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春,博士、博士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
美不美,家乡水
亲不亲,故乡人
1977年出生的孟祥春,在外学习奋斗多年。岁月更迭,青山不改,他对故乡的眷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
“我的老家在日照市三庄镇贺家庄村,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回家不便,但每一次回来,都是一次灵魂涤荡,都有新的惊喜。家乡的变化让我惊喜,纵向一览,很是感慨。回家,是最短的路,是最长的见证。”孟祥春告诉记者。
1月16日,孟祥春从江南苏州一路驱车回到日照。他说,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高楼拔地而起,交通设施齐全,社会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在他的老家贺庄村,道路宽敞了,夜晚明亮了,出行更方便了,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有了污水系统,村里还给老年人配上了休闲健身场所,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来自基层党组织与村组织的人文关怀,让孟祥春不禁感叹:农村环境,却有着城市的便利,可以说是农村的“在地城市化”。
孟祥春另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见证了生态的持续改善。
“印象里,家乡十几年前的山可以说是童山濯濯,这几年回来,山清水秀,处处是自然生机。青山可望,未来可期。”孟祥春自豪地说,荒山变绿,鸟兽重来,这是家乡的生态蝶变和永续希望。
当然,家乡的变化远不止这些“硬件”。孟祥春告诉记者,这些年家乡的文化“软实力”也有了很大提升,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回到村里,和旧时朋友、邻居聊聊天,串串门,感觉大家的观念,视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根在家乡,心有国家,眼有世界。”孟祥春说,很多旧的思想被摒弃,移风易俗成了一种新风尚。他还与年轻朋友共勉:“日照,日出先照,还要追日先行。”
“在外的日子,只要有机会,我总会邀请同事好友来到家乡日照,感受优美宜居的环境、清新自然的空气以及种种美好。”孟祥春笑着说,自己会经常通过网络关注着日照,看到家乡一天一小变,一月一大变,一年一突变,由衷地感到骄傲。
(全媒体记者 王郡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