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频频被“扒背面”

日期: 来源:中国科学报收集编辑:中国科学报

文 | 尤小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日前,西南大学一博士研究生在网上反映,该校法学院教授赵某利用导师职权,胁迫其与他保持不正当关系长达三年,并要求其随叫随到,否则就不对其学业进行指导。


前几天,西南大学就赵某因存在严重师德师风问题被处分发布情况说明后,网友的议论几乎一边倒地指向高校教师,情节的延伸、事件的推演、负面的联想和举一反三的揭短,可谓应有尽有。


与合理、客观的舆论监督相比,这些网络声音中充斥着对教师群体的全面否定、对多所高校中教师道德形象的无端揣测、对自己身边教师正常生活的指指点点,以及与事件无关教师的隐私泄露,以对“圣人”的要求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加以衡量,希望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举动姑且称之为“扒背面”。


一般来说,人有公共性的为人知的一面,也有私人性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如果前者是“正面”,后者就是“背面”。“扒背面”指的便是专拣私人性的负面行为说事儿,完全不顾同一个人的公共性一面。从心理学上看,这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从社会学上看,它也是不正常的社会倾向之一。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扒背面”会在很长一个时期存在下去。


正因为担心被“扒背面”影响学校的公众形象,一些高校选择将演化成“公共事件”的处理决定秘而不宣,以为这样就可以偃旗息鼓,减少负面影响。


殊不知,类似做法不仅不符合公共事件处理的公正原则,相反,神秘化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猜测,也更会被网友“扒背面”。


由此看来,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给社会一个正式、明确的交代才是最大程度避免被“扒背面”的有效手段。



就逻辑上看,“扒背面”本身是存在悖谬的。除非有私人恩怨,公共领域里的“扒背面”都是对被“扒”对象有所期待才产生的行为。也就是说,“扒背面”并非出于鄙视,恰恰相反,它是仰视的结果。网络上频现的“扒”大学教师的“背面”也不例外。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教师的状态和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能否满足“仰视”的条件也已经很成问题。


过去,人们关注较多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因为从“精英选拔”转向“大众共享”,付出的代价就是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内外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


让许多校外人士难以感知到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师素质的影响。


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进入高校的学生不再是原来的学生,他们的取向、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教师,其结果就是让后者变成了自己能够接受的角色。


由于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大量招聘进校的教师虽均拥有“博士学位”的证书,但今“博”已非昔“博”,他们身处整个高校向大众化转型的门槛上,大众化的标准已经印刻在行为中。


从气质和取向上说,以前大学教师中的“书生”居多,纯粹、本分,多讲奉献。但如今,纯粹的书生依然栖居在大学里,却未必有原来的诗意和心情,而如鱼得水者则不再纯粹,并且视“本分”为落伍,以识实务的逐利和添加“斜杠”为尚。


一些西方教育家把学校视作社会,是希望通过模拟,在实际交往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大众化”后的国内高校直接成了社会的一分子。


在此情况下,教师很难再以“象牙塔”或“诗意生存”为荣,而是更多地朝向社会,汲汲于追赶社会潮流。



因为这一高校大众化转型后的现实是非亲身经历过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变化者所不能察觉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判断、理解上的错位——


一方面是网友对教师的“精英”式期待,将大学教师视为纯粹、本分的“书生”,以无私奉献与否进行衡量,这种期待又很容易极端化为没有“背面”的“圣人期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构成已然变化,他们不再是书生式“精英”,而成了社会大众的一员。其中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扒背面”现象的出现,但过多的“扒背面”却未必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从现实看,高校教师在学校中只是扮演着自己的职业角色,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展示自己的优长之处和最为职业的一面,并尽可能地将这种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贯彻始终。


换言之,放大“正面”的自我、抑制或者缩小“背面”的自我是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


当然,教师即便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如网友般不再具备被“扒”的条件,他们依然是可以被批评的,那些触犯法律、触及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者更应受到惩处。赵某的行为之所以应被处分,就在于其为满足自身私欲,利用了大学教师的职业身份,并违反了起码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规范。


中国的教师,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就自认为“君子”,但经过“大众化”以后,教师职业与这个传统角色已经渐行渐远。因此,用比“君子标准”更高的“圣人标准”考问或检验,进而执着于“扒”教师的“背面”,也暴露出“扒背面”者自身的狭隘和单一。


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主要是建立在机械性的道德说教之上的。而无论是狭隘、单一,还是抽离现实、机械性的道德说教,都无益于中国大学的进步和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


《中国科学报》 (2023-01-31 第3版 大学观察 原标题为《“扒背面”与大学教师的职业角色》)

排版 | 郭   刚

相关阅读

  • 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 2月3日上午10时,在广州文冲码头,我国高校首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任务,抵达广州母港。本航次是“中山大学极地”号经过科考船改造之后,在海冰地区的“
  • 网传抢打火机的“兰大教授”是冒牌货

  • 近日,一条信息为“三名自称兰州大学教授的男子酒后在城关区一超市购买香烟要求赠送打火机遭拒,辱骂推搡店员”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三名男子是否真是兰州大学教授?2月2日晚
  • 喜报!武科大多项项目获批!

  • 冬春之际,万物复苏,辞旧迎新新年开始,捷报传来武科大多项重大项目获批为科教强国贡献武科大力量
    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先进短流程工
  • 强师风 铸师魂 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 ----茅箭区实验学校举行师风师德培训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2月3日,茅箭区实验学校举行师风师德培训会。 在校会议室,校长操矛结
  • 走过1800公里,感知杭州的春夏秋冬

  • 在东风送暖的春日,沿着茶园拾级而上,走进九溪十八涧的满目春色,沐浴怡人春光,收获暖暖春情,用足迹连缀西湖群山,释放压力、远离焦虑、结识新友。
  • 日照市莒县第六中学开展第四届青年教师论坛

  •   鲁网2月3日讯 奔兔跃宏图展,春风洋溢启新程。为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研向深发展,莒县第六中学于2023年2月2日开展第四届
  • 这个寒假,高校学子与家乡“双向奔赴”

  • 本报记者 万德龙 通讯员 杨庆凯 孙荷宁为让任城籍高校大学生更直观感受家乡变化,深入了解家乡发展,提高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任城区人社局联合唐口街道开展了“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频频被“扒背面”

  • 文 | 尤小立(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日前,西南大学一博士研究生在网上反映,该校法学院教授赵某利用导师职权,胁迫其与他保持不正当关系长达三年,并要求其随叫随到,否则就
  • 4起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典型执法案例公布!

  • 国务院安委办 应急管理部公布一批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典型执法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22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