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纪念冯纪忠:他造的园子,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

日期: 来源:一条收集编辑:一条

每年,一茬茬的建筑爱好者会前往

上海松江方塔园“朝圣”,

这是冯纪忠60岁后的代表作。

“北有梁思成,南有冯纪忠”,

中国建筑学派一北一南的两位先驱,

同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方塔园与何陋轩

方塔园不仿古,不堆假山,

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现代园林。

而园中隐匿于角落的何陋轩——

一座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小亭子,

被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称作

“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

然而在大众中,

冯纪忠的名字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冯纪忠晚年在何陋轩

去年是方塔园开园40周年,

何陋轩也迎来第一次修缮。

一条来到方塔园,

与冯纪忠女儿冯叶、

学生黄一如教授和出版人王瑞智,

一起逛园子,聊起冯纪忠的建筑一生。

自述:冯 叶

编辑:叶 荔

责编:陈子文

2022年10月,冯叶重访方塔园

从上海市区出发驱车1小时,我们在上海松江方塔园,与几位园子里的常客相约。

一位是冯纪忠的独生女儿冯叶,她年近70,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儒雅考究的一面,像父亲;主业画画,同母亲,她还是大画家林风眠的关门弟子。

何陋轩难得一见的雪景

冯叶摄,2007年

40年前,方塔园刚规划设计完成,那时她不在上海。直到2007年,她第一次陪着年迈的父亲走进园子,从此便是这里的常客了。在宋代的望仙桥上跌过跤,因为大雪把竹林压弯,她爬进倒下的竹林,只是为了看一眼对面何陋轩的雪景……

王瑞智(右)与黄一如(左)在方塔园

冯纪忠先生作品,分《造园记:与古为新方塔园》《旷奥园林意》两册,点击链接购买

“建筑发烧友”王瑞智,编辑整理出冯纪忠两本作品《造园记》《旷奥园林意》。他在编后记里提到,“中国列入‘世遗名录’的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是古代的,还有极少是近代的,但还没有像方塔园这样古今结合的。我认为,方塔园完全有资格代表中国(上海)去‘申遗’,否则实在遗憾。”

去年,何陋轩迎来第一次修缮工程。修缮设计主持人、同济大学教授黄一如,也是冯纪忠晚年培养的博士生。“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这就是冯先生教导我们的。”

冯纪忠在刚落成不久的何陋轩

黄一如摄,1986年

冯纪忠1915年出生,祖籍开封。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跟贝聿铭是同班同学,那是他建筑生涯的起点。

冯纪忠比梁思成小14岁,晚了一代。与梁思成一代人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选择不同,1936年,冯纪忠前往欧洲现代主义的重要发源地——维也纳,在维也纳工科大学建筑学深造,还考取了德国建筑师及工程师执照。

20世纪40年代,冯纪忠(左)与傅信祁探讨设计问题。冯纪忠创立了“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现代教学法,“空间”这个词,由他首次带到中国的建筑教学里头。建筑的核心是空间,不是装饰,不是样式,影响至今。

1947年回国后,冯纪忠到同济大学任正教授职,长达60余年。

他在同济筹办了建筑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新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

从南草坪看方塔

冯纪忠摄

在推崇集体创作的时代,他个人的建筑作品数量极少,只有两个半,其中一个就是方塔园。

改革开放后,他重新出山,接下上海市园林局“要造一个现代园林”的设计任务。场地极复杂,以建筑文物宋代方塔为核心,他定下“与古为新”的基调,1980年代初完成方塔园设计规划。

1000年历史的宋代方塔,500年历史的明代照壁,从市区移过来的清代天妃宫,统统用现代手法组合,方塔园成就一座“大型的露天的博物馆”。

园里不堆假山,不设江南园林常见的曲廊镂窗,手法是现代的,又处处有自由流动的“宋意”。

最能体现冯先生建筑思想的,是隐蔽在园子东南角的新建筑何陋轩,只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看上去很简陋,却在落成时就被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

在建筑师王澍眼里,甚至至今没有第二个中国建筑可以超越它。

“因为当时在中国整个的建筑业还停留在那种‘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的历史主义’阶段,像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出现的......特别中国的感觉,击打着我。”

“走进去之后会发现震撼,他用很细的竹子撑起一个看上去很重的屋顶,举重若轻的感觉非常奇妙。既让你感到震撼,又让你有种悲哀的感觉。”

何陋轩内的竹节点

方塔园开了40年,建筑系学子和建筑爱好者们一茬茬地前去膜拜。

王澍曾经带着中国美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何陋轩的模型,不厌其烦地把竹子节点一个个拆解。

王澍这样总结要持续研究何陋轩的意义:“我们做一个建筑,无论是两百平方米,还是二十万平方米,你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空间的开放、流动,结构的突破,冯先生都已经一一作答,像冯先生这样的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是革命性的。”

修缮前,何陋轩的茶客

实际上,用园子最多的还是住在附近的老人。早上在塔院晨练,下午在茶亭闲聊,到傍晚日影西斜离开,快意自在。也许他们也不曾觉察,它究竟哪里不一般。

冯纪忠青年时期有一个创作小高峰,做了武汉东湖客舍(上图),1950年建成;另一个是武汉医院(现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楼,1952年建成。两座房子都与当时流行的造型风格有强烈的差异,设计理念是超前的。也正因此,武汉东湖客舍后来被大改,现在存世的,只能算他的半个作品。他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潮,从接不到设计,到被批判。

几乎是过了2000年,建筑圈以外的人,才终于开始慢慢了解冯纪忠和方塔园。

2006年,已经90岁高龄的冯纪忠接受央视采访,他思路清晰,对城市为什么要“活”的,为什么不要仿古,自己怎么学建筑,敞开了谈。

聊到自己的建筑方案因为太超前,多次被推翻,或遭改动,他只回应一句“那就把脑筋放在教育上,那样理解的人就多了。”末了再淡淡地补上一句对一生的自我总结,“我没有懈怠过”。

冯纪忠晚年

2008年,冯纪忠获得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终身成就奖,冯叶推着父亲进场,全场掌声久久不息。随后,冯纪忠坚持离开轮椅,极其缓慢艰难地一步步走上领奖台,做了5分钟演讲。

那是他留给大众的最后一面。

2009年,冯纪忠去世。有人说,一个建筑时代结束了。

对冯叶来说,那是她的老父亲,走完了坎坷的一生。她是不舍的,她也知道床榻上的父亲是不舍的,不然他不会临终前,“用尽全身力气深深亲吻了我一口”。

一条有幸获得园方的特许,在何陋轩尚未对外开放的空档期,采访了冯叶。何陋轩的建筑修缮已经大体完成,进入收尾期,但竹藤质地的老桌椅还没有摆上,茶亭显得空落。

但大家都觉得,在这样一个空场地里,好像更能穿越时空,体会到40年前冯纪忠的初设计刚刚落成时的空间体验。

“父亲已经走了10多年,我想如果他在的话,就一定很高兴看到何陋轩重生。”

以下是冯叶的自述。

冯叶接受一条专访

前几天,听说何陋轩修缮得差不多了,我就从市区赶来看了,当时就很感动,我爸当年在现场时提到的一些遗憾的小细节,现在基本能够还原。

那次是2007年,我陪着我爸一起来方塔园,也是我第一次来。我爸那时候有些年纪了(90多岁了)。我们从北大门进来,一步一步沿着台阶下来,看到方塔,再顺着他的游园路线到堑道,再到何陋轩。

他在现场回忆,当年赶工很急,经费也有压力,而且过了那么多年,何陋轩用的是竹子,又是开敞的,也旧了。

俯瞰何陋轩

何陋轩入口处

何陋轩用的竹子,现在不再涂满白漆了,入口处的砖墙背光的一面也涂黑了。

何陋轩是夏天喝茶的地方。本来河对岸还计划建一座茶室,冬天用的,但因为各种原因没建起来。我爸就说,不要再造茶室了,两段弧墙还是要补。这次趁修缮都补上了。

何陋轩背后有一间小厨房,当时被改造成了普通民房的样式,好在原来的施工图都还在,也恢复了。

当时有一些植物太狂生了,这次经过梳理,阳光下植被的阴影投在墙面,弧墙灵动的感觉就出来了。

冯纪忠手绘的何陋轩草图

当时我也问过我爸,我说你跟我讲讲你的园子的感觉。

他说主要是宋塔,他希望宋代的意,流露在整个方塔园内。所以你看园子里很多隔墙,都有流动的感觉。

到了何陋轩,好像体量很大,我记得他说这样方塔园整体才压得住,但是在这里待着并不觉得压抑。

他用了很细的竹子,竹子节点刷了黑漆,很突出,撑起一个看上去很重的屋顶,你感觉整个棚子是往上升的,要飞起来,是很现代的 。

何陋轩建在三个台基之上

底下是三个台基,旋转了叠放,一天中不同的时候,光影不停变化,台子好像也在动,有点像时空旋转的感觉,表达出“我在选择方向,在改变”,这是有意的,用我爸的话说叫“意动”。

我记得那时他就说了,做方案的时候,把台子(模型)拿出来来回摆放,后来找到30度、60度、90度这三个旋转角度,感觉对了。

何陋轩对面就是一片竹林

何陋轩,他都是用很乡土的竹子,在江南很方便拿到,他同时身兼工程师,把结构做得出神入化,跟他在维也纳学习的现代主义建筑是有关系的。

同时他又很关注乡土建筑,他当时看到本地民居用的都是四落水屋顶,而且屋脊弯曲得厉害。何陋轩开始也做成四落水屋顶,但是觉得不太好看,就采用了歇山,但屋脊是弧形的,跟民居相呼应。

我爸爸特别强调说,何陋轩周边,每一堵弧墙都有每一堵弧墙的功能,每堵墙都有自己的圆心,是独立的。

为保护竹子,冯纪忠设计给竹子“穿鞋”

用这些那么不起眼的简单材料,竹子、草、砖,他一样能够表现他的建筑语言,而且能表达他文人的个性。

而且,何陋轩是完全开放给大众使用的空间,可以独处,感受光影,喜欢热闹的也可以聚在一起喝茶休闲。

从远处看,宋代的方塔被白墙“托”起来展示

当时我陪我爸在方塔园接受采访,他有一句话我听得很难过。

他跟记者解释,他希望在这个露天博物馆里,每一样古董建筑,宋塔,天妃宫,都被放在一个台子上面展示。有台子托着它们,他说这才叫“掌上明珠”。

我想他大概当时想到了他的女儿。因为女儿是爸爸的掌上明珠。

年轻时的冯叶

金石声摄

我是他唯一一个女儿,他又是快40岁才有的我,所以对我格外好。我小时候一直生病,我们家也没有请阿姨,同济大学离我家很远,我爸每天挤着公交车,赶回来给我热一点饭。

家里的房子不大,晚上等我们都睡了,他就到厨房的小方桌上备课。如果第二天有大课,经常是一个晚上不睡。早上6点多,门砰一响,他总是第一个出门的。那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段时间我爸还要带学生去下乡,又带毕业设计。他就打个军用包,一背,出门好久,回来的时候脸晒得很黑。

冯纪忠一家三口

我是1978年离开上海的,10年多后才回来,他后来跟采访朋友提,“女儿走了,就是从我心里割了一块肉。”但我从来没有当面听他这么说过。

我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看到好文章、好诗词,他就会剪下来寄给我。

因为我画画的缘故,后来我们也常常一起出去看建筑、看画,他都要讲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跟我交流,好像就是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样。

冯纪忠欧洲留学时期

其实我爸的诗文书法功底都很好。他小时候住北京那会儿,七八岁就跟画家汤定之磕头拜了师。

爷爷过世后,他就到上海。他外公在苏州的家中请了个老秀才教书,当时他在南洋模范中学住校,一到暑假就回苏州,爱听老秀才讲课,把苏州园林也逛了个遍。

后来我爸去维也纳工业大学,当时欧洲的现代主义、包豪斯是一派,维也纳那边又是一派,维也纳那派更注重传统,从传统出发做现代建筑,也更轻盈。

这些对他后来回国以后的很多教学活动、自己的设计思想,紧密相联。

冯纪忠夫妇新婚照

金石声摄

冯纪忠夫妇在家中

我爸爸是一个很儒雅很温和的人,但不是说他没脾气。我很佩服他的一点是,他交朋友,其实完全不在乎对方是不是有名、有钱。

爸妈结婚后,虽然妈妈以前在震旦文理女子学院只念到了二年级,但爸爸觉得妈妈有美术天分,就鼓励她去学画。

妈妈原本计划去南京找傅抱石学国画,可在她即将动身时,爸爸在一本名叫《小朋友》的杂志封底上看到了林风眠的画,当时就说,这个人的画很好,你要跟这个人学画。他就让一位同济的教授带他去认识林老。

当时他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而且还是二级教授,那时候林老没当校长了,也没教授当了。

他们后来就变成莫逆。我妈妈就跟着林老学画,后来我也跟着他学。

林风眠向冯纪忠夫妇寄送新年卡片

林风眠先生(右)与冯纪忠夫妇

小时候爸妈忙的时候,就是林老来幼儿园接我放学。家里来人,他一般也只会给人看当时能接受的那些作品。但是我爸来了,他总是将自己所有作品拿出来跟他分享,他俩是惺惺相惜的。

后来林老坐牢的时候,他的家属都不在上海,那时候只能让人每月送一次日用品,他就写了一个纸条出来,上面只写了冯纪忠一个名字。我爸也不顾那些反对声,坚持让我母亲去送,他也去。在那样的环境下,送了近四年半。

方塔园塔院

以前我爸有个学生说过,那时候尽管交通不方便,我爸还是喜欢带他们去苏州园林里面挨个看细节。后来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我还陪着他去扬州看堆石,看一个发表一个见解,透了,实了。

到了晚年,这些都印在他的脑子里,他随口就能讲出哪个园子里有什么样的墙,中国的园林经典,早就如数家珍。

方塔园堑道

虽然他在方塔园,没有完全用苏州园林那种很古典很传统的表现手法,但还是有一些抒发他情怀的诗意在里面的。你看何陋轩,他也是借刘禹锡的《陋室铭》问,看着简陋,但“何陋之有?”

正因为我爸做人方面,真的很令人尊重,所以他才可以在建筑里面表现他自己的人格。

他们那一代人,心里真的是很爱国的。回国前,他其实拿到的薪水比不少同班同学的要高。但是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还是一心一意要往回赶,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贡献给国家。

所以他后来就说,能够当一个老师,他还是很开心的,晚年学生来家里看他,是他很幸福的时刻。

冯纪忠获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后与夫人合影

但他一直还是惦记着建筑设计的。

他90岁的时候,有一次腿摔断了,在床上躺了三个月。那时候上海辰山植物园想请他做方案评委,他就特别高兴。那时候他的手因为类风湿症,已经拿不了纸笔了,他看到哪里,我就一页页帮他翻。

他提出想去场地看看,我们就找了一个出租车,直接开到山上。看完地形,他说“那我知道了”,再回去一个个对比方案。

我想如果可以给他好的机会,他完全可以再建造一些东西。

何陋轩俯瞰

爸爸去世以后,我妈妈又跟着去世了,我自己心脏也有点小问题,这几年以休息为主,画画也少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想翻家里的东西,看了好难过。

我有些遗憾没有给爸爸当助手,如果我早一点把什么事情都放掉,可能他可以再写写书,我也能帮他把他的资料整理得更好。

部分图片由冯叶、王瑞智提供

相关阅读

  • 直播聊天,能“洗白”张大大吗?

  • 陈飞宇塌个房,最害怕的可能是张大大。他最近在抖音搞起了“许愿直播间”,主打和观众连麦替人圆梦,结果前有“嫂子来直播间控诉和爱豆两年对方还不公开”,后有《狂飙》上头粉丝问
  • 女子被联合国军官爱上?民警戳穿骗局

  • 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他们会给我一张1200万的支票”“我想跟你共度余生”被“联合国军官”爱上,跨越千山万水来见面……小说都不敢这么写,但成都一名嬢嬢却信以为真,差点就转账
  • 陈东茂:画形画心画故乡

  • 他曾潜心教学,以拳拳之心在学生心灵中播撒下艺术的种子;他喜爱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还原中国古建筑之美;他笔耕不辍,醉心描摹家乡田园风情。如今,他投身于建设具有历史厚度、空间广度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让居民睡个好觉! 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 为推进高水平睡眠医联体建设,提高群众对睡眠障碍的了解,提倡科学睡眠,2月16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与珠晖区冶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的睡眠门诊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