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还热着,闽菜就不会冷。”
前段时间受疫情冲击,
福州的餐饮业遭遇寒冬,
一些实体店熬不住关门。
而福州鼓楼区树兜路的食珍馆
依然营业,
虽然多开业一天意味着多亏一点,
但董事长吴连凯说,
生意还是要想办法继续做,
员工也要有收入。
吴连凯
吴连凯被称为“凯哥”,原是化工厂职工。30多岁时,机缘巧合下跨入餐饮业,从此爱上了闽菜。1988年,他在温泉路开了人生第一家菜馆,取名食珍馆。随着生意越做越好,小店无法满足发展,他转移阵地,接手了永安街的鹿乡酒楼。鹿乡酒楼当时生意惨淡,充满斗志的他,利用食珍馆积攒的客源,一点点盘活了酒楼。
年轻时的吴连凯
2003年,他又转战东方大酒楼。当时正值非典时期,酒楼已连着三四个月没有一桌客人。是关门“躺平”等疫情过去,还是继续战斗?他选择了坚守。他打出“一道菜4元”的招牌,用低价吸引人气,渐渐的客人也多了起来,到了夏天,非典消失,酒楼迎来爆棚的客流量。
不过,
似乎他每一次的重新开始,
总是波折的。
2012年,
吴连凯在树兜路重新打造食珍馆,
开业后先是遇到修地铁,
后来遇上修公园,
再后来又遇到新冠疫情……
“没怕过,生意是靠人去做的,我相信只要专心做一件事,做出口碑,生意总会有起色。”吴连凯总是充满信心。在食珍馆,他依然专注煲汤,“福州人常说,食汤即是做人,做一碗好汤不容易,我便专研适合福州人的汤”。
他要求店里食材一定要真材实料,
对顾客宣传用的是
12个月大的农家番鸭,
差几天都不行。
有一次,鸭场缺货,
送来了10个月大的番鸭。
他想也没想,将鸭全数退回。
“说12个月大就是12个月大,
差一天对顾客都是不诚信的。”
吴连凯说。
凭借着对闽菜的热爱与创新,
煲汤30多年的吴连凯,
终于通过几道特色汤,
在福州掀起一波滋补靓汤的风潮。
如今,虽然已70多岁,
但吴连凯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后厨每一道菜品制作工序,
他比厨师还熟悉。
吴连凯很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
学会通过抖音、微信
宣传自己的餐饮品牌,
他兴奋地发现,
自己餐厅里
“90后”“00后”的客户越来越多,
“有了年轻的客户群,
生意才能生生不息”。
“相信不会太久,福州的烟火气,会回来的。而我这老汉,依然坚持做好一家店、做好一道菜,为闽菜发扬光大而奋斗。”面对疫情的冲击,吴连凯如是说。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陈丹/文 林双伟/摄
新媒体编辑 王杨林
监制 兰超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