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文化·闲谭】昔日旅行者们的兰州“探店”往事(下)

日期: 来源:奔流新闻收集编辑:奔流新闻

百八十年前的旅行者们,和现在的“驴友”差不多,大都是闻香下马的资深“吃货”。当年在兰州“探店”,自然少不了餐饮业。吃完了饭,反正没有手机可刷,不如上戏园或电影院浪一圈消消食,这些事儿也有点聊头。

01

全面抗战爆发前,在兰州城内高档餐馆吃顿饭是个什么名场面?咱们先从老外视角一探究竟。

1937年6月,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一行寓居兰州期间,作为难得一见的“稀客”,经常应邀出席饭局,他们的身影出没于城内的高档饭馆,从他的回忆录里可以一窥80多年前兰州人下馆子吃大餐的标准流程:宾主落座后,首先由伙计“从滚热的水中拧干一些水毛巾,用来擦脸擦手”;然后会给每人端上一杯淡淡的绿茶,茶中什么也不加,上茶的同时还会奉上一碟炒瓜子,“当饭菜未做好时,这些东西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对于老兰州人来说,在高档馆子里点菜也是颇具仪式感的场面,“每道菜如何做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磋商或指示烹调方法”,马文·韦勒等人只好一边喝茶嗑瓜子一边看着主人们互相谦让。终于上菜了!第一道菜通常摆放在圆桌中央,紧接着其他菜肴陆续现身,直到把圆桌一圈摆满放不下为止。用马文·韦勒的话来说,就餐高潮也是间歇性的,大家伙吃一会,就会有人主动发纸烟,宾主喷云吐雾一番算是幕间休息,抽完烟接着干饭。最后上桌的则是汤和米饭。对于老美们来说,每当进行到这一步时,早已毫无食欲——因为都吃撑了。这一套完整操作基本上耗时两小时,充分展现了老兰州人诚意满满的待客之道,而直接后果就是将外宾吓退,用马文·韦勒的话说,就是对于中餐最初的新奇感逐渐减退,“我慢慢发觉吃的肉太多了,而且总是吃大米饭,这是无法代替马铃薯和面包的。”

当年旅行者在兰州餐饮界的“探店”范围,除了公开营业的馆子之外,还有单位内部食堂。1936年,教育家侯鸿鉴在兰州考察教育事业期间,曾应在榷运局(盐务管理机构)任职之同乡邀请,赴该局食堂小聚。当年的榷运局属于颇有油水的实权部门,招待贵宾自然要上硬菜。侯鸿鉴这次躬逢其盛,主要节目就是吃手抓:“晚餐座客十一人,大烹羊肉。此种羊肉,名手抓羊肉。”侯鸿鉴入乡随俗,宾主大快朵颐,尽欢而散。

02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人口增加和往来兰州的外省人士日益增多,兰州的餐饮业在做大做强本土特色的同时,也增添了不少异乡风味。著名报人萨空了赴新疆途中,曾于1939年8月旅居兰州近一个月,其间频频“探店”,对于“吃在兰州”印象颇佳,“我们这一行人都感觉很满意,因为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陶乐春餐厅主营下江菜,西北饭店主营北方菜,“北方口味的小馆子,更是比比皆是”,他还特别提到兰州有很好的羊肉和黄河鲤鱼。对此,实业家和化学家李烛尘也颇为赞同,其于1942年赴甘肃考察,据其所著《西北历程》一书中的“探店”记载,参观兰州黄河铁桥之前,自己先和友人“同去街上吃羊肉火锅”。

在战地记者笔下,抗战初期的兰州餐饮业呈现出一派战时繁荣景象。丁履进在《西兰之间》一书里根据实地采访和亲身“探店”体验写道,“顶大的饭庄,是南门口的陶乐春”,据说该店店主曾给当局大人物做过“御厨”,在兰州城内人脉颇广,军政界人士都要给几分薄面,故而生意最好。中国旅行社兰州招待所附设之餐厅,因地方宽阔和设备较新,也能吸引食客。兰州城内知名餐馆还有西北饭庄、河北饭庄、“第一春”等字号。而对于预算有限的普通旅行者来说,兰州城内的“一条龙”天津风味小馆、“小有天”湖南风味小馆等则属于比较亲民的所在,常常爆满。

战地记者们在“探店”的同时,也对当时“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败现象蔓延至兰州这样的大后方城市,委婉表示了不满。丁履进指出,兰州的城虽然小,应酬可真不少,每家饭馆都是好生意,请一次客,得花很多的钱。徐盈在《抗战中的西北》一书里也提到,抗战爆发后,兰州城内的人口超过十万,而闹市区“新开的饭铺子都已经添上女招待”。

当然,古往今来,最能吸引旅行者“探店”的还是那些接地气、深藏于背街小巷、市井烟火气息浓郁的特色小馆。李烛尘在《西北历程》一书里,就记载了这样一则趣闻:几拨人在兰州城内外出“探店”,却不约而同相聚于同一家小馆。那是1942年10月22日早晨,李烛尘应在兰同学之邀,到城内最有名一家小馆吃羊肉面,一进店就发现另几位同学早就在此就座候餐;彼此打过招呼,刚刚坐定,又来了重量级“探店”达人——时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陈国良,于是众人又是一番谦让,重新落座;这还没完,“然不久中国银行常经理亦率眷来,因人满,乃另席坐。其他诸座,均无空位,可见此小馆号召力之大”。接下来,则是老兰州人熟悉的一幕:饭还没吃,先抢着买单。最后还是“财神爷”——财政厅陈厅长“已先惠钞”,大家纷纷表示不好意思让领导破费了,陈厅长则指出,几碗羊肉面而已,多大个事情,主要是大清早各位“吃货”连“探店”都能坐到一起,缘分呐!

03

八十多年前,兰州城内的公共娱乐场所多以戏园和电影院为主。据新疆宣慰使署随员薛桂轮在《西北视察日记》里的“探店”记载,1934年7月22日晚饭后,其一行人至兰州城内皖江春戏园观剧,剧目均为皮簧(即京剧)。除了看京剧,他们寓居兰州期间,对于秦腔戏园和电影院也不时前往“探店”并加以点评,比如金城大旅馆附近有一戏院专唱秦腔,城内另有一戏院专演电影,但“影片不佳,营业平常”。

全面抗战爆发后,兰州城内的戏园子亦逐渐增多。据丁履进在《西兰之间》一书里的“探店”记载,抗战初期,兰州西大街有一家新舞台,西安京剧名旦江菊兰是这里的台柱子;新舞台斜对面,有一家唱梆子戏的戏园;县门街有一家席棚搭建的唱本地戏的戏园。东大街有一家兰州大戏院,放映电影。丁履进曾专门前往观影,当时放映的影片是林楚楚主演之《慈母曲》,用当年记者的观影感受来说,实在是别扭得紧,影片画质“像下大雨那样的模糊”,配音“男女不分、老幼无别”,尤其令观众抓狂的是,由于战时电力供应问题,一场电影居然中断二十余次,“每次都得几分钟才能接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把电影生生剪辑成了一条条短视频放给大家看。不过在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普通百姓能够断断续续看完一场电影,也算知足常乐了。

百八十年前的旅行者们在金城的“探店”往事,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兰州城内餐饮、旅店、演艺等服务行业发展变迁的时代进程。当年的旅行达人虽然无法像现在的网红主播一样能够即时“短平快”地传播“探店”体验,但他们在夜深人静时一笔一画写下的“探店”故事,却原汁原味记录了兰州的沧桑历史,融入了厚重的家国情怀,这是网络时代的“探店”所无法取代和比拟的。

文丨史勇


相关阅读

  • 兰州市工商联考察组来临夏州开展考察交流活动

  • 8月18日至19日,兰州市工商联系统负责人和企业家一行来临夏州,就招商引资项目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情况进行考察交流,州工商联负责人陪同考察。考察组一行考察了百年商号义
  • 兰州这一景区道路预计明年六月完工

  • 最美乡村道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改善,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脉”,也是牵动民心的“神经末梢”。近年来,全市农村公路快速发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015公里,乡镇通
  • 宁波节气味道 | 处暑:防秋燥享秋光

  •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也就是说暑热之气到此为止。唐代诗人元稹的处暑是这样的:“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
  • 兰州新区供电公司:电力满格 羊羊得意

  • 8月21日,走进兰州市新区中川镇赖家坡村的贺龙养殖场,一栋栋标准化羊舍整齐排列,一只只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羊喂食后在围栏内“休憩”,羊场工作人员有序地打扫圈舍、准备
  • 不具备办学条件!兰州2所职校暂停2023年度招生

  • 8月21日,兰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告明确,兰州华中司法职业学校、榆中理工职业学校暂停2023年度招生工作。依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
  • 永宁“夏季行动”攻坚民生“小案”

  • “小案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大事。”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永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对多发性侵财案件即案即侦、快侦快破,多警种联动,集中优势力量快出警、快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忆峥嵘岁月 话美好未来

  • 通讯员 周璐瑶 宋 霞 王 雪在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之际,近日,中铁十四局市政公司党委召开主题访谈会,邀请两名老铁道兵“回家”,和职工一起回顾他们挺膺担当征战南
  • 昨日处暑 暑气未消

  • “暑已尽,热未消”。8月23日上午,我市出现阵雨,下午雨止现阳光,午后最高气温达到32.3℃,再加上湿度较大,体感较为闷热。正如民谚所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暑去秋来,日夜温差逐
  • 祥芝开展节日公益分享会

  • 8月22日,祥芝镇妇联、祥芝镇关工委携手祥芝镇芝山学堂“儿童之家”联合开展七夕主题活动。此次公益分享会以“与爱相约,‘有礼、有爱’”为主题,包含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活动
  • 海淀区扎实推进28项街道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 记者从8月16日召开的海淀区街道工作专班全体会议上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区街道工作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均达到预定工作目标。在“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社会
  • 墙头热爱计划 等你邂逅“墙头浪漫”

  •   记者 董小滋 通讯员 朱璐瑶   8月22日是七夕节,在象山万达广场,一场由墙头镇文化站主办的浪漫“应急玫瑰活动”正在举行。  当天晚上,在广场一楼,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