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因分布广、流动性大等因素,存在管理“够不着”、教育“跟不上”、服务“送不到”、作用“看不见”等问题,五峰渔洋关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从梳理排查、教育管理、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点线面结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服务体系,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点”上发力,让党员回家。立足“底数清”专项建库,完善信息台账、动态跟踪管理、共享便民服务,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有情可寄”。细摸排,掌握底数。15个村(社区)通过宜昌智慧党建云平台流动党员报到码,开展“党员找组织”,党务工作者深入重点工地、服务场所开展“组织找党员”,通过“双找”活动共摸排出流入党员85名,流出党员292名。建档案,结对帮带。建成“一村(社区)一册、一人一档”,确保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实行“专人专管、按月更新”的动态管理,确定镇党委班子成员、村(社区)“两委”、产业大户、乡贤能人等帮带联系人144名,对流动党员进行一对一(多)帮带联系,让党员“异地有家”“离乡有情”。设驿站,共享服务。安排15名党建指导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员驿站搭建54个共享阵地,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参加便民服务等搭建平台;依托零工驿站、自信调解室设2个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及时纾解流动党员在务工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依托老年活动中心设1个流动党员银发服务驿站,开展读书会、广场舞、便民理发等公益活动,定期开展体检,让老年流动党员“老有所依”。
“线”上赋能,帮党员归位。立足“优服务”分类施策,用贴心的互动、暖心的服务,让党员“心中有党”“外出有责”。互动聚共识。帮带党员通过“一月一联系”的形式及时掌握流出党员即时状态,做到学习情况清、思想动态明,纾困解难准,月度联系率达100%,54名流动党员主动向组织汇报季度思想工作。举办流入党员交流座谈会2次,听取党员诉求、回应党员期盼,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组织的关爱与温暖。分类筑堡垒。按照“集中+分散”的分类管理方式,在人员集中、便于组织的地区,先后成立了在宜流动党小组,3个高速项目临时党支部,让党员就近参加组织活动,感知组织关怀。针对流动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的特点,设立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和老年群体流动党员2个功能型党支部,让党员共享党务、劳务、法务、公共服务等“四务”服务,让党员在外有“能”。送学促提升。搭建40个“云上驿家”,通过“线上送学”形式,每周向流出党员推送学习资料、传递工作动态。为流入党员发放党章、党的二十大“学习大礼包”80余份,让流动党员自学有书籍、充电有内容。流出党员通过视频连线、在线交流等形式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流入党员在就近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连心站参加组织活动,确保流动党员活动有平台、有阵地。
“面”上拓展,助党员有为。立足“管得实”多措并举,通过政策信息互通、优质服务共享、先锋模范带动等手段,让党员“有位更有为”。解决关键小事。以解决流动党员忧心、担心、操心的“关键小事”为突破口,以流动党员服务驿站为依托,发布务工就业信息4000余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3次,开展就业及养老政策宣讲2场,让流动党员紧跟政策方向,解决就业难题。整合服务资源。联动镇人社中心、零工驿站、自信调解室、五峰人才网等4大平台为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提供“7+N”服务(人才资源服务、信息共享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健康服务、便民服务、法律服务、N个个性化服务),整合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室、幸福食堂、情暖夕阳等公共服务优势为老年群体流动党员提供“六大共享”服务(共享红色课堂、共享文化生活、共享健康体检、共享开放书吧、共享幸福食堂、共享心灵之约)。先进典型示范。全覆盖开展“亮身份,践承诺”活动,让流动党员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关头顶得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宜流动党员周杨华创办楠河岸边生态专业合作社,电商助力农产品上行,带动南河村300余户群众增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流入党员唐培涛在三板桥村流转农户土地10余亩发展藤茶,带动周边10余名农户就业;流入党员向士武经营打印店带动十余人就业;75岁的五峰镇正街社区流入党员赵松青义不容辞担任老年群体流动党支部书记,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凝聚“银发力量”,彰显“银龄担当”。(渔洋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