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 | 到河下古镇,品佳肴沐文风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到河下古镇,品佳肴沐文风

在《新华日报》中流连“活着的城市博物馆”

如果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是苏南古镇最典型的诠释,那么“青砖碧瓦、古朴自然”,则是苏北古镇最突出的特征。河下古镇,历经千年,纵使岁月沧桑,依旧风华绝代。

翻阅《新华日报》的老报纸,有关河下古镇的“过往”与“今生”展现得淋漓尽致。“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明朝《永乐大典》主纂姚广孝曾为淮安留下赞美诗句。河下古镇,绘就了一幅淮安版的“清明上河图”。

2003年9月2日《新华日报》

人文渊薮,历史韵味浓厚

“9月21日,淮安楚州区河下镇古城河水道开挖工地现场,发现数万片青瓷碎片,省考古专家分析为元末明初龙泉瓷片。数量如此之大,在江苏同类遗迹发现中尚属首次。”2008年9月22日《新华日报》A5版一篇报道《楚州河下首现大量龙泉瓷片》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目光。一年后,《新华日报》又一篇关于“21吨龙泉窑瓷片惊现淮安”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记者昨日从南京博物院获悉,该院考古队和楚州博物馆在淮安楚州河下古镇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明代龙泉窑碎片遗址,出土的瓷片装了291麻袋,重达21.8吨。”为什么河下古镇会出现产自浙江龙泉县的龙泉窑瓷片?这还得从古镇的历史地位说起。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称为“河下”是因为它西依古运河,南连萧湖水,形成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还是漕运的重要枢纽。查阅文献不难发现,明洪武26年(1393)至天顺八年(1464),上文提到的龙泉窑为宫廷烧造青瓷,通过漕运送至京城,而古淮安是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龙泉窑贡品在此检选,其中的精品成为皇宫用品,略有瑕疵者,就地打碎。河下古镇在当年是全国闻名的重要商埠,也是龙泉窑产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后人能在河下古镇挖掘出如此之多的龙泉窑瓷片,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韵味浓厚,文物宝藏珍稀,河下古镇不仅于此。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进士之镇”,河下仅明清两朝就走出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140多名贡生,且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运河之水滋养了河下古镇,也哺育了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状元、抗倭英雄沈坤,巾帼英雄、抗金名将梁红玉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解放小号手”新安旅行团出发地就是河下古镇莲花街。2005年10月17日《新华日报》还曾记录下这群“新旅小好汉”70年后淮安再聚首的消息,“70年前,一群10多岁的孩子从萧湖之畔出发,冒着纷飞的战火辗转22个省市,宣传抗日救国。70年后,他们从全国各地相聚于当年这片热土时,祖国已富强安宁,自己已白发鬓鬓。”

2004年2月27日《新华日报》

修旧如旧,时光就此停留

虽经数千年历史剥蚀,河下古镇旧时风貌仍依稀可辨。部分石板街、砖木民居等至今仍有所保存。淮安在对河下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与繁华重现上下了不少功夫。2003年9月2日《新华日报》报道当年淮安计划投资10亿元精心打造极具旅游观光价值的新十大景观,其中就包括河下古镇。“目前,御马头、古镇牌坊工程已经竣工,石板街整修、吴承恩广场建设、古民宅许家大院、秦家大院和古文楼修复工程都已全面开工。”为了逐步再现古镇昔日风貌,河下古镇成为淮安市年度旅游开发的重头戏。2004年2月27日《新华日报》D1版刊登《楚州将再现河下古镇繁华》:“目前楚州区已投入6000多万元资金,依据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牵头编制的修建规划,对古镇进行全面的保护性开发。”

河下古镇“修旧如旧”,以民俗文化、回归情感吸引现代人的审美眼球。作为淮安市“六大文化板块工程”之一的“古镇风光板块”,河下古镇在盛世中出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疏通盘绕古镇的板跳桥,改造铺着石板路的湖嘴、估衣两条老街,修建闻思寺、梁红玉祠、沈坤状元府、吴鞠通中医馆、古文楼五大景点。”2008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八版《楚州:“文化工程”普惠城乡百姓》还说道:“河下古镇还要实施二期保护开发工程,将在未来三年投资3亿元,尽快建成以‘吴承恩故居’为龙头的运河文化遗产精品景区和国家4A级景区。”如今,河下古镇早已作为周恩来故里景区的组成部分,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惠及的远不止游人,对于古镇上的居民来说,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以前我们这里有条竹巷街,老百姓都管它叫‘粥汤街’,一下雨街上都是烂泥汤,下一场大雨,家里的床都能漂起来。”这是2009年2月17日《新华日报》A5版刊登的一篇报道中古镇居民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两年河下古镇整治,几条古石板街巷都修缮一新,下水道也整治了,老百姓再也不用过以前的邋遢日子了。”现在漫步河下古镇,再也不用担心脏了鞋、湿了脚,走在包浆的石板路上,伴随的是一座座“百年老字号”,一眼望去的是造型独特典雅的灯笼、店旗、老牌匾映衬下,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与古朴。

2008年10月8日《新华日报》

街巷阡陌,最是人间烟火

古镇“街市繁华,晚间灯火烛天,管弦盈耳”。在河下,白酒巷、烟巷、茶巷、花巷、火巷、铁巷……光凭古镇街巷的名号,就能感知这里几乎占尽三百六十行。据《河下志》记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街巷阡陌,河下古镇是文化重镇,也是美食之城。漕运的繁华、温和湿润的气候和四面环水的优越地理位置,为河下带来了丰富的食材资源,孕育出无数的美食佳肴,在淮扬菜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打下了独有的河下烙印。因此,河下也被誉为“淮扬名菜第一镇”。

“文楼的汤包——吃得等不得。”文楼美食让一代代文人墨客在此折服。2023年3月7日《新华日报》22版《上河下》中对文楼汤包加以诠释,“诗谣‘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中的文楼就在这长巷里。相传乾隆皇帝南巡,得知文楼‘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的盛名后,与纪晓岚亲临小楼,对对子,品汤包。”此外,与文楼汤包齐名的淮安茶馓,历史悠久;软兜长鱼,更是江苏十大名菜之首。在河下古镇,品老街风韵,尝特色美食,最是人间烟火!

信步古镇,河下的魅力如清甜的佳酿令人沉醉。正如作家咸高军笔下所写:“河下古镇是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是洗尽铅华的历史再现,更是流金岁月的石雕木刻。” 2022年5月2日《新华日报》头版以《淮安区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 “百里画廊”出新又出彩》为题,刊发淮安区把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作为提升全域发展质量的“枢纽”,以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抓项目、壮产业、谋发展的主题报道:“河下古镇文化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现场,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尚庐书院初具雏形。淮安区文化旅游开发中心主任胥骏说,省级重大项目河下古镇文化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计划总投资10.8亿元,改造后竹巷街民宿院、湖嘴大院、茶巷等景点将更具人气,河下景区规模、旅游配套再上新台阶。”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相关阅读

  • 来丽水,开启一场 Mountain walk!

  •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想登顶浙江第一高峰的爬山爱好者,怕是对丽水都不陌生。拥有3573座高峰(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即使夏日火热,浓浓的大片绿意仍绵延在高山怪石之上......这次,我
  • 吉利汽车集团与龙泉市签约 胡海峰李书福见证

  • 8月8日,龙泉市人民政府和吉利汽车集团在丽水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双方成功签约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换电项目及汽车科技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标志着龙泉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和我在成都崇州走一走,品古镇诗意时光

  • 漫步在川内独一无二的崇州古镇群落青幽的小巷,古朴的建筑,斑驳的砖墙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心情变得舒畅街子古镇、怀远古镇、元通古镇相距不到10公里古镇街头诗意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江南时评 | 让更多人才扎根“希望的田野”

  •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只有人才振兴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工作调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乡村中人才向城市“外流”“集聚”、乡村人才资源匮乏甚至出现“空心”“断
  • 天津市消防救援总队防汛抗洪救灾先进典型风采录

  • 筑牢防洪“堤坝”,扛起战斗“旗帜”,争做防汛“尖兵”当前,我市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防洪防汛形势严峻复杂。汛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号角!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各级党组织和广
  • 以案说法丨劳动者因吸毒被公司辞退,合不合法?

  •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通讯员 张品 长沙报道毒品之害猛于虎,摧残身心、破坏家庭、危及社会。劳动者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关系是否合法?近日,宁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