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不久,焦作于9月8日获得第一次解放。但是,在美帝国主义的怂恿下,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为保卫矿山,焦煤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起来,成立了焦作煤矿工人纠察队(简称“工纠队”),后改编为焦作矿区工人游击大队、焦作煤矿工人游击队,与敌伪特务、汉奸恶霸作斗争,肩负起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工厂矿山的光荣使命,在焦作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应运而生 保卫胜利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焦作市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焦作第一次解放后,新成立的中共焦作市委和焦作市民主政府开仓放粮,安抚救济矿工,着手恢复煤矿生产。
1945年10月13日,新华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广大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修复矿井主要机器设备和井下巷道。在公司领导科学有序的组织下,李封矿和王封矿先后于1945年11月、12月恢复生产。煤炭产量不断上升,到1946年4月共产原煤8.45万吨,日产煤炭由1945年末的400吨上升到900吨左右。
1946年,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停战协定》,协定规定:双方军队应在1月13日午夜就各自位置上停止军事行动。中国共产党严格履行这一协定。但国民党却在下达停战令前,密令军队“抢占战略要地”,接着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
国民党为占领焦作,派遣特务到矿区,散布反动谣言,暗杀革命人士,一时间人心惶惶,群众陷入恐慌之中。
为坚定革命信心,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镇压反动势力,进一步提高煤矿工人的阶级觉悟,使矿工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新华公司举办多期训练班,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广大矿工的政治觉悟有了极大提高。一些思想较先进的工人和积极分子认识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为保卫胜利果实,必须用枪杆子武装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煤矿于1946年5月1日,成立了焦作煤矿工人纠察队(焦作矿工游击队的前身)。
工纠队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产的工人武装,下辖三个队,即王封队,队长刘鸿欣;李封队,队长贺大捷;机电厂队,队长崔长平,共有队员200多人。工纠队成立后,参加了煤矿的反奸反霸斗争,极大地震慑了阶级敌人,鼓舞了工人群众,促进了煤炭生产,成为保卫矿区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
备战上山 护送物资转移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焦作煤矿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成为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目标。
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向我矿区附近调兵遣将,逐步形成了包围圈。为防备敌人的破坏,市委一方面在矿区举办备战训练班,动员焦作矿工备战转移;一方面指示和组织工纠队率领工人把煤矿的机器设备和贵重物资备战上山,转运到山西省长治与潞安等地。同年10月中旬,国民党纠集约5个旅的兵力,连同地方杂牌队及还乡团共2.6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东西两路向焦作地区解放区发起全面攻击。
在生死存亡之际,工纠队克服山区道路崎岖、运输工具落后等不利条件,组织护送煤矿工人日夜突击抢运机器设备及其他物资。时逢初秋,阴雨连绵,工人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蹒跚前行,靠着手抬肩扛,把四台发电机,七台蒸汽锅炉,数十台各式车床,上千台各种绞车、水泵、马达及数千吨钢材与电信器材等安全转移到晋东南革命根据地。
1946年11月,工纠队在山西晋城柳树口村进行了整训精简,随即与新华公司矿卫队合井,改编为“焦作矿区工人游击大队”,下设四个分队,第一分队(原王封矿与机电厂队)队长刘鸿欣,第二分队(原李封矿队)队长贺大捷、副队长李聪芝,第三、第四分队是原矿卫队的两个分队,共有队员200多人。
1947年年初,根据上级指示,第三、第四分队编入焦作独立营,其余两个分队又经过整顿,改名为“焦作煤矿工人游击队”(简称焦作矿工游击队),赵连壁为总负责人,刘鸿欣任队长,李聪芝任副队长,贺大捷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李文光任参谋。全队分4个班,有队员100多人。
转战山西 支援前线抗战
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队再次侵占焦作。焦作党政机关转移到王封矿北面太行山里的大洼村(今属中站区龙翔街道),领导焦作人民开展斗争。为保护焦作党政机关的安全,打击敌人的侵犯,矿工游击队经常在大洼村、西张庄和店后等地与敌人作战。
同时,为牵制国民党军队进山扫荡、进犯根据地,矿工游击队经常配合主力部队在道清路南的小尚、南朱村、店后、阳庙、宁郭、府城一带活动,多次截击敌人。在解放博爱时,矿工游击队开赴店后、造店一带,埋伏于嘉禾屯等焦博公路两侧,截获了从博爱逃亡的残敌和地富恶霸等三四十人。此外,游击队员还经常深入敌占区,与中共地下党员和其他游击队员家属联系,传送情报,侦察敌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反击敌人抓兵抢粮,为焦作的最后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年初,在焦作煤矿转移人员和物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军工十厂(又称义汉兵工厂),按照战略需求,集中精力生产“82”迫击炮弹。但由于缺乏钢铁,工厂生产陷入困境。矿工游击队闻讯,队员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白马门村外(今中站区影视大道西段附近)的石河里,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数百根铁轨。为方便山路运输,他们将这些铁轨全部截成1米多长一节,采用人抬驴驮的方式,用一个多月时间,将这些铁轨全部运到军工十厂,解决了军工生产的燃眉之急。1948年8月,为生产更多物资支援解放战争,矿工游击队奉命解体,大部分队员离开焦作矿区,调往山西潞安煤矿参加生产。
焦作煤矿工人游击队在成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始终活跃在焦作矿区。游击队由弱到强,久经考验,屡建战功,成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鼓舞群众、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在反奸反霸、保卫矿厂,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联系矿区工人开展护矿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焦作煤矿工人游击队的革命业绩,将永远彪炳史册!
策划 张嘉林 整理 孟福生
总值班:王静锋
统 筹:曾琳琳
责 编:王水涛
编 辑:李灿
校 对:刘勇
来 源:焦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