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耿雪 通讯员 于广丽
俗话说“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大年初一扭一扭。”过了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春节也就近了。走在大街小巷,无不充斥着浓浓的年味儿。它藏在满满的年货里,藏在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里,藏在琳琅满目的春联、福字和年画里,这每一个物件都包含了对于来年的美好期盼。藏在高青非遗里的浓浓年味也是如此,值得我们去追寻和体验。
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朝末期由江湖艺人传至高青县,当时民间手艺人较多,在民间集市上长久风靡不衰,成为一代代人的童年味道。
糖画技艺在高青当地历经百余年,近年来主要在花沟镇杨集村耿曰豪家族传承,传承人携带技艺跑遍全国的大小集会,创作题材紧随时代,花样倍出,技艺可谓炉火纯青。所到之处被儿童和家长追捧购买,生产性保护效益良好。
经过历代传承人加工创新,糖画艺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创作,所用工具仅一勺一铲一锅一案,糖料一般为红糖、白糖加上少许饴糖。制作过程是把糖放在锅里用温火熬制,熬到糖料熔化可以牵出丝时,艺人用小汤勺盛起糖汁,通过缓、急、顿、抖、拧、叠等手法,控制糖线运行,在石板上快速浇铸,画出造型,看似随意挥洒,实则胸有成竹。题材多为龙、凤、鱼、生肖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也可根据顾客要求即兴创作,完成造型后,粘上竹签,待糖汁凝固成型,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
高青糖画以鸟鱼虫兽、龙凤图腾等为题材,表达了幸福团圆、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将民俗文化融于其中,既能把玩欣赏,又能食用,孩童们在摊前翘首期盼,得到糖画的孩童蹦蹦跳跳欢喜异常,此情此景是对街头艺术和市井文化最好的诠释,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美感。
花鸟字是东周时期鸟虫书发展演变而来,始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高青花鸟字项目主要传承地在高青县花沟镇,晚清年间江湖艺人传入,经耿林荣、耿廷水、耿曰豪祖孙三代传承至今,历经百年。耿曰豪先生也是高青花鸟字的传承人,他的花鸟字作品,用笔干脆利落,章法开合有度,细致入微,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又如天马行空而肆意发挥。设色讲究,清雅亮丽,雅俗共赏。2015年被高青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的文化展览。2016年至2017年赴德国文化交流。202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中华绝技展演。他多次走进学校传授花鸟字技艺,受到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高青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自古有在桃核上雕刻创作的传统,其中以高城镇小河西村的核雕艺人崔传芳的雕刻作品最为有名。崔传芳具备书法、绘画和雕刻功底,十几岁开始学习桃核雕刻,潜心于核雕艺术四十余年,后期作品日臻成熟,逐步形成了自身艺术特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他的核雕作品布局简练,概括性强,其创作借鉴国画章法,雕刻手法以圆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为主,各种技法相互结合,巧妙利用核胚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纹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作品既有飞鸟走兽、龙凤呈祥、花卉、佛珠、手串等传统题材,也有应时而生的生肖系列、茶壶系列、奥运系列、福娃系列、国庆系列等,可谓融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目前,崔传芳的成熟作品达千余件,其中不乏精品,颇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吸引了省内外收藏家慕名而来。
高青自古以来就有剪纸传统,剪纸风格简洁明快、古朴浑厚,继承着黄河流域的文化风韵。
高青剪纸以红色为主,剪纸创作过程分起稿、剪刻、粘贴、揭离和成品的调整修改,其中剪刻是重要的一环,作品要求绘画、构图图案化,形象要概括、变形、简练清晰,讲究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彩色对比强烈、明快;剪纸作品题材丰富:有神话典故、戏曲人物、民俗风情、花鸟草虫等涉及自然万象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高青剪纸是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功,潜心研究剪纸艺术50余年,近年来进入创作高峰期,结合传统文化创作套系作品《二十四孝》《武松打虎》等,结合本地文化创作套系作品《董永传说》《大芦湖传说》《田横故事》《姜太公钓鱼》等,用剪纸的方式讲述着优美的高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