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享受人生不是泾渭分明的,但我们总希望把它们割裂开,比如“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开始享受人生”“开启度假模式,工作上的事不要来烦我”,这都是“非打即逃”的选择。第三选择告诉我们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时享受工作,闲暇时享受闲暇。
——樊登,《读者》2023年第16期
看到一则帖子:每天上班都很煎熬怎么办?
帖主无比郁闷地抱怨说:
“公司效益不好,同事专业度不够,一上班就感觉很压抑。”
“看不到发展前景,每天都想离职,又担心辞职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这般吐槽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人的职场困扰:守着“食之乏味,弃之可惜”的工作,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条高赞回答,一针见血道破玄机:
“与其归因外界,不如自省吾身。”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上班时感受不好,并不全是外部原因,也可能是“内体感知系统”出了错。
《道德经》有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的职场走势高低、工作机遇好坏,皆因自身能量强弱而定。
想在单位越干越清醒,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就要懂得内审自身,提升“3感”。
来源:视觉中国
降噪感:专注自身,情绪降噪
人们常说,职场如战场。
职场这个小社会,每个人难免面临暗藏玄机的人际考验、微妙善变的权力游戏。
工作做不好,要面对领导的问责;工作做太好,还要提防某些同事的“后方黑手”。
千种苦水吐不出,万般委屈无处说。
久而久之,我们难免情绪价值告罄,徒留心累、疲惫的躯壳。
事实上,成年世界没有哪个人、哪件事情可以写满顺意。
一味沉溺于负面心态,只会让他人小瞧你。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职场菜鸟安妮,面对上司阴晴不定的状态、极致苛刻的要求,倍感不满、烦躁。伤心至极的她向前辈哭诉,结果前辈冷酷地对她说:
“如果真那么委屈,辞职好了。我可以在5分钟内找到一位非常想要这份工作的女孩顶替你。你根本没有努力,你只是在应付、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里说:“强者控制情绪,弱者被情绪控制。”
人的精力有限,与其浪费时间与负面情绪纠缠,不如专注自身成长。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
身处纷扰世间,烂人遇不完,烂事遭不尽。学会过滤掉无意义、无建设性的批评指摘,内心才能留下纯净。
就像《屏蔽力》一书中写的那样: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越能专注自我的人,越能创造更高的职场价值。
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嘴巴,至少可以管好自己的耳朵。
给情绪适当降噪,才不容易被外界评价吹得摇摆,才能全力以赴地看清前方的目标和脚下的路。
来源:视觉中国
吝啬感:工作以外,认知吝啬
很多人,总有这样的苦恼:
工作兢兢业业,让加班就加班,让出差就出差,但升职加薪永远跟自己没关系;
做着全办公室最苦、最累的活,年底业绩却少得可怜;
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可仍不被老板认可,甚至当面指责自己能力不行……
这种看不到工作成就的日子,着实让人灰心丧气。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职场中,所谓“努力”从不是职场生存的制胜武器。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自己“职场滑铁卢”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从不摸鱼。白天未完成的工作,带回家继续挑灯夜战。
尽管工作已然成为生活的全部,但她仍觉时间不够用,愈发手忙脚乱、纰漏百出。
后来,公司以能力不足为由,将她辞退。
多年之后,她复盘当时的情况,发现无法分清工作的主次,从不思考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才是她失败的根源。
毕竟,职场拼的是绩效和结果,而非加班时长。
如果不能对琐碎、无效的工作保持“吝啬感”,事业晋升之路肯定会被堵得死死的。
热播剧《一路朝阳》中,李慕嘉曾是个“努力有余,认知缺失”的职场新人。
她学历、专业都不强,却破格进入顶级律所。
因为机会来之不易,也为了在公司快速立足,她每天忙得团团转——帮同事复印资料、修理打印机、跑腿买三明治……
她每天战战兢兢、努力万分,却仍招来领导训斥:
“公司花这么多钱,就是让你来做这些事的吗?还是你以为你做了这些,就能顺利留下来了?”
领导恨铁不成钢的指责,让她终于意识到:
想要站得高、走得稳,就要让自己的精力聚焦在有意义的思考、工作上。
她不再做烦琐的杂事,而是把时间留下来,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宽自己的思考维度。
最终,她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律所新贵。
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工作壁垒、业务难关,但就像老话说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学会整合,分配心力,找好对标,卷对方向,才能减少自身损耗,进而百战不殆。
来源:视觉中国
鲁莽感:先做再说,当个“莽夫”
有一句扎心无比的话:“当代人,经常都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无论是职场江湖,还是日常生活,从不缺乏新鲜点子、创意计划,但如果一直思前想后、踌躇不前,再惊艳八方的想法也只会沦为笑谈。
朋友小盛,热衷立各种目标,可好听的话说了一箩筐,却从未有过任何改变现状的行动。
今天在朋友圈宣布要减肥10斤,明天发誓年底拿下会计考试。
但当朋友们询问她进展如何时,小盛总有花样百出的借口:
“我还没想好应该练有氧还是瑜伽”“今天上班太累,实在没力气看书”“难得周末,需要养精蓄锐”……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
“决定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你说做就做的执行力。”
没有执行力的思考,再多都是空谈、负累。
唯有先动起来,才能在行动中遇见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罗振宇曾分享过他们团队的一件“莽撞”趣事。
彼时,他们团队正计划推出《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
在商讨发布会选址时,一位同事开玩笑说:“不如接地气点儿,选在菜市场。”
没想到一句戏言,竟得到大家认可。于是这位同事,便稀里糊涂地接下了这个“荒唐”的任务。
最初她也很崩溃,根本不清楚要怎么把菜市场与经济学合理地联结在一起。
但她没有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而是先干再说:找菜市场负责人谈承接的可能性,找艺术家聊创意方向。
在一次次对接中,她的思路逐渐清晰、明确了起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最终圆满完成。
诚然,人生总有太多变数,但成功之路,靠走不靠想。
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服务企业EDS的创始人罗斯·佩罗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预备、发射、瞄准,一边打一边瞄准。”
在这个每个人都脚踩风火轮的时代,先机永远属于敢冲敢干的“莽夫”。与其坐等风口,不如主动跑起来,边做边完善。
毕竟,实践才可出真知,完成才能谈完美。
来源:视觉中国
关于工作,每个人可能看法不一。而工作的意义,更是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有人单纯为赚钱糊口,有人把上班和遭罪画等号,有人干脆认为“追求工作意义很矫情”。
事实上,工作也好,人生也罢,“意义感”从来不是外界赋予,而是内在悟得。
它不该是为了讨好领导同事,也不该只局限于升职加薪。而应该是帮助你我练就清静自在的心力,完善洞察本质的认知力和勇往直前的执行力。
《读者》上曾登过一篇文章,提到一个观点:
工作和享受人生不是泾渭分明的,但我们总希望把它们割裂开,比如“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开始享受人生”“开启度假模式,工作上的事不要来烦我”,这都是“非打即逃”的选择。
第三选择告诉我们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时享受工作,闲暇时享受闲暇。
而想拥有这所谓的第三选择,就得心境上不忘“降噪”,工作外多点“吝啬”,行动时当个“莽夫”。
相信长此以往,你我都能清醒、豁达地面对职场,乃至人生的各种难关、考验,真正享受人生。
作者:满慈,一个想把生活写在文字里的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