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血脂增高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导致斑块的形成,导致心梗脑梗……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构成我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最主要的一类疾病。因此,血脂的管理不容忽视。
而当血脂升高,身体会出现相应的信号。到底有哪些信号?高血脂是不是必须服药?今天就一次说清楚。
这几种变化,可能预示血脂高!
肥胖
肥胖的人,大多数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水平明显增加,长期肥胖的人应定期检查血脂情况。
头晕犯困
血脂升高时,血液粘稠度会增加,血流速度就会减慢,血流速度减慢就会导致大脑及末梢循环出现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嗜睡、肢体麻木等情况。
胸闷气短
长期的血脂升高,导致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
其他症状
还有一部分人血脂高会引起腿抽筋、视力模糊、眼球周边有灰白环等。
血脂超标,必须得吃药吗?
对于已经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应用降血脂药物进行预防。
对于还没有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需要根据发生的风险决定是否服用药物,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人群。
高危人群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人群中,符合以下3个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4.9 mmol/L 或总胆固醇 ≥7.2 mmol/L;
2、年龄≥ 40岁的糖尿病患者;
3、慢性肾脏病(CKD) 3~4期。
高危人群需要应用降脂药物预防ASCVD的发生。
不具有以上3种情况的个体(包括<40岁的糖尿病患者),在考虑是否需要降脂治疗时,应进行未来10年间 ASCVD总体发病风险的评估。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图如下图:
来源:《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危人群
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对于年龄<55岁且风险为中危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是否进行降脂治疗应该是在考虑患者意愿的前提下,权衡利弊确定是否启动干预措施。
低危人群
不需要进行降脂治疗。可根据下表血脂指标的参考标准控制血脂。
要注意的是,血脂并不是越低越好,血脂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如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再比如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具有将肝外组织内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进行分解代谢,正常成年人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想范围是大于1.04mmol/L。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推荐的根据风险不同,降脂目标值如下表:
降血脂只能依靠药物?
一般情况下,降脂治疗首先提倡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适度增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以及注重合理膳食。高血脂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如过量的饱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摄入。
高脂血症人群的日常食养应该:
●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 调控脂肪,少油烹饪。
● 食物多样,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
● 少盐控糖,戒烟限酒。
● 因人制宜,辨证施膳。
● 因时制宜,分季调理。
●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 会看会选,科学食养,适量食用食药物质。
当生活方式干预达不到降脂治疗目标时,应及时就医,在医嘱下考虑加用降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