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连队职工来说,春播既播种着职工的希望,播种着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播种着职工的幸福指数。
1986年,我在农七师(现七师)一二六团九连参加了工作,承包了几十亩地。那时候,我对春播生产之前的准备工作知之甚少。询问身边的老职工以后,从3月中旬起,我就着手开展领取棉种、地膜和农药;使用农药拌棉种、晾晒棉种、捡拾地里的棉花残杆、检查监督播前机车作业质量等春播之前的准备工作。
做完播前准备工作以后,我就开始焦急等待连队下达播种时间的通知,并密切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那时候,播种机车很少,每个连队播种时间长达20天。另外,春季大风天气较多,一旦刮大风,就无法播种。如果播种期间遇到大风天气,铺在田间的地膜就会被大风刮得横七竖八,满地狼藉。一旦已播农田遭受大风灾害,受灾职工就要迅速抗灾自救,立即重新播种或者人工补种。
机车在地里耙地和整地结束后,必须立即播种,否则,地里跑墒了,就无法保证一播全苗。一旦一播全苗的希望落空,就要快速在地里进行又苦又累的人工补种,增加春播农用物资成本。
连队职工们深知:一旦地里没有全苗,当年种地的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在连队下达播种通知以后,我和父母早晨6时起床,顾不上吃早饭,带上馒头和开水,便使用架子车把储备的春播农用物资从家里拉运到地头。播种机车一到,我和父母便快速将棉种倒入播种机的机箱里面,并把地膜卷安放到播种机上。机车一启动,我便站在播种机上面仔细观察机箱里棉种下种的情况是否正常,并及时续接播种机上用完的地膜卷。在播种机后面,父母使用铁锹将已铺地膜的膜边用碎土压严实,防止大风把地膜刮起来,造成膜下的土壤跑墒。
中午时分,我和父母在地里匆匆地吃了些馒头以后,便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春播生产中。到了下午,地里的播种工作终于结束了,我和父母扛着铁锹,疲惫不堪地往家走。到了家里,赶快换洗沾满灰尘的衣服。
播种结束不久,连队职工就要对地膜棉进行人工解放棉苗和人工定苗,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先后在连队、团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经常参加团里组织的“支援连队春播生产”义务劳动,而且经常采访春播生产中的连队职工,所以,我对春播工作依然了如指掌。
那时,连队的播种机车有所增加,但春播生产仍然要依靠抢墒播种的方法,才能实现一播全苗。播种以后,遇到地墒不足的情况,就要及时进行人工补种补水。所以,在播种的时候,连队职工抢时间,争速度,抓墒情,快播种,依然十分辛苦。
从2007年开始,我所在的一二六团全面推广应用了节水滴灌技术。从这一年开始,全团各连队推广应用了播后滴水出苗技术,连队职工彻底告别了“起早贪黑,争分夺秒,抢墒播种”的历史。特别是2012年以后,各连队推广应用了超宽膜膜上一穴一粒精量播种技术,连队职工再也不用人工解放棉苗和人工定苗了。
2018年,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实行以后,连队的播种机车大幅度增加,更新换代后的播种机播种质量越来越好。连队职工完全自主选购春播农用物资、播种机车,决定播种时间、选择播种技术,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自此,在春播生产期间,连队职工从容地下地播种,几乎不需要人工地膜膜边覆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自如。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回眸几十年的春播生产,连队职工从过去的紧张、繁忙变为现在的轻松、自如——这令人惊叹的沧桑巨变,来自党的惠农政策,来自兵团的深化改革,来自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