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以实体经济为本,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茂名现代化建设的产业

日期: 来源:茂名号收集编辑:茂名号

2022年12月31日,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简称博贺港铁路)正式建成开通,意味着茂名博贺港实现海铁联运,推动茂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简称博贺港铁路)正式建成开通。

2022年12月26日,东华能源一期(I)项目进入试车阶段,从开工到建成仅用19个月,远超同类装置平均24个月的建设周期,创造了制造业转型的“茂名速度”;

▲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60万吨年丙烷脱氢。

2022年1月7日,我市20吨预制菜“漂洋过海”发往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标志着茂名踏上了更高质量的国际贸易新征程;  

……  

“茂名靠石化制造业起家、发家,未来也必须靠制造业当家、兴家。”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近日表示,茂名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制造业当家,聚焦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战略需求,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主动谋划绿色化工全产业链发展,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转移,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的高度挺起茂名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2021年12月,市政府编定并印发了《茂名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过多年发展,茂名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加工业、特色轻工产业、装备制造与金属加工制造业等协同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零部件制造、数字信息产业和安全应急与环保等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随着“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茂名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制造业多元化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力茂名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

抓重点平台

优化制造业布局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成群结队的工人从博贺港新港区涌出,奔向繁华的市区、城镇、集市。10年里,滨海新区部分滩涂变成港口、产业园,成为茂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滨海新区打造临港产业。

茂名港作为广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现辖水东港区、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202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为2287.4万吨,预计2025年年货物吞吐能力达亿吨,初步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港口,以港口促发展开启沿海经济新征程。近年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茂名坚持向海洋要发展空间、要发展潜力,依托茂名深水大港,发挥公铁联运、空铁联运集疏运优势,积极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22年12月31日,随着一声鸣笛,首列货物列车从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博贺港站驶出,标志着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简称博贺港铁路)正式建成开通。博贺港铁路是茂名市博贺新港区的重要配套基建项目,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为“亿吨大港”博贺新港区连接内陆经济腹地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推动茂名及周边地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开拓国内国际贸易运输新通道。

此外,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要奋力推进制造业当家,按照“城市定位—功能分区—产业集聚—项目建设”发展逻辑,把发展临港产业、滨海产业、临空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推动滨海新区、水东湾新城、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四大发展平台”当好向海而兴排头兵、现代化建设开路先锋,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茂南石化工业园石油化工厂区。

01

滨海新区如今正以绿色化工产业为核心,以仓储物流、粮油加工产业为支撑,以现代渔业为辅助,以滨海旅游产业为特色,打造五大产业集聚区,定位于立足绿色化工“底色”,完善产业规划,明确功能分区,面向未来打造独具核心竞争力的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基地、茂名实施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高地,建设“港-产-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港湾新城;

02

高新区园区茂名石化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年,集聚了德国巴斯夫、法国液化空气、日本阪田油墨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已形成以精细化工为基础,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绿色健康食品、高端装备制造协调发展的6大主导产业体系,产生了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企业,定位于激活“隔墙效应”,与茂名石化协同发展,走好创新创造之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基地、醇醚和环氧乙烷生产基地,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科创新城;

▲茂名国家高新区工业园。

03

水东湾新城是全市滨海旅游资源的集中承载区和滨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要做好“生态修复、交通可达、文旅产业”三篇文章,展现城在海中、海在城中、海城一体的独特景观,致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临港商务区;

04

临空经济区是粤西连接东盟的空港门户,是湛茂都市圈建设的核心腹地,引领广东自贸试验区粤西片区发展的先行地,是一座创业、创新、创梦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平台,要抢抓机遇,建设以临空工业、仓储物流、跨境电商为主的空港新城。

▲化州空港物流园杨梅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产业规模。

抓重点项目

打好制造业“三场硬仗”

重大项目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当前茂名大力推进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主导性产业,打好制造业“三场硬仗”:推动投资300亿元的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再造一个新时代茂名石化;确保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Ⅰ)顺利试产投产;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促进丙烯腈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建设茂名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力争两三年内打造一个绿色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的家当。

▲茂南石化工业园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01

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作为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在滨海新区打造以丙烷脱氢为龙头的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源产业园,为茂名工业壮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短短3年,东华能源项目建设创下了“三个奇迹”: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用时仅7个月,创下茂名市近年来首个千亿级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的最短时间记录,创下了千亿级项目最短时间落地开工奇迹;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利用项目一期(I)建设的1套60万吨/年丙烷脱氢(PDH)装置是整个丙烷脱氢(PDH)行业内建设最快的,远超同类装置平均24个月的建设周期;自建配套的茂名港吉达港区两个5万吨级(GT)液体散货码头,创造了国内同等规模、无掩护条件下外海施工的奇迹……2022年12月26日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全面转入试车阶段,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关键调试阶段,冲刺2023年3月全面建成投产。 

02

2022年6月,由工控新材料投资(茂名)有限公司和东华能源合作建设的茂名新材料丙烯腈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建成后将引入更高端、更前沿的绿色产线产品,集中发力打造以丙烯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延长丙烯腈及下游新型材料产业链,并推动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升级。 

03

作为传统石化产业大市,茂名主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全力推动传统石化向绿色化工与氢能产业转型,加速推进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实现传统石化向绿色石化转型,让石化产业“老树发新芽”,让“南方油城”的名头更加响亮。业内专家认为,项目将大幅降低茂名石化万元产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三废”排放方面实现增产不增污,有效引领广东石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抓招商引资

深入推进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

为深入推进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茂名坚持“增量引入”和“存量培优”两手抓,聚焦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强化“链长+链主制”,发挥茂名石化、东华能源等“链主”企业优势,精准对接上下游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在区域合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2021年9月,广州市国资委组织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到茂名开展项目合作对接工作。这是广州市国资委历次来茂考察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签约项目最多的一次,11家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及旗下企业、创新联盟参与,其中包括3家世界500强企业。这次促成7项重要交流合作成果达成签约,首期项目投资额预计达到63亿元。2022年3月,由茂名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办、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协办的“2022年茂名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财引税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就茂名的三大优势、四大发展平台、五大基地等方面对茂名进行全方位推介。农业农村部名优产品展示中心、百度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中兴智能交通项目、北京居然之家集团、北大爱孵熙招商平台、南海应用科技大学、银泰证券公司、美团共享单车平台等8家单位就合作项目及意向展开了路演,并与茂名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近年来,我市重大经贸招商活动精彩不断:城市运营广州推介会、(北京)投资推介会、(深圳)产业招商推介会、香港茂名乡贤企业恳谈推介会、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发展机遇对接会、北京世园会·茂名市投资推介会……一个个重大招商活动,引来一个个重大项目布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对接了洽谈东华能源、华侨城集团、今典投资集团、丰益国际、正大集团、霍尼韦尔、协鑫集团等一批大企业,为茂名制造业发展注入活力。据了解,2021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超千万元项目146个,协议投资总额超165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7个,招商引资质量不断提升。为让招商引资项目快速落地,我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市形成引入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达产一批的良好招商格局。东华能源项目在茂名落地建设,连续刷新了3项纪录;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旗下益海嘉里集团的粮油加工项目和食品加工项目,从签署投资协议到开工建设仅用42天,刷新了茂名招商引资速度。

抓精深加工业

茂名预制菜走出门

茂名因油而生,被誉为“南方油城”,是中国重要的石化基地和能源基地。同时,茂名也是广东省第一农业大市,目前正全产业链培育荔枝、龙眼、沉香、化橘红、三华李“五棵树”和罗非鱼“一条鱼”以及“一桌菜(预制菜)”等一批超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全产业链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产业竞争力。  

01

具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的茂名荔枝,种植面积约135万亩,是世界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产量占世界1/5。茂名形成了荔枝品种资源保护、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格局,总产值超过百亿元。产品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加工体系不断升级,现有荔枝加工企业约3000家,主要生产荔枝干、荔枝酒、荔枝粉、荔枝酱以及荔枝汁等30多种。2022年,茂名市引进广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荔枝果浆加工项目,加工生产线落地高州市,辐射带动全市荔枝精深加工发展。 

02

2021年种植面积超78万亩的茂名龙眼,产能占全省的50%以上,拥有龙眼产业中省内唯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单高州市就有4个示范基地获评“2021年广东龙眼品牌示范基地”。2021年,茂名龙眼产量超54万吨。源自化州市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化橘红,名列中国“四大南药”及“十大广药”。

03

化州现有近35万名农民从事化橘红种植,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加工化橘红产品大小企业165家,化橘红系列产品50多种,全年产业链产值49亿元。在信宜市,三华李总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2021年总产量接近30万吨,总产值约为32亿元,成为广东省最大三华李生产基地。

04

茂名是中国最大沉香集散地,目前单电白区便拥有县级以上沉香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8家,家庭作坊800多家,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年产值近30亿元。

05

茂名罗非鱼年产量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9,全球1/12,是国内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是“中国罗非鱼之都”“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2021年,茂名罗非鱼养殖面积达26万亩,产量接近24万吨,综合总产值74.9亿元,远销 4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罗非鱼总重量稳居全国前列,就业岗位达到10万个。茂南区已建成罗非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种苗和商品鱼生产领域,优质罗非鱼种苗年产能8亿尾。  

茂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预制菜产业打下雄厚基础。目前,茂名市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33家,年产量约11.85万吨,年产值约3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主要以海产品、淡水鱼虾等水产类加工为主,主要集中在电白区、滨海新区、茂南区、化州市一带;畜牧类主要以猪肉、鸡肉加工为主。2022年1月7日,我市20吨预制菜“漂洋过海”发往RCEP国家,标志着茂名踏上了更高质量的国际贸易新征程。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宇丽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茂名号编辑部

编辑:钟镇聪

初审:柯柱基

审核:朱武军

来源:茂名日报


文章推荐

相关阅读

  • 高质量发展 | 氢能产业园,开年施工忙!

  • 1月3日是2023年首个工作日,我市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其中,我市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
  • 清远市城市馆与博物馆已全面完工

  • 作为清远市未来的新文化地标,“四馆一中心”经过近4年施工已雏形初显,清远市城市馆与博物馆已于2022年12月底全面完工,项目正在做最后的联合调试和竣工检
  • 体育场对外开放 市民乐享冬日时光

  • 2022年12月30日,第十届延吉国际冰雪旅游节分会场延吉市人民体育场正式对外开放,室内乒乓球馆、健身房同时开放。市民及游客纷纷前去体验,以积极健康的生活
  • 聚焦文旅产业 擦亮新区文化名片 奋进新征程

  • (杨志清 岳麓区人大代表,长沙市旅游协会会长、岳麓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新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两山引领、三湖辉

聚合标签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西华大学召开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会

  •   1月5日,西华大学教务处组织开展了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会。培训会由该校教务处处长蒋珍菊主持,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教学办主任,招生与就业处、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