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届社区运动会以来,长安区坚持以体育联系群众、以运动凝聚人心,大力推动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赛事活动质效、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全区16个街道、88个社区同步协调组织,540个小区、318个村组同台竞技比拼,13967名在职党员、志愿者积极带头发动,吸引21万人次参与赛事活动,位居全市第一;在全市举办的5项总决赛中,包揽了跳绳、象棋、乒乓球、羽毛球4个一等奖,交出了参与人数和赛事成绩“双赢”的长安答卷。
在统筹保障上下功夫
实现全民健身“品质享”
强化组织领导,区委高度重视,书记审定社区运动会方案,并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审议;成立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的社区运动会组委会,定期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确保运动会顺利开展。
强化资金保障,区委、区政府专项拨付280余万元支持社区运动会;组委会多方联络,协调民生银行、大秦之水、小白兔口腔医院等18个驻区企业,累计投入资金、物资45万元;16个街道充分调动辖区资源,撬动20余家企业投入60余万元,有效提升赛事活动的保障水平。
强化人员保障,16个街道、88个社区全面动员,组织20133名在职党员、楼栋长进楼栋、进单元宣传,并在全区社区运动会开幕式召开1周之内,迅速完成辖区社区运动会启动工作,辐射带动540个小区和300多个村组同台竞技。
在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实现全民健身“身边享”
创新参与方式,为调动群众参与赛事积极性,采用“5+N”项目设置模式,在固定项目上设置5大类25个很接地气很受喜爱的项目;简化报名方式,11万人次通过发布的二维码、小程序完成了赛事报名;针对前期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开展“云端”跳绳,短短一周时间,参与赛事活动和点赞人数达9935人。
立足区域特色,以长安“山川之美”展现“人文之美”,将围棋比赛设在南五台山灵应台,让选手们感受“天圆地方”;将球类比赛设在风景如画的石砭峪新村举行,象棋比赛在美丽庭院复盘“楚汉之争”。
升级基础设施,推进52个社区阵地改造提升,开放社区运动场馆130所,合理利用辖区公园23个,通过全力加大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升级家门口的“健身房”,办好家门口的“运动会”。
在服务成效上下功夫
实现运动健身“全民享”
绘制服务指南,组委会研究制定《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长安分区赛日程安排一览表》,协调公安、交警、消防、医护等多部门,为每场比赛做好疫情防控、交通疏导和安全保卫工作,赛事期间实现了事故“零发生”;韦曲街道将辖区内的运动场地绘制成“运动地图”,实现“一图在手,服务我有”的目标;郭杜街道成立了长安区首家“运动健康驿站”,让运动成为生活常态。
搭建服务平台,社区为每个运动项目爱好者建立微信群,并将微信群作为自组织孵化平台,指定一名社区干部或在职党员作为联络员,按照全区社区运动会安排和街道、社区赛事组织情况,及时发布比赛时间、地点等信息,指导参赛人员按时参与赛事活动,将比赛期间的照片、视频推送到群里,展示比赛精彩瞬间,激发更多参与热情。
融合友邻力量,社区运动会作为社区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有效加强了街道社区与驻地单位的联系,拉近了街道、社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感情。借助此次活动,我们成立篮球队94支、足球队41支、羽毛球队96支、乒乓球队156支、健身气功队33支、广场舞队163支、象棋队55支和其他体育团体上百个,人数达到2万余人,全民参与、健康活力的运动氛围在全区蔚然成风,一步步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实现了“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