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荆世华: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日期: 来源:周俊芳收集编辑:周俊芳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讲述人:荆明 

讲述时间:2022年8月21日

整理人:周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父亲荆世华是个教育家,真正具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为乡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1943年加入地下党组织到2019年去世,父亲为党工作76年,为中国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

父亲离休后,仍不懈工作。以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及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研究方向,荣获嘉奖22项,述著40余部,论文55篇,1000余万字,在山西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都颇有名气。被称为山西教育历史的见证者,记录山西教育历史的司马迁,山西教育战线上的全面手和一杆旗,是山西陶行知思想研究的践行者。


竹杖芒鞋绿斗笠


1928年1月24日,父亲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柳枝村。1947年运城师范毕业,历任永济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党支部书记、晋南专署中教视导组组长、《山西教育》秘书、运城地区教革组组长、地委文教部业务处长、山西省教育厅中教处处长、山西省教委职称改革办公室主任、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教育研究室主任等职。

记忆中,父亲是个工作狂,不是在教学一线,就是在农村调研,或者在伏案研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他公而忘私,对事业执着,对工作勤恳,离休后笔耕不辍,就在离世前仍坚持写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父亲对教育事业热爱的写照。

“莫言行知路不平,何妨携月又披星。竹杖芒鞋绿斗笠,揭谛,一如玄奘苦行僧。教改春风吹峻岭,民醒,龙城欢笑掌声盈。桃李不言天下晓,归隐,只留书声与清风。”是孙女荆媛为庆祝爷爷90大寿写的一首词。概括了父亲一生的艰辛和奋斗。

我小时候是跟着奶奶在农村长大的,与父亲接触的时间很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父亲就一个字“怕”。长大后,母亲又因“六二压”回到家乡,我和妹妹从那时起就跟着母亲生活在农村,父亲在太原工作,只有在每年春节才回家和我们团聚,有时因工作忙连过年也不回来,真是聚少离多。那时,父亲在我心中是令人尊重和敬畏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读完父亲的回忆录《脚印》后,我才深切地理解,在父亲严厉的背后,是有情怀、重感情、懂感恩,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佩服之余,更加明白,父亲一直是我们家的一棵大树、一片晴空,为我们子女遮风挡雨。正像一首歌里唱到的:父亲是儿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父亲刚出生8个月,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含辛茹苦,拉扯一家大小。父亲自小受到“忠孝”和“克己复礼”等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家庭感情至深,对奶奶极为孝顺。每次从外地回来都要给奶奶带上好的酒和她爱吃的零食。那些年,奶奶因身休状况,每天有喝点小酒的习惯,父亲投其所好,从没半句怨言。每当奶奶与邻居聊天,她也不无炫耀地说,我儿子在省城做事,如何懂事孝顺能干云云。过去多少年,我仍能记起奶奶那份神情,父亲是她的骄傲,何尝不是我们子女的骄傲?!

母亲小父亲三岁,在我印象中,是母亲含辛茹苦,伺候老人,照顾家庭,生活过得简单清贫。父亲总是以工作为重,几乎永远在忙,父亲事业有成的背后,是母亲在默默的付出,很少能感知父亲对母亲的关心。

2000年,母亲病重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几乎都是父亲陪伴照顾。他怕耽误我们工作,不顾年过古稀,亲自给母亲熬药喂饭、揉搓按摩、舒展筋骨,四处奔波寻医问药。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花重金请专家上门为母亲按摩治疗……十五年如一日,每次母亲吃完饭,父亲就会把她的假牙拿下,用水冲净再给母亲戴上。一个小小的举动,饱含了父亲对母亲深深的爱。相濡以沫之情,感染和感动了我们兄妹。

父亲在回忆录中,字里行间都是对母亲的赞美和爱恋。其实,一段婚姻外人是看不懂的,哪怕是子女家人,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表面,其内在含蓄的情感交流,默契和深沉的爱,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最清楚。2015年11月,母亲去世,离别时父亲用手摸了摸母亲的脸,满眼充满了爱意和深情,夫妻之间的爱情早已化为一种亲情。

父亲是做大教育工作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伯父去世的早,为了堂姐健康成长,父亲一直带在身边,上学就业,如同己出。“六二压”那年,我和妹妹随母亲回乡生活,为了哥哥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留在他身边,父亲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我们村是个小村子,读完小学就要到外村上学,父亲不管我和妹妹的年龄大小,把我们安排到离家二十里外的临晋镇小学读书。并且经常写信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踏实做人。我们不负父亲厚望,走出农村接受了高等教育。我先后在康杰中学、运城教育学院和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妹妹在太原师范学院工作。受父亲影响,我们这一代有五个人从事教育工作,下一代中有两个在高校任教,一个在中学任教。为教育事业作贡献,成为我们的家风使命。

父亲离休后,经济宽裕点,他还不忘接济在农村生活的侄子、亲朋。有个远房本家弟弟,有两个孙子正在读书,日子艰难,父亲就自掏腰包,赞助了不菲的教育经费,并且告诫弟弟,不管多困难都要供孩子读书。父亲有个小时候的玩伴,生活困难,每次回乡,父亲都要去探望,临走还要留些生活费……父亲谦和厚道、乐善好施、悲天悯人的情怀深深影响了我们的成长。

父亲爱读书,更喜欢买书、存书,偌大的书柜可是他的心爱之物。就在他70多岁时,却将五大书柜的书籍无偿捐献给故乡初中,以一己之力帮学校建起了图书馆。

《山西教育》杂志是1959年父亲和几个同事创办起来的。50多年过去了,他把创刊号走到哪带到哪。2005年,当他听说杂志社到处寻找创刊号找不到时,父亲毫不犹豫无偿捐赠给杂志社。

2008年汶川地震,父亲二话没说,捐款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兄妹及孩子们全家共捐款近两万多元。实际父亲生活一向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一套简易沙发弹簧都坏了还舍不得扔,“能用就行”是他的口头禅。电视看了许多年,直到大家都看上了液晶电视,他还是老式电视,直到无法显示图像了,才同意我们给换了新电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成就品格。俭朴真诚、知恩图报、悲天悯人、善良勤谨……父亲虽少“言传”,但“身教”颇多,等到我们做了父母,这种感受更加真切。父亲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


桃李不言天下晓


父亲16岁加入地下党组织,19岁那年在晋绥十一地委党校学习一个月后,被分配到晋绥边区公立临晋中学工作。1947年永济解放,太岳地区接收一所中学,更名扶农中学。同年11月,与晋绥边区临晋中学合并,改名太岳区公立条西中学,这便是永济中学前身。父亲因有音乐专长,教授音乐和语文课程,当年还在学校成立了剧团,他担任团长,排演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剧目,以宣传教育群众。8年时间,父亲为解放区选送培养了大批学生,或南下或上军校,有的成了留苏博士,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和教授,在各自岗位上担任重要职务。

1956年至1966年,父亲担任《教师报》和《光明日报》记者、《山西教育》编辑。期间,他深入农村采访报道了众多山区和农村优秀教师,影响最大的一篇,是报道山西省平定县红峪口小学教师张瑾瑶的模范事迹,全国各大报章杂志纷纷转载。后来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人民教师张瑾瑶》一书,向全国发行。周恩来总理曾批示把张瑾瑶的优秀事迹拍成纪实性故事片在全国深入宣传,以引起全国人民关心教师,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10年记者生活,对父亲影响至深,也是他笔耕不辍的缘起。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酷爱学习,凡有闲暇就是读书看报,自律严谨,思维开阔,对未知有着很强的探知欲,并不固步自封。即便到了耄耋之年,开始学习用电脑写作,用智能手机阅读文章、聊天视频。

父亲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常年订阅报刊杂志,每次家庭聚会时,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对国家发展政策的关注。每年国庆节,父亲总要在家门口悬挂五星红旗。足以可见一个从生死一线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革命,那种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痴心不改、忠诚于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在他执着坚守的“行知路”上,传承一心为国、夙夜在公的家风。

1985年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7年,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父亲被选为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自此以后,已近离休的父亲,仿佛驶上了快车道,再也停不下来。

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他在吕梁山办了一所实验学校,形成村校结合、三教统筹、教科劳兼顾的改革实验。多次被中央领导批示,2003年9月,父亲应邀参加第四届国际教育论坛会,做了题为《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报告,介绍山西实施“科教兴村”“科教兴乡”“科教兴县”经验,受到各国教育专家的好评。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一套光盘,使农村教育改革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父亲多次被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学会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撰写文章,是父亲一生挚爱。伏案写作,几乎成为父亲最经典的形象。他没日没夜地写,文思泉涌,不知疲倦。有人曾疑问,你父亲那么大年纪了,不图名不图利,没完没了地写,到底图个啥?

《我的最大心愿是奉献》是父亲一篇文章的标题,他以此响亮地回应了所有的质疑。1999年,父亲被全国教育工会、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普教系统离退休教育工作者、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的首次国际老年人年会上,父亲被安排第一个发言,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的最大心愿是奉献。《中华老年报》《中国老年报》先后发表此文,并被《中国老年报》评为征文一等奖,获得三枚金质纪念章。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接见。

父亲之严谨认真、勤奋踏实,无人能及。在实践的基础上,他撰写了《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成长中的新型教师》等40余部,论文《当前中学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农村三教统筹的理论与实践》《论陶行知的社会大学思想与实践》等55篇。

父亲一生走过很多单位,官职虽不高,但却赢得众口称赞。尤其是在省教育厅期间,他深人基层,走访学校情况,提出中学布局改革,评选省重点中学、评选特级教师、开展教师职称职务的评审等,推动了教育系统体制改革。每次出差到各县市,与认识父亲的人谈起,他们无不赞许父亲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怎能不令我们引以为荣?!

父亲暮年,仍心系于党,谨记入党誓词,致力于改变农村贫苦面貌,期待革命老区和贫苦山区能走上小康之路,过上富裕生活……2019年8月11日,父亲92岁高龄溘然长逝。去世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曼等发来唁电悼念。

父亲将一生都献给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将自己的心血都撒在农村教育改革这条路上。他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如同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父亲离开我们有三年之余,往事却历历在目。他没有为我们留下万贯家财,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会伴随后人代代相传。他的故事和人品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自豪!


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


相关阅读

  • 山西地质博物馆邀您学知识

  • 本报讯(记者 郜蓉)“从《诗经》时代直至今天,兔子从来没有离开人类世界,传统文化中兔子有哪些美好的寓意?”“最早的恐龙出现在哪里?什么时间?为什么会灭绝?”春节期间,山西地质博物
  • 文创馆里过大年

  • 1月23日,山西博物院文创馆内,游客正在欣赏、选购各类文创产品。春节期间,山西博物院文创馆成为八方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剪纸、布老虎等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的热选
  • 秀家乡 贺新春 提信心 三晋大地年味浓

  •   春节期间,太原方特推出系列精彩活动,让游客尽情感受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山西日报记者王瑞瑞摄
      山西日报记者张婷报道 晋迎新春,团圆山西。进入癸卯兔年春节,久违的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荆世华: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讲述人:荆明 讲述时间:2022年8月21日整理人:周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的父亲荆世华是个教育家,真正具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为乡村教师和农村教育事业,
  • 黄河大集·好品篇丨火上春晚的花饽饽

  • 火上春晚的花饽饽□ 记者 唐晓宁 本报通讯员 张莹“蒸花馍,花馍俏”,央视春晚少儿民俗节目《我和爷爷踩高跷》生动地融入胶东花饽饽等非遗元素,让花饽饽(上图)在这个春节又火了
  • 大年初三,郑钦文来拜年啦!

  • 大年初三 在澳大利亚参加比赛的 中国网球运动员、湖北姑娘 郑钦文 发来了新春祝福 新的一年里 郑钦文还将全力出击 法网、温网和美网三大满贯赛事 并力争取得佳绩 为中国
  • 武汉—白俄罗斯实现中欧班列双向对开

  •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4日讯(通讯员徐晨 记者汪文汉)1月22日,一列从白俄罗斯索利戈尔斯克发出的中欧班列抵达霍尔果斯口岸,入境后将驶向武汉,全程运行时间14天左右。此趟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