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重生之我要回古代过元宵,解锁元宵节的各种玩儿法!

日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收集编辑:国家人文历史

 文|文竹

“元”有“始、开端”之意,“宵”有“夜”之意。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得名为“元宵节”。元宵节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其讲究颇多,玩儿法丰富!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说法不一,首先是“祭祀说”。唐初的《艺文类聚》中记载:“《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太一是汉代国家祭祀的天帝、至高神,最初汉武帝置太一坛以祀太一神。后来又兴建了甘泉宫,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之际会到甘泉宫祭祀,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此后正月十五就有祀“太一”的习俗流传下来。此外,在《大宋僧史略》中有:

“案《汉法本内传》云:‘佛教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汉永平年间,明帝尤其信奉佛法,便派人去印度学习,明帝得知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参佛,之后便在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点灯祈福、参拜佛像,之后历代皇帝一一效仿,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便也流传下来。其次是“道教三元说”,所谓的“三元”便是指天、地、水三官,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道教,三元说被广泛信服,因此出现了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遂道教在这三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变成了惯例,在这三日会燃灯祈福。《清嘉录》记载:

“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

因此便有了元宵节源自燃灯祭祀上元天官的说法。


除了以上两种起源说,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元宵节是为了躲避天帝的责罚、是刘恒为纪念太平盛世,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欢庆的节日,又如元宵节的名字与一位叫“元宵”的姑娘有关……当然,以上的一些说法尚缺乏历史考证,但无论起源如何,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流传下来的节日文化和习俗都值得细细我们品味。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从兴起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隋唐时期得到较大发展,《隋书·柳彧传》记载:

“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唐代时,因为外交的频繁和佛教的兴起,还把元宵张灯定为法定之事,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至宋代,元宵节的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玩儿法”也更是新鲜,花样百出,说家家灯火、处处管弦也绝不为过。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人们可以连续放灯五天。相传南宋李嵩的《观灯图》就画有一组元宵花灯。“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天子与民同乐,妇女欢庆达旦。元宵节在元朝短暂落寞,明清时期又恢复盛况,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以及《大清会典》中的记载可得证实。


古代元宵节的场面有多壮观呢?《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详细描写了盛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徳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为准备十月十五元宵节,开封府从腊月的冬至前后就开始在皇宫内搭建临时的棚子,可见皇室对元宵的重视。街上三步之内便能看到不一样的表演,有表演奇能异术的,还有表演歌舞和百戏的、击丸蹴鞠的、踏索上竿的……音乐声和嬉笑声传遍十里之外。

“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御街被装扮成灯山,与宣德楼外“宣和与民同乐”相呼应,可见古人对于元宵节的重视。元宵节的习俗就这样一路流传下来,虽然像吞铁剑等风险系数高的活动渐渐失传,不过也有“特别节目”,如女子相扑、元宵邂逅、走百病等,当然还有普适性更高的赏月、赏灯、吃元宵……。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要说中国的情人节,除了七夕,元宵也可以算作一个。《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 :“那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少也是有五千来对儿。”可见古时元宵之夜的相会之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 ·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花灯亮起夜如昼,月攀上柳梢之时,便是与人应约的时候,柔情蜜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花灯之景依旧,但见不到佳人,泪水打湿了衣衫。从上阕词句间可感知元宵之夜的热闹与繁华,也可窥见在月光下两情依依的恋人。

在封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桎梏比较多。平时不能自在出门的少女在元宵能够破例结伴出门赏灯,这给了未婚男女相识的机会。有心仪之人便可以结伴赏花灯、猜灯谜,没有心仪之人也可以乘此机会邂逅佳缘。《东京梦华录》有载:

“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襄骚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

可见当时的元宵节确实值得是单身男女期待的节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 元夕》所写的便是元宵节的盛况以及心动的瞬间。此外,据《隋书·柳彧传》记载:

“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证明元宵夜之时,男女可戴面具游玩,场面堪比当代的化妆舞会,“男妇嬉游”在元宵节也成了独一份的风景。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习俗“走百病”又叫“烤百病”“散百病”,《白下琐言》:

“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

通俗来说便是通过走步祈求消除疾病的一种健身运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在元宵之时翻山走路,越走水桥,结伴出游,目的就是祛病消灾。走百病之后愿祈得一年身体健康。根据明周用《走百病行》诗云:“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也云:“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可知走百病这项活动一般是由妇女举香开道。在部分地区,元宵“走百病”习俗中还有一种摸钉的习俗。所谓摸钉,就是触摸寺庙、牌坊等建筑物上的铁钉。人们认为,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摸钉可以祈求家庭平安、身体健康。这一习俗常常在寺庙等地进行,因此也赋予了元宵更深的祈福意义。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自古以来就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闹花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因为灯期不同,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阑灯”。但无论说法如何变化,都是花灯。花灯之上一般绘有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清雅一点的花灯则会绘制梅兰竹菊或花鸟鱼虫,看起来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资治通鉴》中记载:

“(柳)彧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可见正月十五之夜灯光如火光一般,主仆、贵贱、男女、等级等束缚人们的世俗之见全被打破,只听见欢声笑语。为了赏灯,唐代还制定了明文条例,规定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为假期,并且暂停宵禁,若想进宫城观灯,禁卫军不得阻拦。张鹫《朝野佥载》: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绣,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相比唐朝,宋朝更是重视,把三天假期增为五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和华丽。每正月十五时期,汴京便会设灯山,还用草扎成巨龙模样,在龙身上绑上花灯,蜿蜒曲折,甚是美妙。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现在人们习惯吃元宵,在古代“元宵”又叫“汤圆”“圆子”“水圆”。“元宵”由来已久,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和宋代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皆佐证我国古代早有食元宵的习惯。元宵在制作方面不尽相同,就面皮而言,有江米面、黏高粱面和黄米面等区别,馅料更是五花八门,甜咸荤素都有,例如白糖馅、豆沙馅、芝麻馅、花生馅甚至猪肉馅,发展至今,还有水果馅,南北各异。制作元宵的工序南北方也不同,南方称作汤圆多用手揉搓制成,北方的元宵则常用箩滚手摇,做法不一。但无论做法是否相同,作为传统节日的习俗,吃元宵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意喻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强化了团聚的喜悦和节日的喜庆氛围。

在元宵节的吃食方面,还会吃面条和年糕。《仪徽岁时记》载:

“(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 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谜语在春秋时期被称为“隐语”,汉代时被称为“字谜”,宋代时叫“地谜”“诗谜”,明代叫“猜灯”“灯谜”。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记载: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为谜语的定义和特征做了解释。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内容雅俗共赏,通常经过暗示的词句来猜某种事物。元宵节猜灯谜本是一项比较普遍的娱乐项目,所以题目设置不会很晦涩,主要通过事物的一些形体、动作、功能等,再运用一些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谜底。谜面则以四句形式为主,还特别讲究押韵,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谜底谜面的设置有所讲究,自然猜谜的方法也不会少,拆字法、离合法、半面法、移位法、会意法等皆可运用。

相传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元宵之夜他心血来潮便决定与民同乐,游街之时看到一处人聚集着在猜灯谜,灯谜摊的老板正在展示灯谜,朱元璋定睛一看脸色便阴沉下来,谜语是一位女子光脚怀抱西瓜。按道理来说“淮西”可作为正确答案,但朱元璋恼怒的原因还得从“光脚”说起。画中女子光着的脚是没有被缠足的“大脚”,缠足在元之后已经基本普及,但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系淮西人,因得父母疼爱且因错过缠足时机就没有缠足,当时女子“大脚”是忌讳,未缠足的女子常遭人非议,因此朱元璋才会脸色骤变,想必灯谜摊的众人都瑟瑟发抖。不论这个谜语是否有不满缠足之风的意思,都可以从这个传说中看出民间游戏的内容范围之广。

元宵节作为一个集祭神、祈福、娱乐、饮食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许多传统习俗都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首先农历正月十五,正值冬季结束,春季开始之际,这个时期,农民正准备春耕,元宵节即标志着农耕活动的开始,大办元宵节也有盼望好收成之意。其次,元宵赏月除了有娱乐性质,也会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来预测一年中的收成情况,这种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是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根据元宵衍生出来的习俗也与农耕脱不了关系,如猜谜,“草长独占春,士起归田意,打一字十划”“象为之耕,打一字谜”等许多谜语都与农业相关,还有一些地方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庙会、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是对祖先的祭祀和祈福,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的精髓,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断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相关阅读

  • 闹元宵 难忘儿时的手扎纸灯笼

  • 温一壶月光,融化岁月风霜。点一盏花灯,祈愿上元安康。元宵节的花灯是大家新春庆祝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寓意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农历正月初十以来,我市很多商家都把花灯
  • 我们的节日·元宵节|黑河:花灯满街耀夜空

  • 元宵佳节,黑河市举办“北疆福地 多彩爱辉”2024年主题灯会。夜幕降临,在黑龙江边,各种花式的灯笼、灯廊沿江排开,节日气氛浓郁。很多游客和市民前来打卡拍照赏灯,感受元宵节的喜
  • 马山街道扎实做好元宵节护林防火工作

  • 元宵节来临之际,马山街道高度重视护林防火工作,提前谋划,严密防控,坚守一线,全力以赴做好防火工作,严防火灾发生。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为切实增强护林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
  • 嘿,龙年全家福!怎么拍都美!

  • 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这样的照片是几世同堂的幸福是永久定格的美好是悠悠岁月里的珍贵往事穿军装的你还记得上次拍全家福
  • 淮安王家营街道:冬训庆佳节 元宵暖人心

  • 正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庆团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党员冬训走心、走实、走深,充分发挥冬训工作“担当实干”“凝心聚力”作用,让辖区群众度过一个别具意义的元宵
  • 正月十五雪打灯,萝卜·元宵·糖球会热闹依旧

  • 2月24日,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没有抵挡住人们逛萝卜·元宵·糖球会的热情,尤其是在海云庵广场,前来逛会的市民游客仍然络绎不绝,为节日的盛会增添了热闹喜庆。据悉,2
  • 春雪喜降糖球会,雪“警”护航保平安

  •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海云庵糖球会开幕的第二天。临近中午,伴随着一片片雪花飘飞,漫天的白雪映衬着红彤彤的糖球广场,仿佛笼罩在童话的世界里,增添了些许浪漫的氛围。今天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乘东风,奋进号角嘹亮

  • 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18日,龙岩市召开“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总结部署会暨2024年重点项目攻坚战役动员大会,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奋进新征程的热潮。紧接着,当天下午,2
  • 手工龙灯贺元宵 非遗技艺年味浓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许珊珊2月24日,齐文化博物院开展非遗过新春——“灯火家家市 指尖泛流光”花灯制作体验公益活动。活动现场,研学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元宵节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