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腾冲商帮:百年风雨,洗不去历史的痕迹

日期: 来源:腾冲文旅收集编辑:腾冲文旅

#头条创作挑战赛#

腾冲,古称腾越,也叫“藤越”,大概是因为此地盛产“藤条”而得此一名,这在某种程度上,留下了腾冲商帮形成的一丝蛛丝马迹。

商帮的形成

腾冲,位居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与缅甸毗邻,得地利之便,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是缅甸互利互惠的贸易伙伴。自西汉至近现代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腾冲城历经开边、戍边和开埠三个时期,伴随着这三个时期的更替,腾冲逐渐从一个边疆军事重镇,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重镇。

腾冲盛产翡翠、藤器、药材、宣纸、木棉布。据《腾越州志》卷之三土产条记载:“盖大金沙江内外,万宝鳞萃,真如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氍、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梧桐花布,幅广五尺,洁白不污。节丈濮竹。出铜、铁、铅、金、银、光珠、琥珀、水精、琉璃、柯虫、蚌珠、孔雀、犀、象、猩、貊,无不具备。而今所名宝石、碧霞、印红,大抵皆光珠之类,皆从腾越进。故州城八保街讹为百宝街。”这些物产,有的产自腾冲本地,有的产自附近。腾冲人通过贸易转运获利,成就了腾冲格外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帮就在这些条件的催化下,粉墨登场。

商帮,是一种商业团体,与商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商人是个体的商业经营者,商帮则是由商人组成的团体组织。腾冲商帮形成于19世纪初,20世纪得到兴盛和发展,是与滇西地区的喜州商帮、鹤庆商帮比肩并起的三大商帮之一。自形成之始,腾冲商帮就从事滇缅贸易,在滇缅贸易的舞台上活跃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据记载,1900年前,腾冲县城有大小商号200多户,财力雄厚的商号就有数十家,如洪盛祥商号、茂恒商号、永茂和商号等,其中以洪盛祥最具实力,为腾越商帮的代表,号称“东董”。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三家商号为代表的腾冲商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商帮的故事也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鲜为后人所知,但这并不影响它对整个腾冲社会的形塑,因为它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

洪盛祥商号

“洪盛祥”发源于腾冲洞山村,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在云南边城腾冲崛起并驰誉滇印缅大三角地区的一个跨国商号,该商号于1875年由董绍洪创立,衰落于20世纪40年代,约有70余年历史。

董氏先祖世居金陵(今南京),明初以武功佐定西侯沐英至腾冲,镇守边关,落籍腾冲洞山,世代繁衍,务农经商。清咸丰二年(18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起义,割据滇西达十八年之久,后遭清统治者镇压。兵荒马乱之际,腾越人民为生计所迫,纷纷奔赴缅甸,达数万人之多,身为董氏后裔的董绍洪就是其中之一。

董绍洪初到缅甸时,用离家时所携之银,从玉麦井贩运黄牛、水牛至洞敦出售,因时运不济,本金尽赔。陷入绝境之际,受到在缅经商多年,已有自己商号的同乡杨二老爷的救助,并留在其商号做起了学徒。几年过去,董绍洪学到了一些经验,也积累了一些资金。并从当初的落魄小伙,成长为一位成熟稳重、精明能干的生意人。1875年,董绍洪与同乡合伙创立了“洪兴福”商号,先后在腾冲、保山、下关、八募、瓦城设店经营。

洪兴福商号主要从事滇缅贸易,从缅甸和印度进口棉花、棉纱运至云南、四川销售,再将四川的黄丝以及云南的山货、药材出口到缅甸,以有易无。奠定了第一个商业资本。为求得更大的发展,1888年,董绍洪脱离合伙人,在“洪兴福”“洪兴照”两个商号的基础上,独资创建了自己的商号,取名“洪盛祥”。经营批发兼零售,经营物资包括棉花、黄丝、石磺、玉石、纺织品、大锡、猪毛等商品。因诚信经商、经营有方,资本不断积累,至1900年,“洪盛祥”资金已达缅甸卢比三十万盾。

1905年,董绍洪安然辞世,家族重担,落到了妻子李氏和五个儿子身上,但洪盛祥不仅没有就此衰落,反而蒸蒸日上。1915年至1936年是洪盛祥贸易的鼎盛时期。1915年,洪盛祥商号利润达100万龙元左右。在1908年至1920年间,为了拓展业务,洪盛祥以腾冲为总部,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国内设在保山、龙陵、下关、昆明、嘉定、重庆、广州、上海、香港和拉萨;国外设在缅甸的仰光、瓦城、洞己、猛拱、锡箔、腊戍、八募以及印度的加尔各答、葛伦堡等地,形成庞大商业网络。这一时期,洪盛祥的出口商品以石磺、生丝、茶叶为主,进口商品以棉纱、棉花、棉布、玉石为主。

生意不断做大之际,洪盛祥从未忘记行商之义。1932年,洪盛祥捐银元3万元,修建了从腾冲满金邑邓子龙官邸“万华馆”前的邸塘至大董老街子的公路,使其成为“官马大道”,便于马车通行。此道至今仍是县城郊区的主要道路。1934年,腾冲骡马运输工会和进出口商在运费问题上发生纠纷,未能协调,骡马运输工会遂罢运达两月之久,致使腾冲进出口商品无法流通。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洪盛祥发加急电报至下关,调集洪盛祥下关分号的自有马帮,并邀请拥有五六百匹马的蒙化(今巍山)马帮至腾冲帮忙,缓解了腾冲至八募运输线的运输困顿。腾冲骡马工会见此境况,只好改变先前的强硬态度,主动与进出口商协商,双方在运输费的问题上都作了让步,腾冲的进出口贸易得以恢复常态。洪盛祥急公好义之举,得到了腾冲商帮的普遍尊重和信赖。这也促使其商运不断向上拓展。

1935年,洪盛祥资产达到10000万龙元左右,遂在国内外大量购置房产商铺,在腾冲洞山老家建造“新房”一幢,在腾冲郊区盖“庄房”一幢,在下关和大理分别购置商铺数间,在昆明弥勒寺和白马庙附近分别修建西式住宅各一幢,在上海、苏州等地亦有房产,国外在缅甸的八募、仰光、瓦城、洞己、猛拱、锡箔、腊戍以及印度的加尔各答、葛伦堡等地都购置有大量房产。在洪盛祥的全部资本中,房产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就在洪盛祥事业迈向高峰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洪盛祥经营石磺发了财,不仅使有的商家妒羡眼红,甚至惹得某些官僚垂涎三尺。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和财政厅厅长陆崇仁,以筹集“军服费”为借口,要求洪盛祥捐资。洪盛祥捐出30万大洋后,龙云要求再捐15万银元。洪盛祥没有同意,于是省政府下令封闭下关“洪记石磺公司”,并没收石磺成品166000驮以及堆放于腾冲的石磺2000驮。1939年,省政府将石磺矿收归国有,由财政厅成立石磺专卖处,实行专卖。此前,从1933年起,洪盛祥石磺公司就屡遭打击,酿成长达十余年的官司缠身。1942年,日寇侵占缅甸,并入侵腾冲,洪盛祥在缅甸各分号的物资来不及撤运,全部损失,金额约有缅甸卢比五、六十万盾之多。自此之后,洪盛祥逐渐日薄西山。

如今,洪盛祥当年在洞山建盖的“老宅”和“新房”犹存,并被列为腾冲的四大民居之一。两幢宅院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目睹着洪盛祥的兴衰荣辱。如今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诉说着洪盛祥的繁华往事。

茂恒商号

与洪盛祥比肩而立的另一家腾冲著名商号是茂恒商号。不论在滇西商帮,还是在云南商界中,它都可以称得上是商中翘楚。如果说洪盛祥是纯粹的家族商号,那么茂恒就是几个家族商号的联合。

1928年,茂恒商号在腾冲诞生,它是由经营滇缅贸易的“春延记”(由于当时春延记在腾冲名噪一时,人称之为“西董”,与“东董”洪盛祥相区别)和“茂延记”两家商号联合创建而成,并最终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限公司比起单纯的家族式经营,已经是大大地往前发展了一步。

春延记的创始人董汝让(1843-?),字楫三,是腾冲小西乡董官村人。董汝让年少时就参与马帮运输,后到腾冲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三盛号”当学徒。1876年,董汝让脱离三盛号,受聘于福春恒商号,主持该商号腾冲分号的业务。经过几年的打拼,董汝让积累了一定数目的资金,决定自立门户,于是退出福春恒商号,创建了春延记商号,其业务主要是在腾冲和下关之间贩运药材、茶叶等土特产品。先做学徒,再做老板,这是腾冲商帮中大多数商号发展的模式。

春延记诞生和发展的时期,正逢滇缅贸易兴盛之时。1889年至1905年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在云南开放了蒙自、思茅、河口、腾越和昆明为通商口岸,并设立了海关。腾越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业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变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推销市场,同时客观上也为腾冲商帮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至1880年,春延记商号已经有银资三、四万两,逐步跻身滇西大商号之列,成为滇西主要的进出口商。

加盟茂恒的另一家商号是茂延记,成立于民国初年。当时腾冲城四街人金绍和、王慕岩两家原本经营顺昌茂商号,春延记投入一部分资金与顺昌茂合建茂延记商号。茂延记商号的主要业务是从昆明、四川采购生丝至腾冲,交给春延记转运缅甸销售。由于春延记熟悉缅甸市场,茂延记熟悉川、滇市场,且两家商号有密切合作,为了使业务做大做强,两家商号携手合作,于1928年组建了茂恒商号。茂恒商号实际由董、金、王姓几个家族联合组建而成。

由于多种经营并举,到了抗战时期,茂恒的资产增加到了3000多万港币。随着业务扩大,茂恒的分支机构扩大到了三十多个地区,中国有上海、汉口、广州、香港、成都、重庆、宜宾、乐山、筠连、西昌、康定和拉萨;云南省内有腾冲、龙陵、凤庆、巍山、下关、祥云、丽江、德钦、维西以及昭通;国外缅甸的曼德勒、仰光、腊戍、密支那、八募、邦海、缪萨、鸠谷;印度的加尔各答、葛伦堡,越南的海防等地。这些分支机构数量是茂恒初建时的四倍,已经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商业网络。茂恒俨然成为了一个初级规模的跨国公司。

1942年,是滇缅贸易史上的转折点。这年日寇占领缅甸,滇缅公路中断,滇缅贸易的旺势就此终结,商帮经营损失惨重。茂恒在滇缅公路沿线各分号的大量货物,未及抢运,损失物资占总资本的三分之一,约合卢比1000万盾左右。滇缅公路的中断,还导致了省会昆明日用物资奇缺,价格飞涨。

如此境况之下,一些大商号作出了大胆而艰难的选择——开展滇印陆路运输的进出口贸易,茂恒亦在其中。滇印贸易的路线从滇西北的高寒山区出省,经四川边境到达西藏拉萨,再转往中印边境葛伦堡。这条路线遥远艰险,没有公路,所经地区为高海拔的崇山峻岭,且常遇大雪封山,货物只能靠骡马和牦牛缓慢驮运。马帮从印度葛伦堡将货物运至云南下关,需三月之久。茂恒滇印贸易的艰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茂恒决策者还是咬紧牙关,排除万难,从印度进口棉纱、毛呢衣料至云南;将优质茶叶运至西藏销售后,采购大批西藏羊毛出口印度。茂恒所进行的滇印贸易,既缓解了昆明市场的供需矛盾,支持了抗战,商号也从中获利。同年,茂恒还在下关建立了“白日牌”火柴厂和粉丝厂。

1945年,日本投降,滇缅贸易得以恢复。但因破坏较大,滇缅贸易仍处于萧条状态。此时,单凭商业贸易难以维持商号发展。因此,茂恒将一部分商业资本投入民族工业,在昆明筹建云茂纱厂。1948年,云茂纱厂在昆明正式开业,纱厂配有从英国购买的两万个纱锭棉纺机,是云南省第一家民族资本纱厂。

从1942日寇入侵滇西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茂恒与大多数民族工商业一样,经历着缓慢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两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如同石板下的幼苗,成长艰难。粗略估计,这一时期,茂恒损失的利润占总资金的30%。尽管如此,茂恒凭藉经营者的顽强坚持,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总资金仍有港币三千万元,比创立时的资金增加一百七十倍之多,成为当时云南省的第一大商号。1951年,中国抗美援朝时,茂恒慨然捐献了一架飞机。1956年,茂恒商号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商号的负责人和职工被安排到省、市国家单位工作。半个世纪,茂恒商号不仅创造了商业奇迹,更是留下来一段时代镜像,成为整个民族企业的一个缩影。

永茂和商号

在腾冲和顺乡的大石巷里,矗立着一座沿巷而建呈弯形的楼房,当地人把这幢民居称为“弯楼子”。它的主人,就是清朝至民国年间的旅缅华侨巨商李氏家族,曾创建了百年跨国商号--“永茂和”。由于“弯楼子”建筑独具特色,成为了“永茂和”商号的雅号和代称。民国年间,腾冲华侨和老百姓中有“东董西董弯楼子是富家”之说,就是说“弯楼子”是当时腾冲最负盛名和最具实力的三大商号之一。

永茂和商号的创始人李必成(字永茂),是腾冲和顺乡大石巷人,为明代戍边将士之后。由于和顺耕地有限,难以维生。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少年李必成就随父亲李永昌出走缅甸,谋求生计。1850年,燕子衔泥般地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李必成在缅甸抹谷开设店铺,以自己的字“永茂”作为商号名,名为“永茂祥”,主营宝石、玉石以及杂货。由行商成为坐贾,历经40余年的铢积寸累,至1893年,“永茂祥”资本积累至3万多盾卢比。这时李必成年事已高,辛劳一生的他决定回乡休养,便把“永茂祥”商号交给了次子李任卿主持经营。

李任卿不输其父,自接手经营“永茂祥”商号后,便大展宏图,业务不断扩大,至1897年,永茂祥资本增至11万盾卢比。在短短4年间,年仅20岁的李任卿使商号资本净增长8万盾卢比。

1912年,李任卿将商号从较为偏僻的缅甸抹谷迁至首都曼德勒,并将商号名“永茂祥”更名为“永茂和”。商号名虽是一字之改,却意味深长。李任卿希望“永茂和”商号的发展更加平稳,人员更加齐心。秉持这一理念,李任卿广招贤能,并诚邀同乡有才能之人入股加盟,使商号的财力和人力都得到充实,实力大增,他以曼德勒为总部,相继在缅甸的仰光、锡卜、腊戍、八募、南坎、果岭、瑞波、孟拱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贸易网络。

1918年,永茂和商号与英属缅甸政府达成协议,在缅甸的锡卜土司辖区内承包经营锡卜烟酒专卖公司,下设17个分店,每年除去缴纳缅甸政府的承包金外,净利润约10万卢比。缅甸政府对于华侨开设烟酒公司,有各种苛刻的条件和规定,参与此项经营并非易事,腾冲人在缅甸经营烟酒者更是寥寥无几。永茂和能够在缅甸开设烟酒公司,可见其经营者并非等闲之辈。

至20世纪20年代,永茂和商号的股东或去世,或退股,或转向经营,这个商号实际上成了李氏家族企业。这时李任卿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经营状况较好的锡卜烟酒专卖公司交给几个退股的股东经营,改名为“永茂和合记公司”,如此情深义重的慷慨做法,被时人誉为管鲍分金之举,赢得了腾冲旅缅侨商的敬重,一时传为美谈。

1924年,永茂和与他人合资在昆明成立“春永和”商号,主要经营昆明、香港、上海、仰光之间的生丝和汇兑业务。同时在下关、保山成立分号,由李、许、贾三家共同负责经营。永茂和商号的这种发展路子,也是很多腾冲旅缅侨商的发展模式,即先在缅甸创业,待根基牢固以后,再在云南省会昆明和滇西地区拓展业务。

1927年,永茂和资本已达30余万盾卢比,折合半开银币60多万元。永茂和商号在滇缅之间声名大噪,成为远近闻名的滇缅跨国大商号之一。至此,李任卿完成了他在家族商号中承上启下的重任。1928年,李任卿把家族商号的经营“接力棒”交给了下一辈人,由年仅24岁的长子李镜天任总经理,全面主持商号业务,其他儿子负责分支机构业务。

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永茂和把业务转移到了滇缅公路沿线。根据业务需要,把总号迁往昆明,撤销永利商号,国内外统一用永茂和商号。国内在下关、保山和腾冲设立分号;国外在缅甸曼德勒、腊戍和仰光设立分号,建成了一条从昆明经滇西至缅甸出海口仰光的滇缅贸易线,集中全力开展滇缅贸易。抗战时期,由于滇缅公路是我国唯一的国际通道,永茂和组织了一支有20多辆车的运输队,日夜运输滇缅物资,商号的进出口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永茂和商号的黄金时期。

1942年,日寇占领缅甸,旋即进攻滇西。永茂和的滇缅贸易完全中断,遂将业务重心转移至川滇贸易和滇印藏贸易上。因此,永茂和的业务并未因滇缅贸易中断而受困,反而开通了其他贸易渠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止三年之久的滇缅贸易恢复,永茂和又迅速投入滇缅贸易中。1950年,永茂和商号国内外的资本总额达520余万盾卢比,折合半开银币300余万元。其中流动资金占60%,房地产(永茂和在昆明、重庆及宜宾都购置了数幢房屋)及国内外企业投资占40%。1952年,永茂和商号接受了国家的公私合营安排,总经理李镜天被任命为公私合营昆明进出口公司经理。同年10月,李镜天作为全省华侨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上甘岭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腾冲商帮在滇缅贸易的舞台上活跃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在诸多商号中,“东董西董弯楼子”,即洪盛祥、茂恒、永茂和三家商号,最饶盛名。这三家商号各具特点,亦有相同之处。三家商号的经营理念各有千秋,最终归宿殊途同归。

洪盛祥商号的经营以降低成本、注重信誉、信息灵通见长,并且垄断了滇西的石磺贸易,开创了滇西商人以矿产赚钱外汇的先例。该商号的大部分资金主要是在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经营所得,但也免不了受到国内官僚资本的打压和勒索,其发展道路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在“土改”运动中,被划为“华侨地主”成分,财产被没收,以致没落。茂恒商号的经营则是工商并举,顺势而为。它开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创办云茂纱厂,实现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的统战对象,实现了公私合营。永茂和商号的经营重在灵活,因时因地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以诚信为本,广结人缘,爱国爱乡,捐助腾越辛亥革命和家乡文化公益事业,得到人民政府和群众的交口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商号总经理李镜天担任云南省侨联主席。

回顾其历史,三家商号都在缅甸白手起家,铢积寸累,历尽艰辛,最终致富,回馈家国,它们都对腾冲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是腾冲商帮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从这几家商号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商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并窥见一个时代的历史轨迹。

相关阅读

  • 云南省腾冲市: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 一条条绿波环绕的美丽公路,一个个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美丽村庄,一座座火热建设的生物制药工厂,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短短几年间,云南省
  • “玉泉夜月”泛溢腾冲那曼汀花园

  • 什么样的地方能让人安静下来享受舒适惬意,却又不脱离人间烟火气?我常与几个同样有摄影爱好的朋友谈及此事,大家领略过大好河山不同的风光,记录过大千世界不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腾冲商帮:百年风雨,洗不去历史的痕迹

  • #头条创作挑战赛#腾冲,古称腾越,也叫“藤越”,大概是因为此地盛产“藤条”而得此一名,这在某种程度上,留下了腾冲商帮形成的一丝蛛丝马迹。商帮的形成腾冲,位居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
  • 面包车形迹可疑民警透过车窗一看竟是一车鞭炮

  •   春节将至,有人为了“赚钱”,不惜铤而走险非法运输烟花爆竹。1月8日,长治市潞城交警大队查获了一辆非法运输鞭炮的面包车,并及时拆掉了这颗在路上的“移动炸弹”。  当日11
  • 中国要加入的DEPA是个什么群?

  •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其中就包括要积极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什么是DEPA?中国加入DEPA对自身
  • 娄烦县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签约11个项目

  •   1月10日,娄烦县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11个项目。  推介会上详细推介了娄烦县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高君宇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杜交曲镇黄金水带九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