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元故事 368期 | 奔跑吧,老马!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那天,我和老马——第七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也是晶报的第4位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马骥远,在共事20年后,终于一起喝了杯咖啡。听他讲自己的新闻往事,他的表情告诉我,那往事犹如这杯中的咖啡,苦中泛甜。

■李跃

新媒体大厦一楼的咖啡厅里,我和老马——第七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马骥远——在共事20年后,终于坐在一起喝了杯咖啡。

窗外,秋日的阳光正好。音乐漫溢,伴随邻座的窃窃私语。对常年在新闻一线奔走拼杀的他来说,这是难得的闲暇时光。听他讲自己的新闻往事,他的表情告诉我,那往事犹如这杯中的咖啡,苦中泛甜。

老马也是晶报的第四位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第一位是晶报常务副总编辑冯景,为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接下来分别是现晶报全媒体产品中心主任彭健与资深摄影记者成江。彭健与成江被同事戏称为“彭英才”与“成英才”,我想,按此惯例,也可以称老马为“马英才”——比他在台湾的“本家”马英九只多一个笔画。

2013年至2016年,老马做过晶报的驻台记者,彼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正是马英九。

老马的“枪”与“玫瑰”

“老马”不老,2002年,他刚来晶报的时候,也才三十而立,但彼时就被同事称为“老马”了。无从考证,这个词的发明者是谁,用老马自己的解释来说,“可能是大家觉得我看上去比较老成的缘故吧。”

确实,老马近一米八的个头,块头也很足,向你走过来的时候,像一座移动的大山,给人厚实之感。容易被人误解为东北大汉的老马——顺便说一句,有一次采访间隙,他在席间给大家模仿东北二人转,有专业水准——祖籍浙江,在安徽长大,是地道的南方人。

老马父母亲上世纪60年代考入东南大学(当时名为南京工学院),是知名建筑学家杨廷宝的学生,“建筑学界有南杨北梁之说”,老马补充了一句。“南杨”即杨廷宝,“北梁”则是梁思成。父母亲后来分配到安徽凤台,为古蔡国之地。在那里,老马考上了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了当地的党报《淮南日报》当了时政记者。

工作几年之后,正逢传统媒体爆发井喷期,像许多南下的内地媒体人一样,想着在而立之年改变一下自己的他,也怀揣一颗骚动的心,来到了传说中的深圳。

他先是落脚在深圳电视台房地产栏目,一年后,也即2002年8月,适逢创刊一周年的晶报招兵买马,他毫不犹豫地前往应聘,成了一名热线记者。

“在晶报这些年,除了体育、娱乐没跑过,其他的线几乎全跑遍了。”

那时候和他不在一个部门,在办公室打照面的机会不多,偶尔下班时在电梯间碰到,也往往见他背着一个大采访包急匆匆外出,身影很快在人流中消失。更多的是在报纸上见到他,前些年一些有影响的舆论报道,如保障房监督报道、曝歼骚扰诈骗电话报道等,不少均出自他之手。

对今天新生代的媒体人以及读者来说,那是一段已然有些许陌生的慷慨与热血奔涌的岁月。老马回忆,有一次,他奉命采访一起儿童溺水事件,遭到某公司数名保安的围殴。想想他的块头,看来不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难以成为一名好记者。

老马曾写过一篇元故事叫《枪与玫瑰》。在这里,我想借用他的这一标题,如果说他奔走在各种突发、暗访现场是“枪”,他倾情参与的陇南助学行则是“玫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山河震动。无数媒体记者奔赴现场,这里面也包括老马。破碎的大地,家园被毁的人们,以及无数幕生离死别,这样的场景,在老马心中引发了一轮前所未有的冲击波。

“很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你也可以把它叫情怀,反正就是希望自己在这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能够有所表达,能够留下一点什么。”

当年8月,中央决定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灾区,深圳报业集团开始派记者驻点援建前方指挥部。听到消息后老马立即报了名。

“只是当时没有想到,本来想出发前陪老婆去杭州放松一下,但突然接到通知要立刻动身去陇南。没办法,只好放弃杭州,由于买的是特价机票,票都退不了。”老马一脸歉意地说,“至今都没有和老婆一块去过杭州,只有今后找机会再补上了。”

甘肃陇南靠近四川,成语“得陇望蜀”即源于此。说到对陇南的最初印象,老马用了“山大沟深”这个词,“从西安到陇南,坐汽车颠簸了一整天,是把整个屁股颠到脱离座位的那种。”

当然,最触动老马的,还是彼时当地的贫穷与地震带来的破坏景象。晶报用募集到的善款,资助陇南200多名地震当年升入高中的贫困学子,每人每年2000元助学金。时隔15年,老马仍然清晰地记得,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有劫后余生的惊恐,有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有面对未来未知的茫然。

同事口中的老马,成了这帮孩子嘴里与心目中的“马叔叔”。高中3年间,马叔叔每年如约而至,不光是送去助学款,更是跟他们进行各种互动交流,告诉他们在大山之外,遥远的深圳,有人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直到今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跟我保持着联系。”

其中一个受助学生小杜,出生之前爸爸就在干活时从高处坠落受伤,3岁时妈妈和爸爸离了婚,他只得和姑姑一起生活。老马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他的理想是考北京体育大学,因为对于体育生的他来说,这是全中国“最高学府”。2012年的一天,老马突然接到小杜的电话。小杜说自己考上了陇东学院体育系,但是因为经济状况窘迫,生活非常困难。老马一边安慰小杜,一边开动脑筋想办法。他找到深圳一名热心助学的公益人士,牵线搭桥,帮小杜渡过难关。

2015年夏天,老马又接到了小杜的电话,原来他本科毕业,经过一番努力,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当年的理想。

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向马叔叔报喜。

2016年,老马到北京出差时还顺道去北体大和小杜见了一面。今天,小杜已毕业,成了北京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当年的山里娃,在京城扎下了根。

还有受助的女生小孟,当年是陇南一中的学生,后来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4月,跨进大学校门不久的她给晶报写了一封信,“感谢你们”,老马则给她回了一封信,“你们永远是晶报与晶报读者的骄傲和牵挂。”

这样的当年刊登在晶报版面上的信件,记录了许多与老马有关的细节。小孟在信中写道,“我永远也忘不了在学校礼堂的发放仪式上,我们和负责的叔叔阿姨们畅谈心扉,谈人生,谈理想,做游戏,了解深圳的美好时光。”

老马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还记着陇南助学正式启动那天吗?2008年10月28日。那天恰好是我36岁生日。作为深圳报业集团派驻陇南灾区记者,同时也是晶报第一个参与助学行动报道的记者,那天我一直忙于采访和写稿,那天成了我过得最马虎、同时也最充实的一个生日。”

“小孟的手写信我现在还留着”,老马说,“这种感觉很奇妙,爱这种东西是可以流转的,有人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比种子的力量还要大的力量,我很认同。”

这是老马,这个敦厚大汉心中盛开的“玫瑰”。

▲2008年在陇南与受助学生合影。

▲2011年,在陇南走访受助学生家庭。

大时代里的每一朵小浪花都值得倾听

“一些人到台湾,可能更习惯关注那些表面上的东西,比如城市的美景美食之类。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喜欢写字的人,我还是愿意沉下来,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人和事。”老马这样回忆。

2013年起,老马成为晶报驻台湾记者,每次数月,前后四次。那段日子里,他走遍岛内每一个县市,包括偏远的乡村,用他的视角,以及那些被挖掘出来的隐秘的故事,去讲述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告诉人们一个不太一样的台湾。

他在晶报开设了一个叫“远足台湾”的专栏,在前后四年时间里,推出了50多个台湾故事,其中一些篇章引起了较大反响。

比如他无意间发现,一个知名台湾歌手,竟是解放军“烈士”的儿子。

“认识于冠华,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请吃饭,这位朋友恰好也是于冠华的朋友,席间不知怎么聊起了他的身世,我才发现这背后原来有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作为台湾歌手,于冠华也是周杰伦的好友和搭档,他另一个不太为人知的身份标签,是外省二代。1943年,他的父亲于锡聚,一个13岁的山东少年,离开了饥饿的家乡,参加了八路军。1949年,在金门战役中,于锡聚被俘,被迫定居台湾。后来,于锡聚在台湾娶了一个泰雅族姑娘为妻,生儿育女。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日夜思乡的于锡聚立即带着妻子和大女儿,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但回家后他才知道,他已在家乡做了近40年的“烈士”,部队当年以为他已牺牲,家里的水泥房子就是用他的烈士抚恤金盖的。他还亲眼看到了自己的烈士证书。

老马在报道的后记中提到,于冠华在父亲去世后写了一首歌,这首歌他从来没有在公开演出中唱过,也没有收录进任何专辑。这首歌只属于他和他的父亲。老马说,这是一首写给那一代人的歌。

他挖出的这个故事,也是属于那一代人的故事。

另一个老兵的故事,93岁一贫如洗的抗战老兵收养了一个重度残疾的台湾养子的故事,则多了几分悲怆、沉重,而包裹这个故事的外壳,却充满了人性的暖色。

当年,在台湾省高雄市仁武区信德街一间不大的房子里,老马见到了抗战老兵张振华一家。小他30岁的妻子张罔市坐在他的身边。对面的床上,躺着的是残疾儿子张世栋。

1922年,张振华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家园沦陷,张振华成为一名年轻的游击战士,在齐鲁大地抗击日寇。抗战胜利后,张振华随游击队被正式编入国民党军队,1949年,跟着国民党大部队从青岛登船撤往台湾。再次回到家乡,已是42年之后,父母双亲早已成一抔黄土。

后来,张振华跟一个土生土长的高雄姑娘结了婚,并生了一个女儿。再后来,高雄一户台湾少数民族布农族人家生下一个男婴后弃养。张振华夫妇经人介绍,领养了这个孩子,取名张世栋。但没想到,张世栋长大后被发现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这是一种不治之症。老马是通过网络与张世栋认识的,那时候,他已经只能在床上靠呼吸机维生了。

老马在文章的最后写道:“70年前,他参加了神圣的抗战,今天,让儿子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抗战’。”

老马外形上给人厚重、厚实、厚朴之感,他挖掘的台湾故事,个人际遇背后也总能牵出一段厚重阔大的历史。

▲2016年,在台湾采访。

▲2020年1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2018年2月,英国曼彻斯特切塔姆图书馆,在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书桌前留影。

元故事,一种全新的“深圳叙述”

“大伙有什么选题,一起来议一议啊。”

每周一下午,新媒体大厦14楼某个会议室——有时候是沙发间——老马都会把大文化采访中心的小伙伴们吆喝到一块,商量元故事选题。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报题。倘若老马对某个选题进行一番幽默点评,便会引来一阵会意的哄笑声。

这里需要稍稍交待一下。

2022年5月,晶报开始向大文化转型。这是晶报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度的、垂直的转型。

因为,过去,人们往往通过宏大叙事来了解、认识深圳。当历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正在重塑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个时候,还需要我们在宏大叙事之外,进一步以小切口进入,记录普通深圳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感。而深圳恰恰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从来就是一种流量密码。

晶报转型的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元故事。每天推出一篇5000字左右的重磅文章,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通过新的视角,重新讲述深圳故事,发现新的城市故事,努力开辟一种深圳故事叙述的新方式。

老马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晶报大文化采访中心主任,带领一群年轻同事,担负起晶报元故事的采访写作重任。

“压力当然有点大。晶报转型大文化,这里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面向世界,深圳是一个面朝大海、面向世界的城市,我们要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讲好深圳故事;面向未来,因为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面向现代化,作为一个以高科技发达著称的城市,深圳最能符合你对现代化的想象。所以,我们要在这样的框架下找选题、定选题,并且,以写小说的手法来写真实的故事,这些,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

“说实话,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元故事每天都能保质保量地排上版面,我晚上经常失眠。”

“但是,在这样一个文化快消时代,能够有机会进行这种有深度的相对纯粹的写作,我也感到很幸运。”

他曾经前后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采写深圳历史名人、中国第一个女律师郑毓秀的故事,也即前文中提到的元故事《枪与玫瑰》。那段时间,他要么一头扎在历史资料之中,并与远在海外的郑毓秀传记作者深入交流;要么前往绮云书室,与西乡小学郑毓秀的“学妹”们聊天。他时而在2020年代,心情随着各种关于女性权益的社会事件起起落落,时而恍惚在郑毓秀所处的时代,目睹着这位深圳女性的传奇人生。

《枪与玫瑰》的主人公,是人们熟知的那个郑毓秀,也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你所不知道的郑毓秀。可以说,在此之前,你从未在深圳本地媒体上见过这样的郑毓秀。

当然,作为部门主任,他更乐见团队与小伙伴们的成长。

早在2022年7月22日至24日举行的第三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上,就展出了晶报的元故事版面之《深圳脱口秀往事》。

2022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2岁生日,老马和小伙伴们别出心裁地撷取了在过去42年中发生的42件凡人小事,串联成《深圳的42个瞬间》,当天这个故事就登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将近2000万,元故事阅读量也由此进入“千万级俱乐部”。

在一篇介绍自己事迹的文案里,他这样写道:

“我们的故事会告诉你,为什么深圳出产的一盏灯,能成为大英博物馆‘影响世界历史’的展品;为什么椰子鸡,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深圳菜?”

“2022年广东新闻奖的评选结果正在公示,晶报获得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而这几个获奖作品,都出自我们的元故事。这很不容易,小伙伴们真的很棒!”老马这样向我强调。

他愿意让小伙伴们发光,而自己隐入幕后。

他说,当年三十岁的老马,有点老成;今天年过半百的老马,依然年轻。

那么,继续奔跑吧,老马!

●他们说

冯景:

晶报常务副总编辑、总经理,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

要向老马表示祝贺,老马是个多面手,英才奖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当年他参与过很多舆论监督方面的深度报道,代表晶报参与陇南助学行动,担任晶报驻台湾记者,方方面面体现了良好的媒体人素养。如今,他带领元故事写作团队为晶报的内容转型做出了贡献。此外,老马还是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凡事以身作则,值得学习。

彭健:

晶报全媒体产品中心主任,第四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

马哥各方面能力较强,能够独当一面。记得当年他在晶报独唱团版面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叫“远足台湾”,向我们介绍台湾的人和事,我很喜欢看。

成江:

资深摄影记者,第五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

老马深耕新闻领域二十余年,无论是深度还是民生,把握都很到位。另外,老马做事很认真,要求比较严,但人挺随和的。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李跃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相关阅读

  • 这场世界水准文艺流水席办了54天

  • ▲芭蕾舞剧《红楼梦》。 受访单位供图近日,随着澳门乐团《光明行》演奏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2023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落幕。在近两
  • 很深圳!再晚飞深圳都有等你的大巴

  • 夜机抵深的旅客再也不用担心啦,无论多晚到达,随时有车坐!近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协同巴士集团、机场集团对深圳机场地面交通体系进行了全新升级,2023年11月4日凌晨起,深圳机场快线
  • 这些“非典型”记者决定了,今天过节!

  • 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您眼中的记者是什么样子的?西装革履,与专家学者谈笑风生?还是风尘仆仆,狂风暴雨下的新闻记录?这些都是传统认知里的记者印象了,但在深圳晚报的融媒新
  • 为了来深旅客,机场服务太“卷”了

  • 11月7日凌晨2时许,乘坐5J5226航班从菲律宾旅游回深的乘客马女士,提着大包小包行李走到机场地面交通中心(GTC),正担心大半夜该如何回家时,她抬头望见机场硕大的显示屏上写着“机场
  • 每个深圳人都有一个“分身”,他就藏在……

  • 家住龙岗的王先生最近发现,家门口的社康也可以直接刷异地医保了。“以往有些小伤小病的,还得去大医院排队挂号,就因为异地医保在社康不能直接刷,现在可省心多了。”不止医保,作为
  • 注意!深圳地铁这个出入口临时封闭

  •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搭乘深圳地铁4号线前往少年宫站的小伙伴们注意了!该站B出入口即日起至11月28日实行临时封闭管理图源:@港铁深圳11月7日,@港铁深圳 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因少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元故事 368期 | 奔跑吧,老马!

  • 那天,我和老马——第七届深圳新闻英才奖得主、也是晶报的第4位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马骥远,在共事20年后,终于一起喝了杯咖啡。听他讲自己的新闻往事,他的表情告诉我,那往事犹如
  • 薛定谔的什么猫?

  • 导语:有那么一只猫,它属于薛定谔,属于爱因斯坦,属于物理学史,属于每一个对量子理论怀有好奇幻想的人。有那么一只猫,它属于薛定谔,属于爱因斯坦,属于物理学史,属于每一个对量子理论怀
  • 福州5个省级开发区上榜全国百强

  • “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3”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会上发布了“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福建13个省级开发区入选,其中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
  • 陈春花:优秀CEO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CEO,其实是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质。第一,强大的梦想和使命感。今天,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真的就是使命和梦想驱动,所以他们不太会受外部环境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