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风力,将麦糠吹走。
三夏时节,在金色的麦田里,有一群跟着农机奔跑的人,他们头顶烈日,全副武装,墨镜、头套、帽子、长衣、长裤,是他们的日常装扮。烈日下的奔跑和坚守,只为用最可靠的数据,实现农机性能的改进,减少漏粮,确保小麦颗粒归仓。6月12日,在潍坊市坊子区一处麦田里,相机记录了试验人员忙碌的身影。
全副武装接麦糠。
全副武装接麦糠。
队员们将麦糠转移到网兜里。
两名队员将接好的麦糠进行打包。
队员们对收集的麦糠进行称重。
作为“蒙面人”之一的王加一,是潍柴雷沃研究总院分析中心的工程师,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他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每天重复着一样的工作:顶着麦糠跟着农机奔跑的同时,迅速、准确地将布条铺到地上,然后将收割机排出的秸秆、麦糠全部收集起来,打包、称重,风吹扬麦,再称重麦粒,之后,把一条条数据用纸笔记录下来......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在同一个试验地点,试验人员需要在早、中、晚不同时段反复测试,农机作业速度分别从5km/h到6、7、8、10km/h,每台车要重复做70多次试验。
借助风力,将麦糠吹走。
吹走麦糠,剩下的小麦越少,说明机器的性能就越好。
两名队员对作业区域进行测量、标记。
队员们还要人工采集1平方米的小麦,进行亩产测算。
中午,气温逐渐上升,在毫无遮挡的麦田里,阳光火辣辣地洒下,空气中弥漫着晒焦的味道。试验人员跟着农机奔跑,就算全身包裹着,仍然会有一些麦芒、灰尘钻进衣服,和汗水混杂在一起。队长于超凡就因麦芒过敏,身上多处出现红肿。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苦中作乐,并戏称:没接过麦糠,就不能算做过试验。
2024年4月起,两个月的时间内,试验团队的足迹遍布四川、河南、山东等地,中原麦收结束后,他们还将前往甘肃、新疆,继续新的征程。
打电话也需要隔着头套。
天气炎热,队员们需要不断补充水分。
虽然全副武装,麦糠还是沾到了脸上。
队员们回收布条和网兜。
队员们准备进行下一场试验。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树宝/文图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