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编外记者”渠明廷印象记

日期: 来源:吕梁日报收集编辑:吕梁日报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瑞

图为渠明廷正在翻阅剪报本。 王瑞 摄

“我与《吕梁日报》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初入职场时阅读《吕梁通讯》以提升写作技能,到后来积极为《吕梁日报》投稿,成为一名特约通讯员,吕梁日报社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和采访实践机会,让我得以在新闻道路上不断进步。”2月2日,吕梁日报社《风华五十载<吕梁日报>创刊五十年集珍》新书发布。座谈交流会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市分行退休干部渠明廷话语间更多的是感激。

渠明廷发自肺腑的深情讲述,有对《吕梁日报》发展变革的深刻记忆,也有与《吕梁日报》同成长、同发展的最切身感受,更有对《吕梁日报》精神情感的最直接寄托。

而这其中的渊源还得从50年前说起。

1973年1月,渠明廷在原吕梁地区贺昌中学毕业后,被分配“上山下乡”,成为一名返乡知青。1974年春,向来清闲不住的渠明廷担任离石县贺家山村团支书,还有幸出席过离石县首届青年积代会。这个闲下来就找事干的大半小子一逮空就跑到位于原吕梁地委院一楼的《吕梁通讯》编辑部“投稿”,每一次敲门,都小心翼翼,生怕失了礼。

渠明廷从学生时代就对文字痴情,一直梦想着自己的文字哪一天能够变为铅字,在报纸上“露面”。第一次叩开《吕梁通讯》编辑部的门时,一位戴眼镜的编辑笑脸相迎,让座、递水,温文尔雅,对渠明廷热情不减。让这个本来就对文字、对文化单位敬佩的山里后生深刻感受到了报社的神圣,编辑们是如此的可亲可敬。

渠明廷后来才知道,第一次接待他的编辑,是《吕梁日报》的老报人,叫彭化高。在仔细浏览了渠明廷递交的几篇诗稿后,彭化高肯定了渠明廷的写稿热情,并对几篇诗稿进行当面指导。这种耳提面命的教诲,是渠明廷这辈子难以忘记的。

1976年麦收季节,渠明廷用笔名“渠汇江”写的一首诗歌在《吕梁通讯》发表。这首诗不长,比“豆腐块”还小,但是渠明廷在看到报纸后,激动地几个晚上没能睡过一个囫囵觉。当时,渠明廷还在方山县大武酒厂工作,当拆开《吕梁通讯》编辑部寄来的报纸时,同事们围坐在一起翻找着渠明廷的作品。当看到“渠汇江”三个字的时候,整个木工房沸腾起来,一大群人开酒祝贺,看着大伙刮目相看的眼神,渠明廷更加坚定了写作的决心。

再后来,诗歌《高擎战旗向前冲》《毛选五卷发给咱》《社员怀念毛主席》《考上考不上,干啥都一样》等相继见报,渠明廷一有空就拿起笔和本,写写画画、修修改改。

春节前夕,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市区袁一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市分行家属院的渠明廷家里,已经71岁的老人径直把记者带到自己的书房,一大推、一大摞,显得有些杂乱的东西不是报纸,就是剪报本,密密麻麻一大片。别人看上半天也找不到头绪,而老人清醒得很,哪张报纸有他的作品,里面写的内容什么,他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剪报本是哪一年限的,他了如指掌、心知肚明。书橱里摆放着的各类书籍和一本本荣誉证书无不述说着这位老人对文字的执着和坚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大报纸、杂志因为工作需要会外聘一批热爱新闻事业和文字写作的人员,他们没有正式的新闻编制,行内称他们为“通讯员”,也有的人称他们为“土记者”。

渠明廷就是这批人中的其中一位。

渠明廷先后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在不同的岗位历练,他当过农民、干过工人,也做过办公职员,但是一直不变的是他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工作之余,他总会拿起笔和本,背着一个简单的背包去找新闻,坚持业余时间给报刊投稿,从未间断,一写就是五十年。在方山化肥厂缓建重返农村的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在日记本里用诗歌表达着理想和梦想。1998年,渠明廷在吕梁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分行首批扶贫点石楼县永由村驻村,用自己的诗歌呼唤农民从贫穷的思想中觉醒过来,在《吕梁日报》重要位置发表了《唤醒穷乡泥腿子,激战吕梁锡崖沟》《一年走了千年路》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巨大反响。文章发表不久,新华通讯社吕梁工作站的记者专门采访吕梁农业发展银行吕梁分行驻村工作相关事迹,以《情洒永由村》为题发表在了当时的《经济参考报》。1986年渠明廷创办吕梁地区《信用社园地》,由于当时电脑、打印设备缺少,渠明廷亲自在蜡版上刻字印发宣传,采、编、排、校、发一系列工作他都要亲自参与,随后,《信用社园地》扩版,改为了《信用社小报》。“小刊物办了两年多时间,有20多期,在吕梁乃至省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现在提起这件事,渠明廷依然引以为豪。

由于善于观察,善于挖掘素材,发现“鲜活”新闻,再加上多少年的写作历练,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小的诗歌,在渠明廷笔下都显得接地气,亲切感人,在许多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0年来,他先后被《山西市场信息报》《山西工运》《全国华夏金融周刊》《福建银坛瞭望报》聘为特约记者,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山西日报》《吕梁日报》等刊物发文作品达300余篇。曾被授子“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称号,在2011年2月获“环球时代杰出人物特殊贡献奖章”。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这是渠明廷嘴上经常说的一句话。退休后的渠明廷移居南京,虽古稀之年,但仍坚持写作。他会用一首优美的诗歌去赞美小区的活动,会关注家乡的变化,即兴编发一些小段子发出来,也时不时参加一些文学笔会。在他影响下,侄儿渠永红高考后选报了兰州大学的新闻专业,毕业后给广州一家企业办报;女儿渠水源赴美留学后在香港也从事媒体工作,就连侄女的儿子也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现在的渠明廷衣着朴素,生活简朴,却豁达乐观,精神饱满。

记者问,“这一生你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渠明廷指着摆在茶几上杂乱无章的老旧报纸、杂志,神情依然坚定!


相关阅读

  • 新疆日报版面速览(2024年3月3日)

  •   《新疆日报》创刊于1949年12月6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是全国唯一一张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四种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打开《新疆日报》,走进大美
  • 新疆日报版面速览(2024年3月2日)

  • 《新疆日报》创刊于1949年12月6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是全国唯一一张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四种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打开《新疆日报》,走进大美新疆
  • 人民日报:惠农服务进乡村

  • 为方便农村老人用电,国网安丘市供电公司积极优化供电服务。图为山东省安丘市彭家沟村村民张福欣展示供电服务连心卡。(本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3月1日18版)
  • 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已投放春耕备耕贷款56亿元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王永飞报道)记者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获悉:从去年9月开始,到今年2月末,农业发展银行新疆分行已审批春耕备耕贷款70亿元,实现投放56亿元,为春耕生产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编外记者”渠明廷印象记

  •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王瑞图为渠明廷正在翻阅剪报本。 王瑞 摄“我与《吕梁日报》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初入职场时阅读《吕梁通讯》以提升写作技能,到后来积极为《吕梁日报》投
  • 邵阳北塔区 构筑“10分钟就业服务圈”

  • 3月3日,邵阳市北塔区资园社区“就业超市”内人头攒动,求职者正在浏览就业岗位信息。有着20多年厨师经验的当地居民王强,经工作人员推介,在“就业超市”填写就业意向表。他告诉
  • 湖北当阳政协 搭建协商平台,助企增销拓市场

  • “感谢市政协和坝陵街道党政领导对我们企业的关心,让我们企业又多了一些合作伙伴,现如今销量变多了,对于新项目的建设更有信心了。”湖北弘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运宏说。
  • 张湾区:军民一家亲 联欢心连心

  • 通讯员 李爱军精彩文艺节目表演展示书法作品观众看得聚精会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3月3日下午,在张湾区花果街道放马坪“双拥示范一条街”,一场“双拥大联欢”文艺活动开展
  • 建工街道班子成员走访调研辖区两新组织

  • 连日来,延吉市建工街道班子成员深入辖区两新组织进行走访调研,并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广泛宣传。 走访调研期间,班子成员先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