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工程师”
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
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
一种生动形象的表述
清华大学也因此被誉为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光荣任务。
从1952年到1956年,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一贯是“新型工程师”。1953年3月,时任校长蒋南翔在向习仲勋、杨秀峰、中宣部、北京市委并中央的报告中提到,“现在清华大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要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取得大批地培养具有高度技术水平和政治质量的新工程师的实际经验”。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清华大学进行了三年多的教学改革,全校上下关于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工程师、怎样培养新型工程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比如,机械制造系教师讨论后认为“新型工程师,首先应该是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忠于祖国,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在工作中体会党和国家的政策,爱劳动、爱科学、联系群众、革新创造、不怕困难的新型知识分子”。
“红色工程师”的提法较为集中地出现在1956年。1956年2月,蒋南翔在学校第十次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学校要为国家培养参加实际工业建设的红色工程师”。
4月,学校出版了招生宣传小册子《清华大学——给准备投考大学的同学》,其中的序言《清华大学——工程师的摇篮》这样写道:“每一个专业培养着为工业建设某一部门服务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工程师。……欢迎那些愿意把一生贡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伙伴加入这个友爱的大家庭,把自己培养成红色工程师,做一个祖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光荣战士。”
8月30日,学校工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会决议中写道:“全体会员要在党的领导下,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紧密团结一致,积极工作,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为完成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办好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学,为祖国培养大量优秀的红色工程师而奋斗。”
9月8日,《新清华》(第149期)刊登了一张题名为“欢迎你们——未来的红色工程师”的照片,一群刚入学的新生从一幅写着“欢迎你们未来的红色工程师”的展板前走过。
出品|宣传部文化办联合党支部 政研室党支部
监制|任怀艺 凌云
统筹|李婧 刘蓓 王蕾
海报设计|贺茂藤
编辑|赵姝婧 郭玲
资料来源|《清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