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城市更新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晚上8点,66岁的马济民吃过晚饭,顺着柏油路走进连接工房三区与九区的小立交地道。暖黄的灯光下,形似火车车厢的地道两侧,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戚墅堰的发展史:铁路工人武装起义纪念碑、戚机厂旧址、开往春天的列车……
“没想到我老了,小立交地道却变‘年轻’了。”看着带有时代印记的地标建筑,眼角早已“爬上”皱纹的马济民,想起了那段与“火车”有关的岁月——
在父辈们的口口相传中,儿时的他便对戚墅堰的铁路历史烂熟于心:1907年,戚墅堰火车站建成通车;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至戚墅堰。
“由于戚机厂工人众多,为满足职工及家属需求,20世纪70年代初,街道在周边建造了工房南区和工房北区,形成特色居民区。”马济民画了张简图,“当时,一条铁路线纵穿南区、北区,因绕行距离太远,居民们往往选择横穿铁路。”
从此,“铛铛铛”的列车信号声,充斥了他的年少时期。
马济民回忆道,每当火车快驶来的时候,铁路扳道工就会提前落下两侧的道闸栏杆,再吹起口哨、打起铃声,提醒居民禁止通行。“尤其是上下班的时候,人流量特别大,大家都会伴随着信号声蜂拥着通过铁路。”
1974年,为保证居民出行安全,小立交地道新建而成——长170米,洞身净高3.6米,净宽6米,成为贯穿工房南北区的主要人行通道。
“后来,我从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作为职工子女被分配到戚机厂,每天都要经过小立交地道上下班。”马济民笑说,“我还记得,工房南区三区曾是老戚墅堰最繁华的地段,一通过地道,就能买到零食、时装等各种‘新鲜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立交地道变“老”,问题一一浮现:地道地面低容易积水、水泥栏杆年久失修、照明灯未安装……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马济民们”的记忆中,这条地道和自身成长史、街道发展史息息相关,更是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动车组列车、从普铁到高铁、从“和谐号”到“复兴号”的见证者。如何改造,才能让居民满意?
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召集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施工第三方开展议事会,一套充满人文情怀的方案初步形成。“小立交地道位于有温情、有记忆的住宅区,承载着50年光阴,我们在设计中特意将原有的厂区文化脉络融入其中,让小角落也能绽放‘时代记忆’。”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副局长蒋舒敏告诉记者。
于是,小立交地道“摇身一变”,成为装满街道发展历史的“火车车厢”。
“看到路面新铺了柏油,墙壁刷上了红色,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作为马济民的邻居,70岁的章东华时常带着外甥女前来散步。“现在,地道排水好、灯光亮,还增添了文化元素,彻底脱胎换骨的同时,我还能给孩子讲讲以前的故事。”
“照片里是戚机厂旧址,就在这里,驶出了‘和谐长城号’内燃机车,满足了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到八达岭旅游观光需要,因此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每次碰上驻足观看老照片的年轻人,马济民常自发承担起讲解员的工作。
“1906年平汉铁路通车”“进入21世纪动车组横空出世”“2012年迈入高铁时代”“日均发送人数超110万人次”……走进小立交地道,墙壁上呈现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头顶上传来火车驶过的轰鸣声,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工业变迁。
50年来,小立交地道迎来送往了无数戚墅堰人,更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巨变。
自从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至戚墅堰街道,家里几代都是铁路职工,成为老工房区居民的特点。几十年来,他们与火车相依相生,有着浓浓的铁路情怀。
一条不到200米长的小立交地道,沟通南北两区。街道通过“微更新”的改造方式,既浓缩了戚墅堰街道的工业发展史,更展现了中国铁路的沧桑巨变,让峥嵘岁月重现眼前,让铁路文化续写传承,更让时代记忆重焕光彩。
(常戚轩)
主编:潘瑞凯
责任编辑:段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