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致中和》践读 | 颜芳:就感觉你们特别“不一样”

日期: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收集编辑:广东省中医院

按语:

《致中和》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广东省中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积极重要贡献。被人们亲切称为“德叔”的时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连夜赴京,参与起草制定国家中医治疗“新冠”方案。2020年除夕,张忠德又奔赴武汉,担任第一批国家中医专家组重要成员。根据工作安排,医院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作为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三年来,张忠德14次逆行出征抗疫一线,在全国抗疫战场上书写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绚丽篇章,成为中国中医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的带领下,医院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抗疫先锋队,得到了各界高度肯定,其中有队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广东好人”“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医院党委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雷神山医疗队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

“凭什么能!”面对这人类前所未遇的抗疫大战,广东省中医院为什么能坚定不移地冲锋在前,坚信中医药能发挥积极作用。近期《致中和》践读专栏将采集这支优秀医疗队成员的感人故事、真实忆述,敬请关注。

颜芳

读《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有感

2020年,颜芳从武汉抗疫回来。当问起这段特殊经历给他怎样的感悟时,他引用了“武汉周阿姨”的原话——“就感觉你们特别不一样”。(“武汉周阿姨”,是颜芳在武汉支援时成功救治的一名新冠肺炎病人。)

正是“不一样”,这三个字,让颜芳感悟至深。随即执笔撰写了“七个不一样”——“不一样”的抗疫经历、“不一样”的神奇疗效、“不一样”的抗疫神人、“不一样”的知心恩人、“不一样”的抗疫团队、“不一样”的医院培养了“不一样”的我们。

以下是颜芳主任的亲笔文章:

“不一样”的抗疫经历

这段特殊的岁月的确太“不一样”。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而后和医院88位同事在期待而又忐忑中来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城市的医院工作,住进了一个和温馨的小家全然“不一样”的酒店房间,吃着并不感觉十分可口的热干面和盒饭,一吃就是40天。每天去上班时的流程太“不一样”,穿好工作服就得花上30分钟。病区的气氛和平时的祥和温馨太“不一样”,紧张而又压抑,到处是蓝色的大炮筒(氧气罐),到处是警报的蜂鸣声。

在这里,我们得透过模糊一片的护目镜去安慰一个个焦虑的病人,隔着2层厚厚的手套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脉象。我们在这里的形象也太“不一样”,穿着厚厚防护服的我们像“太空员”,谁也认不出到底是谁,只能通过写在前胸的名字和两个大字“中医”才能弄清楚我们的身份。

我们第一次感觉自己查房时竟然像个卖菜的小贩,因为每天进入病房我们都拎着几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用来救命的中药颗粒剂,然后听着一个个房间大声叫着“中医来了!”。每天的中饭也是那么的不一样,虽然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但每次进入房门后都会严格按照标准做好消毒换洗,脱下所有的衣物,然后淋浴冲洗超过40分钟才能进入清洁区,对着已经有些凉了的饭菜狼吞虎咽。还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使得这段特殊的日子那么让人刻骨难忘。

可是,也有很多是“一样”的啊。虽然面对的是生死未卜的突发疫情,但和当年非典一样,广东省中医院人仍然是无所畏惧,踊跃报名,争上战场;虽然是身处异地,我们所有的同事同样是兢兢业业,从无抱怨,从未退缩;虽然是面对不熟悉的病人,我们的微笑同样真挚,我们的体贴一样入微,让每一位武汉的病人如沐春风,争相点赞;虽然这88位同事来自不同的科室、甚至不同的院区,但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党旗飘扬下,在总队长德叔的领导下,同样是团结如一人,冲锋似猛虎;虽然是面对从未见过的瘟疫,我们的中医同样是疗效卓越,对疫情的控制和死亡率的降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一样的啊。

“不一样”的神奇疗效

“你们真的不一样,这是我们的亲身感受!”周阿姨的语音发了过来。原来她想说的是她对中医疗效的感觉。

周阿姨身份有些特别,自己是西医的专家,汉口医院的退休老主任,以前在急诊科工作,平时倒也还喜欢中医,但也从没觉得中医能治急危重症。

“您们中医来查房的时候我其实有些绝望了!”

“那时,人喘得厉害,很虚弱,怕冷厉害,好几天没有大便。我那时就感觉中药是我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现在还记得那天喝了你们给的颗粒之后的感觉,先是胃里面,然后是整个人看着一点点暖起来,有精气神了,气也没那么喘了......”

“我真没想到中医的效果会那么快,那么好,我真心觉得中医在那个关键的时候救了我!”

没有什么比武汉的病人说我们的中医疗效好,让人更开心了,毕竟,我们是带着使命而来的。

我想起了在来武汉之前,医院的领导几乎全部都去机场送行,几位院领导是千叮咛万嘱咐,在即将进入安检前,老院长吕玉波还拉着我的手小声而又坚定地说“经典病房十年磨剑,刚好是检验的重要时刻到了!”

那一刹那,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我肩上的压力,更能体会到吕院长和医院领导肩上的巨大压力,也让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10年前。

10年前,吕院长冒着巨大的压力还有争议开设了全国第一个中医经典病房,病房启用前,在一次院长会上,我听到了那句铿锵有力、振聋发聩、至今仍时时回想在我耳旁的话“我为中医经典病房准备了一千万,出了问题医院赔!”

10年前的我其实还有些懵懂,虽然被“一千万”这个巨大的数字所震撼,但远未能真正理解这背后意味着的艰辛和压力、使命和担当。

一年后医院中层前往东莞塘厦医院参观后在小组讨论时,吕院长又一句“如果广东省中医院不去回答这个问题,那谁来回答?”让我多了许多理解。

2017年,科室成为了全国的传承创新示范单元,过百名全国中医院院长前来科室参观时异口同声说的那句“你们吕院长真心不简单!”我读懂了。

一次杨志敏副院长给我布置工作时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了一句“你们是没真正理解吕院长的苦心啊!”,我读懂了。

一次医院的科主任培训会议上,吕院长说的那句“不能有风险的事情我们就不做,我们不做谁来做?”,我读懂了。

当我们把“一定要把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很自然的口头禅时,我们终于读懂了。

我曾经觉得,自己是很委屈的,负责一个如此特殊的科室,竭尽全力,还总是不受别人理解。

至今还记得,当我从ICU被选出来担任中医经典病房的负责人时,有个科室的医生在值班时聊天聊到我岗位的变动,竟然最后的结论是“颜芳完蛋啦!”

消息传到我耳朵里,我既哭笑不得,又不由地感慨和忐忑不安;开科后科室为了探索疗效的提升,很大胆地运用了各种“毒性”中药,并根据病情需要突破常规剂量用药,当时在医院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当我们因为纯中医治疗了102位肺炎病人申报医院成果奖时,在论证会上,一位专家当着我的面很不客气地说我们的病例毫无价值。

一次,我们科的一位主治医师在参加某课题申报答辩时,一位老专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科就是瞎搞!”,该医生回来后很委屈地向我汇报,我听了安慰鼓励了他好久,等他出去办公室后我就把门反锁上,在里面许久没有出声,眼泪却用了我大半包纸巾。

我知道,我正是从这个懵懂到读懂、到感恩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

曾经在ICU工作10年、也一度认为急危重症还得靠西医的我,开始对中医的疗效越来越自信。

曾经为有些同事对我们科“另眼相看”而耿耿于怀的我也终于不再挂怀。

曾经也急着找“神方”治病救人的我,开始能沉下心来学习中医经典和中华传统文化,不再为个别病人治疗的失败而颓废沮丧。

曾经也害怕“毒药”的我们,跟着杨志敏副院长一起,大胆地试药试方,体验药气,体验排病反应,只为了把那些难缠的疑难杂症一举拿下。

这其中有几件事印象尤其深刻。

我们科出现的第一例排病反应,是一位严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下肢动脉急性闭塞的病人,服了我师父李可老的中药后晚上突然出现了头晕和心律失常,吓得从未见过此类反应的我接到电话就飞奔回了科室,守着这个病人72小时没有回家。

后来,科室主治孙良生医生在试经方的时候出现了晕麻吐泻的A级排病反应,在大便时晕倒在厕所里,撞坏了门玻璃,我们后来开玩笑让他赔换玻璃的费用,他却正儿八经地和同事们分享这次排病反应的体会。

住院医师邓贤斌在一次值班时,喝了药晚上出现排病反应,嘴唇肿得象个猪嘴,交班时我们都笑话他是猪八戒。

我自己有一次晚上喝了通脉四逆汤的反应更强烈,不仅通宵没睡,而且晕麻得厉害,从床上爬起来去洗手间的过程中晕过去3次,终于爬到了马桶上,稀里哗啦的排完后又发现没法站起来,一起来就眼睛发黑,于是一蹲就是2小时,等终于减轻了才又爬回了卧室。

整个过程中,怕太太发现了会担心,我都没有叫醒她。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其中一次晕过去后醒了干脆没动,躺在地上摸自己的脉,发现脉完全摸不到了,约一分钟后又出来了,才真正理解了排病反应中一身气的变化和其真正内涵。

正是这种种磨炼,让我们逐渐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医的疗效尤其是急危重症的疗效,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的背后有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所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肩负的是“为了病人提高疗效”的使命和担当,就一定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有了使命和担当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疗效不一样”,还得有过硬的中医综合救治能力,能运用中医实实在在的解决老百姓的病痛和难题。

回想过去,我真心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我为了如何真正入门中医,提升临床疗效而苦恼时,医院启动了“师带徒”工程。

全国的国医大师和名中医齐聚广州,手把手带着我们学中医。我也因此有幸拜师山西名中医李可,从而走进经典中医的殿堂;当中医经典病房为了找寻救治急危重症的钥匙彷徨迷茫时,医院又请来了顾植山、齐玉茹、黄煌等数十位中医名家,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查房、一次次讲座的分享引领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医思维,让我们一点点迷上了经方,迷上了六经辨证,迷上了五运六气,迷上了《易经》的智慧,从而沿着经典中医的道路一路蹒跚,但又稳稳地走过了第一个十年。

至今仍印象深刻,2011年当有位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的小伙子救治不退热,李可老的大弟子之一齐玉茹老师在电话里处方一剂当归四逆汤,病人热退肿消,让我们惊为“神医”

为了把他请到科室担任指导老师,杨志敏副院长亲自带着我前往山西灵石,拜望李可老。师父听说是支持中医经典病房探索,连酬劳都没问,就说了一句“行,这事就这么定了!”

于是,齐老师便开始了从山西到广州,每个月来回奔波,查房讲座,风雨无阻的8年带教工作,中医经典病房也从此真正走上了经典中医之路。

有了开方用药的能力,就有了临床疗效的稳步提高,但这对于“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要求而言还是不够。

“我们要集合民间最精华的中医特色疗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有利于中医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医院杨志敏副院长是这样阐述已经坚持11届的“杏林寻宝”活动。

也正是这么多民间“瑰宝”的引进,我们中医经典病房也成了最受益的“集散地”。10年来,雷火灸、脐针、铜砭刮痧、董氏奇穴等十几项特色疗法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治疗项目,它们因为出色的临床疗效和舒适的疗法感受而纷纷受到了患者的追捧。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湖北支援的近2个月,新华医院、汉口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处处告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提出的“中医组合拳”深入人心,我们在汉口医院的出色疗效造就了“网红阿姨”,邹旭主任在雷神山用针灸成就了“神人”,刘宇护士长在荆州贴耳穴让久受失眠之苦的病人酣然入睡……

这样想来,好吧,我有点自豪地承认,我们的确有那么一些“不一样”。

“不一样”的抗疫“神人”

在我正浮想联翩时,周阿姨又发来了长长的一段文字:

“让我很惊奇的是您们不单开中药很厉害,扎针灸、刮痧、贴耳穴等等也厉害,而且西医看起来竟然也很精通!我记得您们来查房的第一天,就在我的床旁讨论病情,你们口里提到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EF值、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淋巴细胞总数、病情分级、激素的使用指征’等等都让我很意外,我以为中医是不太懂西医的。后来我又发现您们在查我旁边的病人时,对于大家提出的关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的用药问题时,还包括缓解焦虑的氯氮平,你们都能对答如流,我感觉您们真的是‘神人’!”

看着屏幕上的几个大拇指表情,我又忍不住笑了,我在想,我还没告诉她我们既会开中药,也会插胃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管等各种救命的通道,还会调呼吸机、监护仪,会看心电图、CT、MRI影像,还会做CRRT、IABP。

回想刚毕业的时候,我很幸运地进了ICU(重症监护病房),每天面对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心里既有发怵,也感觉有些别扭,咱不是中医院吗,为什么要懂那么多的西医技术?

记得有一次晨会交班时,张敏州主任点评一个病人值班时的抢救时说:“我们每天都面对病人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突然变化,在那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心跳骤停了就必须马上得心外按压或者电除颤,呼吸衰竭了就必须马上插管连上呼吸机,打针找不到血管了就必须马上置入深静脉导管,病人完全没尿了就必须马上用CRRT,只有先把病人的生命体征给稳住了,才有机会让我们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那时的我,总感觉从现实需求上这些能够理解。后来学习到了医院要求的“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吕院长在一次讨论会上对此就有很精辟的阐述:“中医内涵是中医院办院的灵魂,现代医学是重要的保障和助力,要真正做到‘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我们就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陈达灿院长在一次周会上也强调说“现代技术有很多好东西,为什么不把好的东西拿进来?如果传统的中医和现代医学良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为病人带来最佳诊疗方案,带来健康的福音。”

我曾经一直想不明白中医经典病房为什么要从ICU挑一个科室负责人,后来才慢慢理解了吕院长的一片苦心。

“首先中医经典病房研究的是各种急危重症,风险很高,不能天天出事,负责人必须具备很强的现代医学救治能力,保障安全是第一前提;同时这个病房是探索型基地,要尽可能用中医来解决问题,这需要胆识和勇气,ICU人才的综合素质恰恰符合这两个条件。”

也正因为此,中医经典病房开科之初便提出了“安全第一,凸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科室团队的组建也一直重点是在ICU和急诊里面挑选人才,而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哪怕再忙碌,也一直强调科室员工在ICU和急诊的轮转锻炼。

每周的科室学习安排也是一边学中医,一边学指南;一边急救大演练,一边中医大讨论;一边讨论开方,一边勤练中医特色疗法。也正因于此,科室10年来培养出了真正符合医院需求的“复合型现代中医人才”,得到了医院和病人的一致认可。

更让我深深佩服的是医院“金三角”全新理念的提出和落实:通过强化ICU、急诊科和中医经典病房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充分保障中医经典病房的临床安全,加强人才的交叉培养,并促进中医经典病房中医经验向急诊和ICU的辐射,从而提高整个医院的急危重症的中医救治能力。这10年来我们做到了,“金三角”也共同成长了。

回想我们刚进入汉口医院支援时,我们也曾遭遇过不少质疑的眼光。但正是我们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和中西并重的发展策略,不仅让我们能够自然的和西医支援团队对话交流,也赢得了新冠肺炎病人的一致认同,从而为这40天中西精诚协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202位病人带来了康复的福音。

于是,我同样有点骄傲地承认,在这方面,我们也的确有那么一些“不一样”。

“不一样”的“知心恩人”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您们对病人的贴心关爱!”周阿姨的一句深情表达又一次打断了我的回想。

“您可能没留意,当我喝了中药开始有点精神后,我就一直在观察您们,有很多细节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感觉您们特别的不一样。”周阿姨的话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坦白的说,在武汉那段时间,连续40天都没有休息,每天三点一线,时间非常规律,心里只想着怎么救更多的病人,还真没感觉自己有什么特别的。

“有一次是您们给我查房后给了我一盒颗粒剂,发现我非常疲倦,担心我无力自己冲药,就马上帮我戳开了药盒,把药倒在我的杯子里,用开水调化了,然后等凉到合适温度了又端过来喂我喝了。您不知道,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感动!要知道这是新冠肺炎啊,是人都会躲得远远的,您们不仅逆行来武汉,还给我们那么贴心的帮助!”我看着发过来的几个“哭泣”的表情,我能感受到她此时心情的激动。

“我旁边床位的一个病人因为病情也很重,情绪很低落,我看到您们除了查房开药,每天都很用心地在床旁握着她的手安慰她,鼓励她,终于让她愿意配合服药;还有后来我们精神好很多了,可以在病房走廊聊天了,就知道了更多您们的事,有个4床的病人袜子洗了没有干,家人都隔离了,只能在脚上套个塑料袋保暖,您们发现后把自己的新袜子带过来送给了病人;还有一个病人安全出院去了隔离病区但没中药吃了,您们几次想办法让其他病友带药过去给她;还有妇女节那天您们很用心地给我们每个女病友准备了一份节日礼物——一个漂亮而又香气宜人的香囊,那句‘女神节快乐!’让我们感觉好温暖,这是我们过的最特别的一个妇女节!还有您们主动加我们的微信,随时给我们解惑答疑,哪怕回到广州去了,还在关心跟踪;还有……”周阿姨还在有些激动地絮絮叨叨,我的思绪却飘出去了好远好远。

原来是真的,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会换来病人内心永铭的感动;原来是真的,当文化入心,要求变习惯,我们对待病人的一举一动,哪怕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哪怕是面对常人心目中“最可怕”的新冠病人,也可以是那么自然,一点一滴,浑然天成。

我至今还清晰记得我们开科之初的一次骨干讨论会,争执得很厉害,主题就是用心服务和病人满意度。当时医院有明确的要求,就是每个临床科室的病人满意度必须达到96%以上,而我们科是一个“杂病”科,66个病种,什么病人都有,病情不是复杂就是危重,加上还处在探索期,要让96%以上的病人和家属都满意,的确存在很大的难度。当连续2次满意度未达标时我们召开了那次会议。会上不少骨干表达的是负面的情绪,觉得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觉得毫无必要。

也正是那次会议让我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内在核心动力的问题,单纯追求数据的达标是真的无法做到的。所以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想答案和方法,我从医院文化中得到启发,隐约觉得必须从科室文化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后来,是一张《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启发了我,也让我真正理解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核心。于是我们组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医院文化、科室“和文化”的讨论,讨论我们医院为什么推崇把“对”让给病人?为什么电梯让给病人坐?为什么医院要说“感恩”病人的投诉?为什么医院倡导的不仅仅是“满意”服务,更是“感动”服务?也是经过这一次次深入的讨论,科室团队真正形成了“我们为病人真诚贴心服务,是因为我们应该这样做和我们愿意这样做,和病人满意度无关”的共识。很神奇的是,当我们不再关注满意度的数值时,我们的病人满意度就再也没有低过96%。真正应验了那句“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也正是这件事,让全科都转变了观念,由被动服务真正转变为了主动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中医”的创新模式,不断追求服务的更纯粹,更极致。周阿姨因为我们主动加她微信而深为感动,却不知我们早在4年前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我们建立了“门诊病人跟踪”专属微信群和“快乐学中医”养生传播系列群,全天候、全程接受病人的咨询,并每天定时定栏目推送中医养生知识,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捧,至今已发展为70个微信群,4万多“经粉”。我们还开设“经典有爱”微信公众号、“颜帅点灯说养生”今天头条号、素问养生学院等多平台进行中医养生资讯传播,把广东省中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正是科室连续10年来实现“零投诉”“零纠纷”“零事故”良好安全记录的重要原因。

记得有一位粉丝在微信群里这么感慨:“我一直非常赞赏广东省中医院的服务质量,但我刚开始进入这个群,听到这里宣传说要‘让病人少生病、晚生病和少去医院’时我是表示怀疑的。毕竟医院也是要盈利的,没有病人哪来的收益,何况中医能有这个能力吗?但一年多下来,我真心的感受到了,而且由衷地内心敬佩!我家里人身体有点风吹草动,我都来群里问,每次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引。有几次感冒都是按群里的指导煲点五虎汤、乌梅冰糖水,吃点小柴胡颗粒就解决了,避免了去医院排队奔波之苦。我在这个群里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养生知识和技巧,全家人非常受益。一年多来,我们家几乎都没有再去过医院。这才是真正的毫无保留地为病人着想,广东省中医院,尤其是中医经典病房由衷让人佩服!”

“您们不仅仅是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的救命恩人,更是关心体贴我们的知心恩人!”周阿姨回想起在病房里的种种细节,又一次语声凝噎。我明白她内心真挚的感激之情,但其实我对她、对和我们结缘的武汉病人同样心怀感激。因为她们就象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这20年来医院在我身上留下的文化烙印,正因为这些烙印的存在,我们广东省中医院的每一位员工,无论是去到哪里,无论是身处何境,都能用始终如一的高品质的服务感动并征服每一个病人。

这,的确是我们的“不一样”。

“不一样”的“抗疫团队”

“您和郑丹文医生是一个科室的吗?”

我很开心周阿姨能记住我们的名字,又诧异于她问的问题。当我告诉他我们是在不同的科室和院区,而且以前没怎么接触过时,她同样感觉很诧异。

“我真的以为您们是一个科室的,一个多月每天都同进同出,查房时各有分工,又配合默契。”的确,那时候我和丹文两人一组,要查两个科一百多个病人,每天都是我主导查房处方,他负责记录和发药,我在安慰病人时,他就会拍照记录,配合十分默契。

“我住院了50天,在您们离开武汉前的40天,我每天都能看到您们按时过来查房,从来没有自己给自己放个小假,休息几天,真心让我们很佩服!我看了广东省中医院的很多报道,我发现您们不管是两个人,还是很多人,不管是不是一个科室的,都非常团结,步调一致,而且高度自觉,看得出来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一个团队!”果然是做过主任的老前辈,一下就能看到很多背后的东西。听她这么一说,我还真想到了我们的很多“不一样”。

我们88位同事从不同院区、不同科室,分不同批次逆行援鄂,其实我们之间很多都不认识,尤其是很多刚进医院不久的90后。但在抗疫战场上的这支队伍所时时表现出来的团结有力、互帮互爱让我们自己都印象深刻。我们在汉口医院查房的3位同事在武汉的每一天、每一个场合几乎都是同进同出,同吃同住,同事笑称我们是“汉口三兄弟”。我们和新华医院支援的同事住在不同的酒店,但每一次物质配发、每一次病例讨论,他们都不会忘了我们。每一次我们下班晚了,他们都会帮我们代领了饭菜,怕我们回来没有午餐。有位同事劳累后感冒了,在房间休息,黄东晖主任和谢东平主任轮流每天给他把饭菜送到房间,还煲了中药让他早日康复。每次有物质送到酒店,只要群里一个信息,就有十几个同事下来一起出力搬上楼去,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偷偷懒。碰到有人有点不舒服需要调班,后面的同事也是直接往前顶上,毫无怨言。最后一批过来的战友本想着是进入病区去救治病人,但因为病人渐少,科研任务却很重,被安排去收集病人资料,也是严格服从安排,从不抱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离开武汉的那一天清晨,在没有任何指令要求的情况下,每一个队员自发地打扫好酒店房间的卫生,叠好被子,让每个房间都像没有住过人似的,让前来送行的酒店负责人非常的感动。

是什么让我们这支队伍如此团结,如此整齐划一呢?我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是严格的行政命令吗?似乎不是。虽然广东省中医院管理一向严格,但平时也没有对所有的工作细节进行如此严格的规定,何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人生地不熟的武汉,更多地是靠战友的自觉自为;是丰厚的物质激励吗?显然更不是。

初到武汉,尤其是早期到达那两批,因为刚刚封城,物质奇缺,能吃饱饭都很不容易。我想,应该是那高高飘扬在疫区党旗的力量。无论何时,它都在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们时时凝聚在一起。虽然是在疫区,战友来自四面八方,但张忠德副院长第一时间成立疫区临时党支部,在忙碌的救治工作缝隙中,多次召开组织生活会。所有党员同志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每个岗位都起到了非常出色的示范作用。正是源于这种感召力,十几名年轻的同志在前线火线入党,加入到了这个坚强的大集体;我想,应该是医院文化的力量。广东省中医院这么多年来“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建设,早已让医院倡导的“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骨髓里。“峰文化”“和文化”“火文化”“绿叶文化”......一个个科室通过精准定位,让医院文化的精髓在临床岗位上扎实落地。在这里,每一个微笑都发自内心,每一个举动都会先想到集体;我想,这是榜样的力量。这些榜样里有我们十分敬重、以身作则的医院领导,有德艺双馨的学术带头人,有率为人先的专科主任,还有各条战线的优秀员工。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疫胜利之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记录的就是当时医院ICU的主任张敏州在抗击疫情中的种种感人事迹。记得我当时感染了非典住院了,不仅自己感觉很难受,而且每天都听说有ICU的同事不断感染“倒下”,最高峰的那天,5个同事被确诊非典,我因此情绪很低落。那时候张主任为了不影响家人,在祈福酒店住了快一个月了,虽然知道很危险,但他每天都坚持来看我们,看到我有些情绪波动,他就鼓励我说:“ICU是抗击非典的火线,我们ICU人要有一股精神,不能给医院丢脸,我会每天陪着你们,看着你们每个人都康复!”正是因为他的引领和鼓励,我在康复出院后,仅仅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再次投身到了抗疫一线的工作中去了。在这次来武汉前,张主任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嘱咐我做好防护,鼓励我发挥好中医特色和优势,用ICU人的精神再次为医院添功增彩。从武汉回来休整后回归医院的那一天,我在迎接仪式后去了ICU,当张主任握着我的手祝贺我安全归来时,我在心中默念:这一次,我同样没有给医院丢脸、没给ICU丢脸!

我想,应该是广东省中医院这个“家”的力量。犹记得,我们88名队员分了很多批,坐高铁出发,但不管是几点钟,每一次几乎所有的医院领导都会前往送行,临行时都会告诉我们,缺物资就出声,也不用担心家里,因为一切有医院,让我们本有些忐忑的心,瞬间多了许多安宁。等去到前线我们才知道,后方医院口罩等防护物资十分吃紧,但在我们的行囊当中却每个人备足了防护物资,足足可以用一个星期。在武汉抗疫的日子里,医院的书记、院长纷纷通过电话、短信和微信时不时问候我们的近况,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在那边还缺啥,马上安排给你们寄!”叮嘱最多的一句话是“千万做好防护,保重好自己,医院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每次听到这些话,我们总是忍不住会眼中湿润,鼻子酸楚。为了方便我们收集资料,医院配备了10部新手机让我们带入隔离病区;为了提升团队形象,医院为我们统一配置了火红色的队服还有徽标,让我们每次出门去上班都有着一种别样的自豪。

我们的确“不一样”,我们是一支别样的“抗疫雄狮”。

“不一样”的医院培养了“不一样”的我们

在微信里,我也骄傲地给周阿姨分享了我们医院的一些故事,周阿姨听得津津有味,又唏嘘不已,最后还由衷地说了一句:“您们真的很幸运,能够进到这样一家优秀的医院!”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杨志敏副院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们有一天走出去的时候,你才知道医院到底给了你们什么,给了你们多少!”

是啊,从武汉回来,我写文章、做直播、参加电台节目、录制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每一次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感恩”。我们感恩祖国强大,始终以人民生命为重,决策果断,众志成城,统领八方力量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我们感恩中医,数千年来守护中华民族在300多次疫情中奋力前行,至今仍战疫灵验,效如桴鼓;我们同样感恩我们的医院,正是这个很“不一样”的医院,才培养出让武汉人民倍感特别的“不一样”的我们。

我至今仍记得在研究生毕业前,不少人都说广东省中医院是一座“魔鬼般的炼狱”,吓得我都不敢投简历。后来入职了,慢慢就体会到了这座“炼狱”的特别所在。在这里,无论是病历书写、管床查房,还是科研教学、服务理念,还是继续教育、职称评定,都是“高一格”的要求。不仅如此,吕院长还时时要求我们“站高一层”看问题,不仅要求在做住院医师的时候应该用主治医师的视角看问题,做主治的时候应该用科主任的视角看问题,更鼓励大家做“创新的先行者”和“标准的制定者”,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和“标准的执行者”。也正是这种“高一格”的目标要求,让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治未病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中医经典病房这些特色单元的开设总是首先发生在广东省中医院,然后推广到全国。我刚进入医院时,也曾为医院严厉的制度管理和高压力的学习要求抱怨过,但当我2003年因抗击非典病倒在床仍能坦然面对时,当我2005年在北京朝阳医院SICU进修,在12名进修医师中脱颖而出,科室主任公开表扬我干活麻利、学习认真时,当我2007年自己还是一名主治医师在湖南郴州市中医院演讲,对着全院中层干部侃侃而谈足足3个小时时,我深深的感悟到这座“炼狱”到底让我们磨炼了什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周阿姨和我聊得意犹未尽,我却怕她大病初愈,聊得太累,于是便礼貌地结束了对话。

当我关上电脑时,不经意间,我瞥见了放在我书桌上那张从武汉归来的那张大合影,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段声音,那是吕院长在一次科主任培训时说过的一段话:“广东省中医院要真正成就卓越,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支有灵魂的员工队伍、中医特色和优势突出和超强的综合服务能力,缺一不可!”我无比庆幸和感恩,我也是这支正奔向卓越的团队中的一员。

【人物介绍】

颜芳

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山西省名中医李可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全国扶阳流派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颜芳同志于2003年在重症监护室(ICU)参与非典救治,自己不幸感染,当年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三等功;2009年,参与甲流重症病例的治疗;2020年,奔赴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被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       者:颜    芳

整理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相关阅读

  • 菏泽市巨野县人民医院来我院参观交流

  • 2023年4月11日,巨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姚中侠一行来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参观交流,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士懂,副院长魏洪伟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交流会。会上,刘士懂代表医院对
  • 李文忠:阿根廷华侨的中医人生

  • 初识李文忠,是在4月底的临汾火车站。“先将5辆医疗巡诊车分别捐赠给山西省5个国家级贫困县,再到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巡诊。”从北京到山西,刚下高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但谈笑
  • 小孩受伤流血不止,武汉民警“狂飙”送医

  • 极目新闻记者 张理晶视频剪辑 张理晶通讯员 张敏 徐天羿 小孩受伤流血不止,情急之下,夫妻俩向武汉东湖高新公安分局茅店派出所求助。此时正值晚高峰,民警驾车一路疾驰,仅用时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化福建明溪对口支援工作

  •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记者:黄蓓
    4月9~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唐旭东带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养老护理也“炫技” 奚碧波获市大赛一等奖

  •   记 者 王妙红   通讯员 胡霞艳 黄楠   近日,宁波市“卓越杯”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暨浙江省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宁波选拔赛圆满落幕。象山县老年公寓选派的奚碧波、陈
  • 积极参展,将“潍坊制造”卖向全球!

  •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第133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幕。记者从潍坊市商务局获悉,我市将组织162家企业组团赴第133届广交会参展。连日来,我市商务部门和企业都
  • 打造“科技红娘”队伍

  •   记者 黄玎   4月12日,宁波市技术经纪人(初级)培训班象山专场举行,来自高校、研究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100余名人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