堂|花玉娟:例谈古诗群文议题选择的文化倾向

日期: 来源:语文报社收集编辑:语文报社

摘要:对于统编教材选入的多首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是不错的选择。除了常见的以诗人为议题,还可以发挥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价值,从文化意象、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角度组成群文,以乐器、兵器、酒等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文人唱和、赤壁怀古等文化现象,建安诗派、盛唐山水诗派等文学流派为议题,通过比较阅读、联读等方法,积淀学生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群文阅读;议题选择;古诗词教学;民族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初中阶段的古诗词篇目较之前教材数量更多。对于这些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议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往往凝结在一些基本的命题中。古诗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在学生与民族文化之间建立关联。通常的做法是,将古诗词作品集中做文化人生的群文阅读。具体地,可以从文化意象、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方面着手。

一、以意象为议题,积淀文化知识

古诗词中,山水、酒、月亮、芭蕉、竹等都是常见的意象,另有桃、李、樱桃等四季鲜果,梅、兰、菊等芳花,红、绿、黄等色彩,戟、剑、钩等兵器,鼓、琴瑟、箫等乐器,大鹏、青鸟、凤凰、龟、鹤等珍禽瑞兽,都是常见的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意象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也是古诗群文阅读教学首选的议题,从而积淀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比如,以“乐器”为议题,可盘点初中六册教材中含有乐器名的古诗词,再补充课外带有常见乐器名的诗词,共同组成群文。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和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有一个共同的意象“笛”,就可以组成群文展开教学。

导入环节,让学生读背三首诗词,体会笛声中蕴含的情感,初步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和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喟。

第二个环节,用图文形式展示课内外多句带乐器名的诗句,让学生联读识乐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轩车人已散,箫管凤初来”“朱丝误落青囊里,犹是箜篌第几弦”“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等诗句,描写的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让学生集中了解,感受民族乐器的魅力。

第三个环节,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梳理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乐器,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等,看看这些乐器分别用在什么场合,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分析这些乐器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些乐器在古诗词里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心情、衬托人物等作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喜庆的氛围;“萧鼓”追随,写出了一派祥和喜悦、民风淳朴的乡村景象;古寺空灵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时回荡,构成静谧祥和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战士们在苦寒的夜里偃旗息鼓前进,“鼓”声不起写出了战事的紧急和战斗的惨烈,以及将士们永不言败的斗志;响亮的喇叭、唢呐声,专为“官船”抬高身价,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这几个意象来体会情感,感受诗句的手法之妙及这些乐器背后的文化。

在前面几个环节从宏观上认识了乐器这类意象及其在诗中的作用后,第四个环节重点关注一种特殊的乐器——塞外乐器。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的“芦管”,“羌管悠悠霜满地”中的“羌管”、“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五十弦”、“胡琴琵琶与羌笛”等,都是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常常出现在边塞诗词里,不仅是边塞奇丽景象中的一景,也是诗人用来渲染、烘托氛围的意象。塞外乐器的声音极易引发将士对敌人的仇恨、对胜利的渴望以及背井离乡的思乡之苦等。以这三首诗词为例,探究“为什么古诗词里很多乐器都姓‘胡’”,引发学生对唐、宋等朝代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关注,深入了解乐器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可以将辛弃疾《送剑与傅岩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金错刀行》《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古诗词组成“兵器”意象群文,共同探讨南宋词坛英雄诗人笔下的豪情与悲壮之气;将陆游《游山西村》、李白《行路难(其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李白《客中行》、王维《少年行四首》等组成“酒”意象古诗词群文,感受美酒背后的诗人形象和不同诗作中寄托的情感;等等。从小小的意象入手进行群诗联读,带学生从一首诗走向一组诗,从一个人走向一群人,直到遇见一个时代。

二、以文化现象为议题,传承民族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古诗词中产生了一些共同的文化主题,如蚕桑织麻、赤壁怀古、文人唱和等,还有对弈抚琴、登高望楼、山中避暑等反映文人生活的文化现象。以这些文化主题、文化现象为切入口进行群诗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一)将同话题作品放在一起作群文阅读

如“三国情结”这个主题,可将课内外多首三国题材诗词组成群文,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借古人、古地抒发的情感,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借古讽今的手法与用意。

导入环节,阅读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等诗句中有哪些三国人物,并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写这些人物。

接着在“三国情结”主题下,以赤壁怀古诗为例进行细读,让学生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赤壁》两首诗词分别借“赤壁”抒写了怎样的情思,并思考问题: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看法为何不同?怎么理解两首诗词中的“赤壁”并不是同一个地方?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可知,诗人并不拘泥于地点的确凿,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取决于当时的人生境遇,旨在借怀古以抒怀抱。

再补充杜牧《齐安郡晚秋》、李白《赤壁歌送别》、杜甫《悠悠赤壁》、方逢时《古战场赤壁感怀》、曹雪芹《赤壁怀古》等诗歌让学生诵读,感受诗人们的“三国情结”。布置课后查阅资料,探究问题:为什么历朝历代那么多诗人都有“三国情结”?由此,不仅了解三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更看到它对后世的影响——“三国情结”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主题。

(二)感知文人唱和的文化现象

文人唱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hè)”指“唱和,和答”。和诗一般由两首(组)以上的诗组成,第一个人先写了一首(组)诗,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所作诗词的体裁、题材、原韵或“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带学生深入研究唱和的多种形式,只了解唱和的概貌即可。

仍举例来讲,如《唱和之间见真性情——刘禹锡唱和诗阅读》一课,笔者带学生比较赏读了刘禹锡与白居易、柳宗元等诗人的唱和诗。课堂教学以白居易《春词》与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开篇,讲述两人酬唱诗词的佳话,点出“唱和诗”的概念,引出对刘禹锡唱和诗特色的品析。

出示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首诗,让学生感知内容,从中体悟诗人之间的情谊。先自读找两首诗中写了哪些景、情、人物和事件,哪些地方互相唱和,从中品读两人的深厚情意,明确唱和诗除了内容上互相照应,情感的沟通也是其重要特点;接着追问“两位诗人心心相印,那他们对待人生境遇的态度是不是一样呢”;之后再链接诗人生平资料,让学生理解刘禹锡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与洒脱,正是他唱和诗的灵魂。

接下来是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品析《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两首诗,在小组内交流:①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互相唱和?②有人评价说这两首诗“字字含情,句句有泪”,你能结合具体字句谈谈吗?再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放在一起比较鉴赏,明了“以典明志”是刘禹锡唱和诗的常见手法。课外再给学生提供三组唱和诗比读:①白居易《咏老赠梦得》、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②柳宗元《重别梦得》《三赠刘员外》、刘禹锡《答诗》《答柳子厚》;③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前两组以诗会友,最后一组因两位诗人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而显得有些特殊,可以拓宽学生对唱和诗的理解。

三、以文学流派为议题,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从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文化现象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建安诗派、边塞诗派、盛唐山水诗派、婉约派、豪放派、江西诗派等诗歌流派。不管主流还是非主流,它们都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产生了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笔者曾执教过一堂以“盛唐山水诗”为议题的古诗群文课:

先让学生预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结合文下赏析思考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较生动的语言描述。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表明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词句具体品析。课上交流展示后,小组合作学习《山居秋暝》,完成整幅“山居秋暝图”的描述,思考问题:明月、清泉、松、石、竹、莲、渔舟、浣女这些平常的景(人)物,在诗人的笔下为何会如此美好呢?诗人将它们做了怎样巧妙的组合?

自主合作活动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首诗中的“空”字在各自的诗句、诗歌中起何作用?有何丰富的意蕴?从想象画面,走入诗歌意境,由品析字词,感受诗人心境,从而体味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艺术特色。笔者介绍了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盛唐山水诗产生的土壤,并推荐阅读王维《辋川集》以及裴迪、常建、祖咏、储光羲等代表人物的诗作,进一步体会盛唐山水诗派的独特风格。

“建安诗派”也是一个不错的议题。除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统编教材还选入了曹植的《梁甫行》。具体教学中,可先读《七步诗》,了解曹植斐然的文采;再读《梁甫行》,感受他诗歌的气骨;然后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疏通诗意,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曹植是一位王孙公子,为什么会写穷苦百姓的生活”,回扣时代背景理解主题;还可以将曹操《蒿里行》与《梁甫行》放在一起比较,分析两首诗表现手法与主题思想的相同之处,说一说“风骨”体现在哪里,体会“建安风骨”的主要特征。课后荐读曹植《白马篇》、王粲《七哀诗》,感受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并通过与课上所学诗歌比较,更深切地感受建安诗派作品的特点。

以上是对一些课堂实践的梳理和总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议题的选择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其中的文化倾向尤其值得关注,可以建立学生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实现古诗词传承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

作者:花玉娟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 规范文旅标准化工作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文化
  • 电子证照来了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通知》明确,自2023年3月1日起,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春日奋进正当时山东踔厉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

  •   初春时节,齐鲁大地草木蔓发,生机盎然。  承担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使命任务的山东,以“起步即冲刺”的决心,矢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