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扭起秧歌贺新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扭起秧歌贺新春,是陕北重要的民俗活动。2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主办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在榆林上演。来自9个省(自治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13支秧歌队,会同陕西省各地市8支秧歌队以及榆林市内14支秧歌队,共35支秧歌队3000多名演员相聚榆林古城,轮番展演秧歌非遗文化。龙年春节,革命圣地延安的金延安景区也处处张灯结彩,悠扬的民歌、欢腾的腰鼓、热情的秧歌轮番上演。《过街秧歌》《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沉浸式互动演出,让这片黄土地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

  历史传承与民俗演变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人民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千百年来,陕北人用扇子寓意风调,用花伞代表雨顺,用扭秧歌祈福。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秧歌起源与传说研究对于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至关重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介绍,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陕北秧歌集歌、舞、戏、乐于一体,也叫“闹秧歌”“闹红火”“闹阳歌”等,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清涧秧歌、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陕北秧歌扎根黄土高原,历经千百年,既是保存和研究方言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方言口传文化传承创新的经典案例。”邢向东研究发现,地方志中有不少关于“秧歌”的记载。清末修纂的《米脂县志》中有秧歌“为傩装扮、歌舞”以及秧歌“驱疫”的记述。他推测陕北秧歌可能起源于古老的傩祭活动。“秧歌”又记作“阳歌、禓歌、殃歌”等。秧歌队的“伞头”所执之“伞”(道具),民间叫“日照”(太阳图案),因此,秧歌的本词实为“阳歌”,寓意迎接阳春,以阳克阴。邢向东认为,陕北秧歌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化意蕴。古词语在秧歌唱词里俯拾皆是。如清涧彩门秧歌唱词:“都说贵村女子妙,拽烂袖口扯烂袄。我村后生实在憭,真是穆桂英配个杨宗保。”“妙”指女性长相姣好,见于《广雅·释诂一》:“妙,好也。”“憭”义为聪慧、精明。《说文·心部》:“憭,慧也。”

  走进榆林陕北民俗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一幕幕场景,再现丰富多彩的新旧陕北秧歌场景,全面还原陕北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现在普遍使用的“秧歌”一词,可能与南方方言有关,但陕北秧歌与南方插秧时所唱之歌无涉。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峰认为,南方普遍种植水稻,有“插秧歌”,清代南来的官员受母语方言、文化影响,可能把陕北这种春节前后的民间文艺活动重新解读为“秧歌”并记录在志书中。延安时期,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陕北秧歌在秧歌剧、新秧歌两个方向实现了创新发展。秧歌剧将秧歌和传统戏曲相结合,新秧歌强化了群众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由于“秧歌”的写法更能体现“艺术来自劳动生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各种报刊上大量使用“秧歌”的写法,使得“秧歌”的词形固定下来并通行全国。高峰认为,既然“秧歌”的写法已经约定俗成,我们就可以沿用这个词形。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初,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新秧歌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来自鲁艺的艺术家们在“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号召下,将创作之笔对准人民、用群众语言创作。《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秧歌剧将秧歌和传统戏曲相结合,内容是大生产、识字、抗战、支前、戒赌、改造“二流子”等,寓教于乐;曲调则采用眉户、道情、二人台、碗碗腔以及陕北民歌加以改编。秧歌剧成为方言口传文化创新发展的经典。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介绍,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陕北秧歌成为艺术家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金钥匙”。艺术家们开始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艺术宝库中挖掘创作灵感。“陕北原来只有秧歌调、秧歌舞,没有秧歌剧。鲁艺的艺术家们拜群众为师,通过田野采风,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创新,开创性地发掘了有情节、有故事的秧歌剧。”刘妮说。

  新的内容、新的艺术形式孕育出新的生命力。1944年春节,延安工厂、学校、部队组织的秧歌队多达27个,上演了150多个节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随着革命胜利的嘹亮号角吹响,陕北大秧歌扭遍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几部秧歌剧重新上演,再次引起轰动。2023年2月榆林市新上演的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以陕北民间故事为框架,以陕北原生态民歌、秧歌为链条,以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为线索,演绎了黄土高原上动人的爱情故事,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风格,展现了民间文艺形式被改造创新后的强大生命力。

  现代秧歌的演变体现出民俗与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历程。以前看秧歌看的是红火,现在看秧歌看的是文化。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表示,延安时期的新秧歌把秧歌变成了群众性广场表演艺术乃至健身活动。时至今日,除了春节时的集中演出和比赛,人们扭秧歌的身影更多出现在城市的广场上。从灿烂悠远的历史文脉到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从古老传统的民俗表演到独树一帜的文化创新,陕北秧歌的演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目标。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陆航


相关阅读

  • 看济南的中式浪漫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当中式浪漫具象化,书本上的诗句便瞬间有了生命。  甲辰龙年,火树银花,各地的“龙”腾空出世。长春的冰龙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珠海的紫龙象
  • 民俗年味浓 新春致富忙

  • 欢乐喜庆的彩灯、寓意祥和的对联、惟妙惟肖的版画和火爆热烈的秧歌,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在享受浓郁年味儿的同时,百姓们依然不忘勤劳致富,努力为新的一年打下良好的基础。
  • 秧歌扭起来 生活火起来

  • 春节期间,伴随着锣声、鼓声,临县城庄镇柏林苑社区内,百余名秧歌爱好者穿着靓丽喜庆的服装,和着欢快的节奏,挥着手中的彩绸、彩扇,扭出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舞出了老百姓的精气神。 王
  • 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大秧歌“传承”

  • 年,意味着什么?是阖家欢乐还是携子同游?是那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还是觥筹交错间的面红耳赤?海阳市朱吴镇高家村的高晓涛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是那场盼了整整一年的海阳大秧歌。19
  • 烟台市蓬莱区:弘扬民俗文化 喜迎元宵佳节

  • 烟台市蓬莱区紫荆山街道港南路社区2月20日举办多彩活动,弘扬民俗文化,喜迎元宵佳节。在锦绣家园小区,港南路社区离退休人员党建工作站的文艺爱好者敲起阵阵大鼓,为整场活动进行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扭起秧歌贺新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扭起秧歌贺新春,是陕北重要的民俗活动。2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主办的全国秧歌展演活动在榆林上演。来自9个省(自治区)具有地方特色、
  • 推进区域国别学规范性发展

  •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自2022年9月首次被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以来,已走过了最初的学科探索阶段。2024年1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
  • 踏雪巡线保供电

  • 近日,国网阿里供电公司“阿里红柳花”共产党员服务队前往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检查110千伏巴狮I线各线路铁塔状态,确保主电网输电线路可靠运行,让群众安全稳定用电。图为巡线现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日,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在南京举办研究院年度学术会议(2024),近200位专家学者就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
  • 安徽郎溪:企业赶订单 奋战“一季度”

  • 一年春作首,万事勤为先。新春伊始,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经开区企业正在加快生产步伐,全力奋战一季度“开门红”。走进郎溪腾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多条生产线上热火朝天,工人们
  • 70城最新房价数据公布

  •   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  国家统计局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减少,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