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天如降火,刘生先还是执意出门,去快递驿站拿刚到的快递。
“干红都是软木塞子,不好开,我就从网上买了这个电动启瓶器。”家住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后甘棠村的刘生先今年82岁,已经有5年多的网购经历了。
网购是他跟孩子们学的,儿子、孙子、孙女都是他的老师。一开始还有些笨手笨脚,现在老人网上购物比年轻人都溜。他在手机上下载了多个购物App,有空就上网逛逛。“这比进城上店方便多了,要什么有什么,人家还送货上门。”
拿到快递后,刘生先第一时间开箱验货。
为方便上网,老人家的客厅里装了两个路由器。“卧室里信号不好,可买了一个还是不行,就又从网上买了个‘穿墙王’。”老人说,现在不论在家的哪个位置都能连上网。
今年是刘生先和老伴王术香结婚60年,前些日子,他从网上给老伴买了镯子和耳环。“就她戴的那个。”刘生先指了指老伴说,“又不值钱,就是戴着玩的。”78岁的王术香脸上洋溢着幸福。
“不止这个。俺俩经常出去散步,我就买了情侣运动装,一人一身。”说罢,老人站起来,从衣帽钩上取下一件短袖穿上身。“这是我买的唐装,好看不?老婆子不喜欢,就光给我自己买了一件。”
刘生先非常注意生活情调。今年春天,他从网上买了一箱香薰,“一个屋放一个,奇香。”他还花1488元,买了个全自动麻将机。
“这是烟灰缸,这儿能放水杯。”刘生先端走桌上的饭菜,揭开装饰布,原来的饭桌立刻变身麻将机,“过年过节孩子们来玩玩,平时我和街坊四邻玩。”
“前两天我数了一下,这几年从网上买了120样东西,只多不少。”说起自己的网购经历,刘生先很是自豪。他说,家里的钟表、空调、冰箱等都是从网上买的。一到过年过节,晚辈们送的东西吃不了,他就又网购了一个冰柜。
赶集时,刘生先也用手机付款。“卖东西的还说我,你80多岁了还用手机付钱?不可思议。我说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绑上个银行卡不就行了。”刘生先哈哈大笑。
和老人相比,他的三儿子刘居和的网购没有老爷子那么频繁,但消费数额却不小。52岁的他去年刚添了一个孙女,他的主要消费便围绕孙女展开。记者看到,他每月的微信账单少则2000多元,多则六七千元,今年2月份最多,达到1万多元。“我给小孙女买的车子就有10多辆。”刘居和说。
刘生先取件的快递站离他家500多米,这是一家菜鸟驿站。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待取的快递,记者凑上前,细看刚到快递的发货单,上海的耳机、深圳的浴霸、杭州的衣服……大大小小的盒子来自天南地北。
“驿站平均每天的快递量大约有2500件。”27岁的杨宁是这家驿站的站长,负责周边7个村的快递收发。
杨宁说,如刘生先一样的网购“达人”在村里并不少见。相比往外寄的快递,村民收到的快递更多,两者比例大约是4:1。
“现在我们‘买全国’,将来我们还要‘卖全国’。”后甘棠村党总支书记王凯长说,今年,村子里建起了200亩的有机韭菜种植基地,将来还将根据收成、市场等情况对基地进行扩建,那时候他们的韭菜也可以在网上销售。
来来往往的一件件快递,将后甘棠村与城市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也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王凯长介绍,后甘棠村的富硒小麦已经丰收,富硒玉米现在长势很好,葡萄大棚正在建设中,将来不论是果蔬,还是富硒玉米、富硒小麦的销售,都离不了网络,村里也要学着搞直播带货,带着乡亲“坐在家里做买卖”。
农村大众报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刘涛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