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最美城墙人|城墙“守望者”刘妙龄:镜头作笔光影为墨 记录光阴的故事

日期: 来源:龙虎网收集编辑:龙虎网

       龙虎网讯(记者 罗湘雨)2014年8月18日,盛夏,明城墙解放门段。

       夏天的雨来得猝不及防,行人纷纷到城墙门洞中躲雨,就在此时祖孙三人闯进画面,爷爷用小推车和纸板做成了“爷爷奶奶牌”宝马车,唯一的一把伞被奶奶撑出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这幕发生于9年前的画面,被刘妙龄永远地定格在镜头中,也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哪怕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从1983年定居南京,到2012年系统拍摄记录南京明城墙下市民们的日常,再到2018年加入南京城墙志愿者团队……春秋几度移,刘妙龄用镜头记录南京明城墙的故事远不止这些。

记录当代 “造砖人”的专属 “铭文 ”

       初见刘妙龄,一头靓丽的红色短发,身背双肩包,一袭粉色长裙,早早等候在采访地点。

这次采访地点选在毗邻中华门瓮城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内,从博物馆南边的落地窗前抬头仰望,恰好能看到刘妙龄5年前开始记录博物馆“生长”全过程的定点拍摄机位。而她的话匣子也由这里打开……

2018年8月南京城墙博物馆动工在即。记录南京城墙博物馆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地方城墙专题类博物馆的建筑全过程成了刘妙龄当时最大的心愿。

       为了选择合适的记录机位,刘妙龄跑遍了博物馆选址的周边。最初的机位选在了位于建筑工地北边的一处私人住宅的楼顶。

      “从这里由北向南拍摄,可以将博物馆全貌纳入画面。”但是考虑到长期拍摄私人住宅的使用存在不确定性,为保证拍摄的连贯性,她不得不放弃了这一点位。

       抱着再找找看的心态,刘妙龄登上了踏过无数遍的城墙,脚下是默然而立的古城墙,眼前是鳞次栉比的城市景观。何不立足城墙,记录下博物馆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刘妙龄开启为期三年的跟拍“旅程”。

       从一片荒地到新的城市文化地标,刘妙龄用镜头见证了城墙博物馆的成长。在她的照片中,城墙博物馆居于画面的中间位置,前景是明城墙,背景是城市高楼和紫金山,三者同框出镜,巧妙地阐释了博物馆、城墙、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彰显着南京明城墙生生不息的人文之美。

       在城墙博物馆的定点位置拍摄中,刘妙龄与一群特别的人相遇相识——他们就是城墙博物馆的建设者。他们中有“专业打孔二十年”的老王,有一聊天就谈到自己幸福生活的女工,也有刚刚谈恋爱就在工地打工的年轻小伙……在倾听这群建设者们故事的同时,一个想法涌入了刘妙龄的脑海:城砖有铭文来记录造砖者,而南京城墙博物馆作为南京城墙“最大的一块砖”这些建筑者便是造砖人,为何自己不能为他们记录,留下独属于他们的“铭文”。

       在了解到工人们采用的是分段式工作,完成自己的工作内容后就会离开工地,很难亲眼见证博物馆建成后的模样。为了弥补工人们的遗憾,刘妙龄选择将博物馆的效果图打印成等身高的图片,在工地上为工人们拍摄一组他们与城墙博物馆的合影,让更多人了解城墙博物馆建设背后的人与故事。

如果记录城墙故事、传递城墙文化是一块城砖,刘妙龄又何尝不是这块城砖的造砖人呢?

定格光阴“碎片”汇聚“烟火”城墙

       拍一张照片可能只需要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但十余年将镜头专注于南京城墙及其周边的市民需要的便是超越热爱的热爱。

       当被问及什么是超越热爱的热爱?刘妙龄是这样说的,便是热爱+,是热爱、责任、传承等多种因素共同叠加下的喜爱。因为被城市气质所吸引,所以选择定居南京;因为被城市、城墙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所打动,所以选择以纪实摄影的方式,截取一帧光阴、定格一段光影,展现不可复制的南京城墙人文之美。

     “我期望以我的记录与表达,在明城墙的历史中,留下一段由小人物拍摄、由小人物构成的影像档案。”自2012开始创作“明城墙·民城墙”系列摄影,如今刘妙龄已坚持了十一年,积累的城墙主题照片素材已超12万张。不论是已经参展发布过的作品,还是作为素材积累的照片,对于自己拍摄的每一张画面,刘妙龄都悉心保存备份,并将拍摄时间、地址以及主题精心记录。只因为她坚信这些由市民群众生活碎片所组成“民城墙”不应隐藏,也不能被隐藏。

       城墙是不变的,他是经纬标注的数据,精确记录着地理坐标;城墙又是变化的,她是融入了城下最平实安逸的市民生活。在刘妙龄看来,记录城市、城墙与人的影像,就是讲好城墙故事、讲好南京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期待自己记录南京城墙发展变迁的摄影“宝库”,能够为更多人所关注、所了解,也期待更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了解城墙变迁、研究城墙文化、传承城墙故事。

       刘妙龄与城墙的故事也不仅仅局限于镜头之内,镜头之外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城墙这个拍摄多年的“模特”。自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举办“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向社会征集散落的城砖线索。刘妙龄便格外关注城墙周边的一砖一瓦。在一次采风过程中,她偶然发现三条巷一处工地建设现场,一批城砖被当作“建筑垃圾”即将丢弃。固定现场、联系城墙保护单位,在多方努力下,这批200余块城砖成果回收并得到有效保护。

       一块城砖,一寸城土,一段城墙,穿越650多年悠悠岁月,诉说着文明积淀的古都根脉;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段回忆,定格生活中的美好片段,汇聚成独属于南京市民的“烟火”城墙。拍摄城墙多年,刘妙龄选择在2018年加入南京城墙志愿者。伴随着身份的转变,她以更具专业的视角,记录城墙与城市的变迁,讲述城墙里的故事。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带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拍摄城墙之中,成了刘妙龄的日常之一。“以更多人的视角去记录,展现的是一个更立体、更贴近生活的城墙。”这是刘妙龄所想亦她所为。

       镜头之内,她以光影为笔勾勒城墙之姿;镜头之外,她将自己在城墙的所见所感讲给更多人。刘妙龄与南京明城墙的故事未完待续……

      “最美城墙人”征集活动正在进行中。向广大网友征集有热爱南京城墙,用实际行动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研究、开放、宣传等方面创造价值或取得较大成就的先进典型。

       推选标准、征集方式、投稿渠道等相关信息,请关注“南京城墙”和“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如有不便可电话投稿,联系电话:025-84328017(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秘书办)期待您的参与!

(受访者供图)


相关阅读

  • 图集丨新“金陵48景”之四十二:方山天印

  • “危乎险哉,宝顶倾斜,有如比萨;奇也怪矣,塔基安稳,恰似方山。”这是后人对南京方山斜塔的真实写照。方山天印是指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方山风景区,方山因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又被称为天
  • 研学南京地铁,触摸千载人文

  • 近日,全新一季的地铁“一站一故事”在南京地铁玄武门站拉开帷幕。南京地铁“一站一故事”是由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乐灵能豆豆研学联合举办
  • 超暖心!两位寿星病房喜度百岁生日

  • 人间重晚晴,医患传佳话。近日,南京市中医院老年科病房洋溢着喜庆与温馨,两位老患者相继迎来了他们一百岁的生日,医护人员为两位寿星送上精心准备的蛋糕与暖心祝福。10月15日是徐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永安:下沉一线解民忧 主题教育“再深入”

  • 10月31日,永安市曹远镇上曹村水库沿岸的住户代表专程来到曹远镇接访大厅,将一面印有“务实为民 敢于担当”字样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以感谢他们倾心帮助解决沿岸房屋安全隐
  • 注意!报名即将开始!

  • 山东省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报考须知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关于202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教考院函〔2022〕95号)、《山东省教育厅关
  • 乡间“黄金屋”——唐建新与他的大塘博物馆

  • 唐建新开办的大塘博物馆。远望,这就是一座普通的土家吊脚楼。近看,这里的一石一木、一窗一门,特别是屋内的藏品,每一样都是无价之宝。在一对清代石狮旁,“大塘博物馆”几个金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