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监制 张亮 沈建波 策划 袁艳 记者 姜晓蓉 尤建明 摄影 周旭辉 设计 赵亚鑫
编者按:2023年浙江省“两会”正在进行时。浙江日报推出《提问“县委大院”人》省两会互动特别报道,邀请6位来自山区海岛县的县长、省人大代表作为访谈嘉宾,与网友对话。
网友提问征集令发布后,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参与。今天,我们请省人大代表、泰顺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剑锋,就网友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一:近些年,泰顺的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2020年底通上了高速。但交通仍然是制约泰顺发展的最大瓶颈,来自泰顺的网友非常关心当地的高铁、农村公交的推进计划。想请问李县长,泰顺在今后五年,交通还会有哪些改善?
李剑锋代表:泰顺与热播剧《县委大院》中的光明县较为相似,有着差不多的人口,交通短板同样突出。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打造“内畅外快”的温州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对泰顺来说,打开对外“大通道”是当前的首要目标。我们将加快推进温武吉铁路、景柘高速、泰顺绕城高速等项目前期,提速苍泰高速公路、G235国道泰顺司前至罗阳段等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开工建设通用航空机场,进一步打通对外大通道。
此外,要加快农村公路的修建速度,力争“十四五”末新扩建县乡道150公里,改造提升300公里,新通村公路100公里。泰顺还将构建更加便捷化、智慧化的运输服务系统,加大县城公交线网向乡镇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力争“十四五”末,乡镇农村物流节点覆盖率、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
问题二:泰顺的“生态大搬迁”项目让不少老百姓从山上搬到山下,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接下来泰顺将如何让这些搬迁下来的群众富起来?
李剑锋代表:近些年,泰顺通过下山移民、分流安置等方式,让10余万群众实现了异地搬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增进民生福祉。“生态大搬迁”作为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我们更要动足脑筋,让搬迁群众口袋鼓起来。
居已有所安,业须有所兴。我们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三杯香茶”“栀子花”“跑步鸡”等知名助农品牌。依托泰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工业园区、搬迁小区配套建设一批共富工坊。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利用闲置农房建设民宿、农家乐等,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升级迭代大搬迁工程,政策要先行。我们将继续落实强村富民25条、惠农强农100条、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十百千计划”等政策,用好创业就业激励基金,支持搬迁群众通过共享直播间、共享培训团队等模式强技能、快就业。
我们还将在改革致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比如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等模式,鼓励搬迁群众采取入股、流转和托管等办法,让闲置资产和优质资源活起来。
问题三:泰顺不久前创成了廊桥氡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准备从哪些方面发力?
李剑锋代表:“走走泰顺、一切都顺”已经成为泰顺的旅游品牌,接下来,我们将在旅游产业方面持续发力。首先是做大百亿文旅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旅游项目,如华东大峡谷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创税1.4亿元以上,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建成投用交垟土楼十大馆、泰顺文化中心等文旅项目。力争到2026年,完成文旅项目投资200亿元以上。
发展旅游产业,做活文旅融合业态是关键。我们将创新丰富“顺礼”产品体系,联动网易严选泰顺馆与“顺礼”旗舰店激活文旅消费,提升红色古道越野赛等体育品牌赛事知名度,加快植入“我在廊桥等你”实景剧、“泰有艺市”创意文化市集等新业态。
我们将全力打响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在全县布局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实现点式旅游布局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浙南闽北巨大的旅游市场中抢占先机,形成新的增长点。
问题四:我们比较关注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想请问在提升民生服务供给上,泰顺今年有哪些打算?
李剑锋代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民生有没有优享,老百姓说了算。近年来泰顺每年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0%左右。今年,我们的财政支出更加聚焦在教育、医疗等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实事上,以民生供给增福祉。
在教育上,全力打好校网布局优化、园区扩容升级、名校名师培育等系列教育质效提升组合拳,建成投用一批高品质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医疗方面,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拓展医疗卫生“山海”协作,大力提升中医药、慢病管理、安宁疗护等特色化服务水平,推动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让老百姓不出远门就能看好病。
关注“一老一小”,争创全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示范县,迭代升级轻成本“养老”等特色模式,让老年人乐享生活、未成年人感受温暖。
问题五:和其它山区县相比,泰顺经济体量较小,但优势是生态环境好。泰顺县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李剑锋代表:生态是泰顺的立县之本、发展之源,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把生态饭吃好,把绿色路走好。
近年来,我们制定了全省首个县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如今,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我们正积极打造生物多样性资源产业链,建立“生物多样性+产业”共赢发展模式。
我们将全面发力生态产业、新能源两大赛道,推动竹木、酒水、茶叶等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打造云岚牧场、库村古村落、蝴蝶谷等乡村精品休闲产业,加快省级奶牛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成果转化,让产业特色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