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在世卫组织官网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JECFA则重申了40mg/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是怎么一回事?吃糖的危害有哪些?怎样才能戒掉“甜瘾”?
1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也有多款产品将阿斯巴甜作为添加剂。
此次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的是2B级,即可能对人类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同属于此类的还有电磁波、泡菜。
虽然目前国际上很多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JECFA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都认为它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是非糖甜味剂可能亦存在潜在不良影响,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成人死亡率的风险。所以,从健康角度来说,各种含糖饮料以及各种甜味剂饮料,建议少喝。
2嗜甜背后的真相
过度喜食甜味的人,多为脾虚。
临床上,很多脾胃病患者都会出现喜吃甜食的情况。
中医认为,过多食用肥甘厚味容易化生痰湿,阻滞气机,影响脾胃运化。本来喜吃甜食就是因为脾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吃大量的甜食以满足口欲,自然就会化生痰湿,更加降低脾胃的运化功能,加重脾胃的负担。当糖分高的食物摄入过量时,就容易出现“脾瘅”。脾瘅即脾热,当甜食在脾胃之中化生痰湿之后,容易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形成脾胃湿热的情况。若“脾瘅”继续发展,则会产生“消渴”。久而久之,还会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一系列疾病。
3日常控糖5步法
(1)每天吃好早餐,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有研究指出,早晨摄入蛋白质,可减少对于糖类食物的渴望。优质蛋白质例如鸡蛋、低脂奶酪、花生酱等,可降低饥饿激素的分泌,并增加酪酪肽,使人容易产生饱腹感。
(2)少吃多餐,让血糖处于平稳状态。一般人感到饥饿时会想吃糖,要减少对糖的依赖,在两餐之间加餐等做法有利于降低人体对糖的需求。
(3)在食物中增加其他的气味。日常烹饪食物时,不一定要依赖糖带来味觉刺激,其他如醋、橄榄油、柠檬和橘皮、辣味酱汁等,都可以丰富食物的味道,增强食欲。通过在食物中增加不同气味,也可帮助摆脱对糖的依赖。
(4)增加运动量,消耗更多的糖。如果你强烈感觉到对糖的渴望,让身体动起来有助于减少依赖。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坐的时间愈长,对食物的渴求愈大,即使你的身体不需要卡路里。适度运动也有助于保持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以消耗更多的葡萄糖。通过运动能较好地帮助摆脱对糖的渴望。
(5)识别隐藏的糖,寻求低糖替代品。许多糖潜藏在食物中,你吃起来可能不会觉得甜,比如番茄酱、饼干、色拉酱等,这些隐藏的糖分容易使人摄取过量,更会刺激食欲让人吃得过多,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建议大家采购食物时,仔细看看成分说明,多寻求低糖替代品,在源头上控制糖的摄入量。
对于那些“无甜不欢”的人,要戒掉这个“甜瘾”,可以通过以下一道简单的食疗来进行改善:
推荐食疗方——五指毛桃土茯苓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土茯苓30克(鲜品加倍),生姜3片,猪骨500克。(2人份)
做法:五指毛桃和土茯苓洗净,猪骨焯水,与生姜一起慢火煮1小时,加盐适量调味,食猪骨喝汤。
功效:健脾清热祛湿
适合人群:脾虚湿阻化热者,多喜食肥甘厚腻,常伴身热汗出,脸部油腻,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舌淡红,苔黄腻者。
五指毛桃又叫南芪,与北芪(黄芪)相比,健脾补气之力更温和,食后不易上火,其性平微温,味甘,归肺、脾、胃、大肠、肝经,除了益气健脾之外,还能祛痰化湿,舒筋活络。土茯苓性平微寒,味甘、淡,归肝、胃经,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与茯苓相比,土茯苓的清热解毒作用更强,适合湿热人群食用。五指毛桃与土茯苓搭配,与生姜、猪骨煲汤,适合脾虚湿阻化热者食用。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特需门诊)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