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视觉中国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这一章的字面意思不难领会,难的是为什么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什么孔子不说成诸如“智者不忧,仁者不惧,勇者不惑”呢?
课堂上,我这么一问,略显躁动的空气瞬间就沉静了下来,随后学生便眼巴巴地望着我。我没回答,而是宕开一笔,说昨天晚上,一个同事在QQ里发了一条“说说”,说书也读了不少,可还是解不了心中的惑。我看了很是触动,就想留下一句话抚慰同事,说到这儿,我转问学生:你们知道我想说句什么话吗?他们摇了摇头,依旧沉静着。这个班的学生中规中矩,很是乖巧。我说我想告诉她:读书确实能解惑,但读书解不了所有的惑;有些惑,终需时间去消解融化。犹豫了片刻,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并不清楚同事心中的惑是什么。
那什么人才可能没有惑呢?至此,我才切入话题。孔子认为智者没有惑,或者说不会被迷惑。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政治书上的话来解释,即智者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说到这里时,我故意止住了,“本质。”学生不清楚我为何而止,脱口而出,替我说出了关键的两字。
对的,智者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讲,智者不惑。这时,同学们都一一展开了笑颜,状态也瞬间放松了,像是刚爬过一个小山坡,意犹未尽。我便立马追问了一句:那仁者为什么不忧呢?片刻之后,他们却还我一脸疑问,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个别同学则低下头去,生怕我点其回答。
“仁者不忧”译成大白话,即仁德的人不忧愁。“仁德”,辞书上的解释是“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通俗地讲,“仁者”是什么人呢?我期待讲台下面有人能呼应,可我往下望,却见他们还是一个个都望着我,不吱声。我只好妥协,自说自话:好人,更确切地讲,是有能力愿帮助人的好人。这样的人,当然没有人愿意伤害他,因为伤害他于己无利;而万一有人伤害他,人们还会群起而攻之。故而,这仁者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又可以说是——仁者无敌。“仁者无敌”这四字一出口,有人立马就兴奋了,像是他乡遇到了故知。我转而又一问: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仁者?或是近乎仁的人呢?
“樵是仁者。”
话语刚毕,班长汪诗语就嚷了起来,似乎有点迫不及待。不过,反响却奇好,同学纷纷跟进:对对,樵是仁者……课堂终于活了起来。
我一想,樵的确是个仁者。
“樵”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全名叫“汪春樵”。但我还想让他们陈述理由,便追问一句:“为什么在你们眼中,樵是仁者?刚才是汪诗语首先提出来的,那还是由汪诗语你来回答。”
“他待我们就像待自家孩子似的,轻声细语,又不厌其烦。我们怕数学,却很喜欢数学老师,因为他愿帮助我们,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在我们眼里,他就是好人,就是仁者。”
我还没有点评,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在掌声中,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的每一份付出,终会有人铭记。而且,我还想起子贡的一句话,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
掌声过后,转身我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五个大字——教不倦,仁也。
作者:舒敬东
繁星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
48627418@qq.com yzwb250@126.com(择一即可,请勿重复)
版权声明
“B座西窗”微信号每天推送的文章,皆为扬子晚报副刊刊发的稿件,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留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秦小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