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谈骁
7月5日,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研讨会在北京市湖北大厦举行。
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中,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听漏》做了深入讨论,认为《听漏》以青铜重器理解历史,书写当下,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边界;对马跃之、曾本之等一系列知识分子的描摹,丰富了知识分子群像;以青铜重器探讨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本。
研讨会现场
《听漏》是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二部。小说以半个世纪以来考古人的生活与命运为经,以青铜器九鼎七簋承载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纬,将个人命运、城乡变迁与文化传承、历史演变结合起来,通过田野考古现场呈现丰沛的考古和文物知识,通过两代考古人的命运纠葛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城乡变迁,通过对考古人精神世界的揭示追问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更通过对礼器制度的追溯探讨了历史变迁中的人心与伦理。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表示,《听漏》的节选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考古挖掘、文物鉴定是文明溯源与历史研究的基本抓手,《听漏》是这一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好看且耐读的长篇小说力作。听漏者不是场面上的主人公,但这个极少出场又绝技在身的人物,探听与表达有着巨大反差,甚而构成了作品结构的张力,在一个弹性空间里,历史和现实往来穿梭。作品环扣相衔、情节丰饶、舒展自如地揉进了养分丰沛的专业知识,既巧且妙地将各种疑案拿捏得隐显适当。
书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刘醒龙善于在小说中追溯历史,《听漏》有一套独特的处理历史、书写历史的方法,既勾连远古历史的褶皱,又深入现实人心最隐秘处,而且弥散着强烈的楚文化特色。什么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现实有何关联,刘醒龙通过《听漏》回应了这些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认为,刘醒龙的小说是追求品质、追求格调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听漏》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是开辟了独特的叙事空间,人、事、情都有特殊的价值;二是对文物鉴定与考古挖掘的书写,极富文化价值;三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表示,刘醒龙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听漏》这部小说是现当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考古在社会上比较热门,而在小说里表现得比较少,《听漏》在小说里写考古,弥补了小说里考古的不足,让社会热点在小说里有了应有的表现。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表示,刘醒龙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开启了新的风格,可以称之为“青铜风格”。《听漏》的悬念设置和叙述技巧并不是纯粹的技术行为,而是包含着刘醒龙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出土文物携带历史文化密码,考古是要破解这些文化密码,刘醒龙把小说当成考古。《听漏》既有飘逸的一面,也有厚重的一面;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敏锐的现实感。
中国作家协会原创研部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表示,《听漏》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入选作品,小说写考古,不是仅仅写学术,而是在努力通古今之变,发掘出古人的灵魂与今人的灵魂加以对照,目的是进一步关注和陶冶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这是非常大的格局。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梁鸿鹰认为,《听漏》是2024年上半年的重要作品。《听漏》既是听考古之漏,也是听生活之漏。小说对社会的概括和对文化的理解,都非常有创见、有深度。新时代文化知识分子如何定位,如何传承文化,小说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遇春表示,从《蟠虺》到《听漏》,刘醒龙一直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讲述中国当代考古故事,此即“小说考古”,由此形成了“考古小说”,闪耀着强烈的知识分子文人精神,散发出浓郁的汉楚地域文化风味。这种“考古小说”将知识性叙事、文化性叙事与抒情性叙事相融合,打造了一种集“知识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抒情考古学”于一体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叙事新形态。
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
专家研讨之后,作者刘醒龙介绍了这本书的缘起和成书过程。《听漏》以九鼎七簋为对象,缺失的一簋是历史留下的破绽,也是历史为小说家打开的一扇窗户。刘醒龙表示,对于小说家而言,最有味道的是不断在新的领域进行发现。小说在成长,文学在成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位作家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才能对自己有新的发现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