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什么是“寒敏症”?三伏天盖被子,这是受了大寒的特征

日期: 来源:河口发布收集编辑:河口发布

因寒而病,寒是病因。因病生寒,寒成了结果。究竟是外来之寒,还是脏腑运化不足而生内寒需要加以鉴别。实际早就有了答案,谓之:恶寒为表寒,盖衣被不能取暖,需辛温发散汗而发之。畏寒为里寒,喜暖喜盖衣被,需温阳以扶正可愈。

究竟寒在表,还是寒在里,是在哪个脏腑,还是经络之中。

对于此诸多寒症,我称之为“寒敏症”,不单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会出现寒象,从自身的身体心(神)的层面,也倾向于寒症的表达。比如同样的环境,实际温度不低,但该患者表现出的反应为一派寒象,甚至从自身的精神层面早就形成了寒症惯性。

“寒敏症”,会因环境温度低而更早的发生异常反应,但更多的是自身内在的阳气不足,过度解读了环境,身体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以病症抑制为主的证型。可以理解成,“对寒过于敏感,甚至是对寒过敏的身心问题。”

例如甲减患者,肾上腺皮质摘除,大脑皮质问题,下丘脑—垂体问题等诸多已经证实的疾病,比别人更怕冷,或者更容易出现“寒象”,而患者自身从身心上也形成寒象思维,从而加重了对寒的担忧。

此类问题,中医从“壮督扶阳,培元固本”入手调治,经过一段时间,在解决了病的层面问题后,通过证型的诊断,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外强中干,身体羸弱。

此类体质日常看诊见得并不少。看起来五大三粗的一个人,实际上内里十分羸弱,而且性格上都显得非常不协调,胆小,过度敏感等等。

我们讲一个人发热或恶寒,是从多方面诊断的。比如体温表是否测的出来异常,触摸皮肤是否能感觉到异常,再就是这个患者自身感觉是怎么样。

体温表是相对客观的一个诊断依据,但只看体温表就想彻底了解人体的体温是远远不够的。

有的人就自感很冷,但是测量体温都是正常,触摸其身体有的确实冷于常人,比如手脚冰凉,一年四季如此。我们临床看诊,了解一个现象或一个病症,一定是要区分这个量的。量化很重要。比如手脚冷,到底是一年四季都冷,还是某个季节严重,还是一天之中夜间冷,活动后缓解。这个量化就决定了该怎样调方用药,这里面一定是不同的。所以,看诊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辨证过程,然后再推导出用药,究竟是否效如桴鼓,一方面考验大夫的辨证用药水准,一方面还得看该患者的体质疾病是否达到了一定量化状态。否则,你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所谓的“效如桴鼓”的。


我们今天聊得这个寒,就是患者自身感觉的“寒”,也就是测量体温,触摸其身体肌肤都是正常的。

究竟一个人能寒到什么程度呢?

三伏天盖被子睡觉,吹不得一点风,稍微受风就外感了,吃点低于体温的食物这肠胃绝对开始腹泻了,精神疲惫,比较容易萎靡不振。冷的那个状态,一定是我们认识范围内想象不到的。但这就是“三阴大寒,元阳衰惫”的病机。而临床看引起此类的问题的病机也并非都是元阳不足了,比如有郁闭引起的,也会出现极寒之象,面对大寒大热一定要悉心辨证才可以。

除了身体受寒,“精神受寒”是很常见的,实际上仲师早就提到一个人的体质状态对精神的影响了。各个经病也都有相应的分析。只是我在看诊中把此类问题特别的总结了出来。“精神受寒”是元精不足为基础,元阳不振,精神无所依的一种表现。老年人居多,很多老年人到了年龄后性情大变,基本都是这个因素。而年轻人现在看来也出现一定的发病率了,跟外界的过度消耗有很大关系。人的身体心(神)是统一的,如果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势必连锁反应,最终波及精神,导致神伤。

体寒的问题,大概率是五脏皆寒的结果,尤其以肾中元阳不振为主。到底是大剂量温热药,还是小剂量温热药。具体根据该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机是最关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效仿什么,就认为大剂量一定好。实际上,大剂量长期的温热药问题更多一些。小剂量就一定慢了?也不一定,小剂量的时间从长远看,也并不是很慢。像我看诊的虚寒,五脏皆寒的案例,基本在1-3个月之间获得能量,久者在4-5个月,这个寒冷就消失了。

有些寒从胎里就带出来的,我称之为“胎生病”,不是西医讲的那些胎儿问题,是实际胎儿中的体质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比如母亲体寒,父亲精子差。比如母亲在孕育胎儿的时候,经常饮食生冷贪凉,甚或是经常生气,熬夜,劳累,听到一些话影响了内里情志等等。此等问题,势必会动“胎气”引起胎儿的问题,以至于出生后都积攒了一定的病机因素,这些因素因为没有指标的衡量,很多时候就得不到重视,以至于后续幼年,成年后发作某些疾病。看起来,几十年发病史并不为过的。

对于阳气的认识,中医很早就总结出经验了。比如这个人如果阳气闭阻不同,我们就用通阳的方法。这个人阳气升提太过,我们就用潜阳的方法。这个人阳气大亏,我们就用温阳的方法。还有这个人阳气下陷,我们就用升提的方法。

只有对一件事认识到足够高的层次,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中医经验的重要性。

来源:上洋说

相关阅读

  • 处暑对抗“秋老虎”,中医教你这三招!

  • 处暑已至。然而,岭南地区的气温仍旧居高不下,“秋老虎”来势汹汹。“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后出现炎热天气的俗称。“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
  • 出伏后养生 记住这四点

  • 在由热转凉的冷热交替时期,人体容易秋乏和秋燥。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特色诊疗部主治医师谢怡琳和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淑洪为市民提供养生建议。滋润一
  • 特聘200位营商环境体验官 济宁上半年减降税费49亿

  • 今年以来,市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办公室以“建立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市场主体机制,更大力度助企纾困稳产解难”为目标,推出“宜企同行”专项行动,打造“市县一体、部门联动”的联系
  • “未诉先办”解民忧,“码上实现”再向前

  • 看庄镇社会治理创新“未诉先办,码上实现”工作平台,助推看庄社会治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实现了诉求“全覆盖”、建议“全收集”、问题“全解决”,让群众难题“不诉就解决”。近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处暑对抗“秋老虎”,中医教你这三招!

  • 处暑已至。然而,岭南地区的气温仍旧居高不下,“秋老虎”来势汹汹。“秋老虎”是我国民间对立秋后出现炎热天气的俗称。“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
  • 穿着贪凉,当心引病上身

  • 夏日,人们喜欢在有空调的室内办公、学习、生活,许多人为了通风还在空调房里开电扇,可随之而来的空调腿病、腰背脊椎疼痛、胃痛、痛经等却屡屡袭人。也有不少女士为了追求凉快,穿
  • 夏季为什么不建议用凉水洗澡?

  • 每到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会冲凉水澡,冲完感觉很舒服,其实这一行为并不是很可取的。很多人认为冲凉可以消暑解热,但只是体表温度暂时降下来了,过一会还会感到热,而且如果操作不当
  • 有些“冬病”适合“夏治”

  • 夏至过后,天气一天热过一天,酷热的三伏天也不远了。三伏天是适合夏治的时间,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天治疗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夏季阳气上升,人体经络通达,寒邪内伏不发。选择这个时机
  •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政协:专题协商 助农共富

  • 通讯员 陈新才 陈红梅调研团队在山林现场调研野生菌生长环境“郧阳区‘八山半水一分田’,如何充分利用好林下资源,让其成为发展野生菌产业的经济优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绿色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