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妇联、江苏省关工委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人选,他们品学兼优、自强不息、朝气蓬勃,这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以积极昂扬、向上向善的成长姿态,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风貌。为了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习身边榜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扬子晚报特别推出2024年度“新时代江苏好少年”系列报道,一起聆听少年们的成长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本期,记者采访了由5名镇江实验学校九年级学生组成的“西津少年”团队,他们热爱历史、热爱家乡,依托镇江市的红色资源,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激情澎湃的宣讲方式,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讲解历史文化、抒发爱国之志,用青春声音传颂中国故事。
“这才是中国少年应有的样子!”
一条视频将“西津少年”带入“公众视野”
2023年7月1日晚,正值建党102周年,夜幕下西津渡一处空地上,游客环绕四周,一位身穿白色T恤、背着书包的少年面对游客,饱含深情地大声说着,视频里周围游客大声回应:“好!”“棒!”并报以掌声,视频拍摄者外地游客吴女士旁白:“没有想到我在这边(镇江)旅游的时候被初中的学生给感动哭了”。仅吴女士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原视频阅读量已超1300万;经人民网、新华日报交汇点等官方媒体以及数百家自媒体转发,这条视频的全网阅读量超5300万,评论和点赞量超200万,更有媒体发布视频时称“看完后热泪盈眶,这才是中国少年应有的样子!”
视频中的“西津少年”团队由5名镇江实验学校九年级学生组成,在西津渡景区为游客义务讲解历史文化是他们的“日常”。此外,在镇江的北固山、博物馆、银山门等地,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讲解镇江故事,宣传历史文化、抒发爱国之志,受到众多游客的好评。“那天是建党节,天气很好!”团队带头人陈杰瑞告诉记者,他和队员们原本只是想将这次讲解作为送给党的生日礼物,以为不会有几个人听自己解说,谁知讲着讲着,周围就围满了观众。人群的聚集为少年们的讲解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家更加兴奋,讲解得更加投入。
陈杰瑞用“无心插柳柳成荫”形容这次宝贵的经历,意外的“走红”,不仅没有给少年们带来压力,反而让少年们更加自信,坚定了要将历史文化和红色故事继续传递的决心。
“崇尚历史、我辈自强”
一个红色故事背后是四个月的艰辛筹备
“西津少年”团队视频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在讲解中真情投入的学史之愿,真挚朴素的崇文之心和真诚宏大的报国之志,早在几位少年的成长环境中便可觅出端倪。陈杰瑞幼年时受外公和父亲的影响,了解到雷锋、焦裕禄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慢慢地,他开始主动学习查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历史资料,从历史的回望中积累军事、地理知识,并且将父亲“不管以后做什么,都要以爱国为前提,要学会在庞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的告诫牢记心中。团队中的李洋则是听着曾祖父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长大的;杨宗玮的奶奶从小就给他讲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故事;团队里负责撰稿的“笔杆子”李宇翔与邓旻昊假期经常在书店一待就是一整天,李宇翔还积累了大量的课外历史笔记……这些经历让他们更懂得如何“将历史故事讲得让人喜欢听”。
对于讲好历史故事的秘诀,陈杰瑞总结为一句话:“增加课外历史阅读量。”他表示,学历史可以增长见识、提高格局,课堂中的历史学习远远不够。采访中,他提到之前讲解镇江第一个共产党员嵇直故事的经历:“因为图书馆的资料很少,因此我们去了嵇直故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前前后后花了4个月时间。当我们第一次试讲到嵇直为了革命事业与30年未见的女儿相认时,我们都含着眼泪,因此这样(讲解)的过程再怎样曲折也是值得的。”
有趣的缘分,让同样酷爱历史、乐于分享的几个孩子在中学时成为特别要好的朋友,最终结成一个“有共同理想”的团队。他们分工非常明确,有主讲的、有拍摄的、有稿件润色的。周末有时间他们就会相聚一起打磨文稿、练习讲解,一遍又一遍,直到达到“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人驻足”才算过关。
“知史爱党、学史爱国”
一群少年引发了学习历史文化“热潮”
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西津少年”团队牵头成立了学校的“历史宣传社”。他们走出校园,参加了“水韵江苏”(江苏文旅厅官方账号)文旅推介活动、“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文化推广、“传承经典,少年筑梦”少年实践活动等系列活动27场次,录制历史文化专题宣传片11期,带动了220多名青少年学习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线上,少年们与时俱进颂扬中华文化。“西津少年说”宣讲历史的片段备受网友青睐,大伙儿评论“从他的语气中感受到了我们国家未来可期”“一看就哽咽”“对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自信”……团队还在B站等平台上注册了视频账号,想借助互联网,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线下,少年们身临其境传诵历史。学校里越来越多同样爱历史、爱文化的同学们,满怀一腔热忱积极加入宣讲团队。从一开始的5人扩大到26人,每4至6人为一组,以“老带新”的形式共同学习、研究、练习。实际上,并不是每一次线下演出都一帆风顺。在实际讲解过程中,面对陌生的观众难免会有紧张,团队成员们摸索出了一些让自己更好进入状态的方式:穿着宽松的服装,紧张时深呼吸、视线不要看观众……如今,各地游客慕名来到镇江的景区“打卡”,在与这群少年“邂逅”后由衷感慨“现场听更震撼”。
中考结束后的这个暑期,少年们仍然马不停蹄地走在用声音讲解传颂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我们的讲解中关于革命先烈的诗歌偏多,人物事迹偏少,目前正在打磨镇江革命先烈赵伯先的讲稿,期待有一天它能够与大家见面。”陈杰瑞表示,未来,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讲好峥嵘的革命岁月、璀璨的中华历史、伟大的中国故事。
文字/编辑:贺东婷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