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杨冕 数字时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艺术栗子

日期: 来源:艺术栗子收集编辑:艺术栗子

人物

正如罗斯科晚年在休斯敦建造的礼拜堂那样,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完美契合令现场观众大为动容。这是自塞尚以来理性的、还原主义传统的一种延续和拓展,让我们不禁陷入沉思,杨冕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唤醒人们发现绘画的本质和意义?

偶然发现图像的“秘密”

走进頌艺术中心的展厅,犹如进入莫高窟神殿一般,18米长的《CMYK-宋 陈容〈九龙图〉》、巨大的顶天而立的《CMYK-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光辉,将观者笼罩在奇妙的视域中。当观者疑惑于这些彩色的图像如同壁画,却因远近而变化莫测时,只有走近用微观视角,才能分辨出杨冕独创的印刷四原色CMYK原点绘画法所营造的视觉幻境。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CMYK-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

布面丙烯 440×685cm 2022

杨冕《CMYK-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局部细节

盛唐 莫高窟第172窟 观无量寿经变

这便是在頌艺术中心举办的杨冕个展“唤醒”。这是艺术家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展出新近的“CMYK”“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两个系列,在移步换景的空间里烘托出神圣与崇高的氛围,仿佛行走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唤醒人们对图像生产机制的深刻思考。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 >> 左右滑动观看 ↓ 图 << <<

杨冕《CMYK-宋 陈容〈九龙图〉》

布面丙烯 90×1840cm 2019

宋 陈容《九龙图》

杨冕常说自己是幸运的,2000年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之一,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后,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代。

1970年生于成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20岁的青年独自到深圳,亲历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带来的思想冲击,而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系统学习油画。杨冕这与众不同的反向路径,潜移默化奠定了他对于流行文化的敏感,以及对于图像的极大兴趣。

早年创作的《美丽“标准”》系列,杨冕对“美”的媒体化运作和表达提出了质疑,这已经将他与波普艺术不加批判的挪用拉开了距离。而在构思创作“CMYK”系列的时候,他的视角从图像批判转向了媒介批判。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CMYK是印刷时采用的套色模式,C是青色(Cyan)M是品红色(Magenta),Y是黄色(Yellow)K是黑色(blacK)。这些颜色以网点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图像,而印刷后的网点已经肉眼不可见。

1998年,杨冕在为学生准备课间幻灯片的时候,被那些放大数倍的网点惊到了,原本那些习以为常的美术史形象被消解:构成图像的其实并不是油画笔触,而是印刷网点。由此推之,大众刊物、图书、明信片上看到的图像,不都是由这种整齐划一的网点所构成的吗?这一“发现”,持续萦绕在他的头脑之中,终于在2009年,成为新创作的起点。

杨冕《CMYK-吐蕃时代<二观世音菩萨像>》

布面丙烯 190×136cm 2024

杨冕《CMYK-吐蕃时代<二观世音菩萨像>》局部细节

从1998年发现网点,到2009年开始创作“CMYK”系列,十年的时间,杨冕在做什么?那是艺术最火热的阶段,他忙着创作、教学,同时还有接踵而至的朋友。现在回想,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反而为杨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种独特的时代机遇,某种程度上就是他常说的幸运。

杨冕《CMYK-明 戴进〈临溪高士图〉》

布面丙烯 190×120cm 2020

杨冕《CMYK-明 戴进〈临溪高士图〉》局部细节

现在,杨冕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实现草图——双重绘画的电脑部分的绘制,数以万计的点,以及互相不碰触的四种颜色,都是他一个点、一个点地描出来的。将图像分层制成色版,再一个版一个版地刷在画布上。这一过程,既需要艺术家有调动画面的能力,也需要极大的耐性。尤其面对尺幅巨大的作品时,在重复与琐碎的工作中,对创作的热情成为最大的支撑。

杨冕在敦煌采风

1991年,孤身一人的杨冕怀揣200多块钱,在阿坝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旅程,此行目的是考察佛教壁画和雪域风情。在若尔盖达扎寺,他停留了一周,与僧人们一起绘制壁画。为线稿填色的过程令他印象深刻:填色时,你甚至会忘记正在画的内容。那些令人惊叹的精美壁画,其实就是由这些“抽象”的色块构成的。18年后,当他坐在电脑前用鼠标画下每一个点的时候,仿佛回到了那个时候,繁琐,但是宁静。

回到“熟悉的陌生感”

同样是受到印刷术的影响,杨冕和修拉的点彩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修拉是通过复杂的计算,分析出每一个色块中不同色点的数量;杨冕则是在电脑前的海量工作中,用手动的方式来还原。也就是说,他是用肉身和感觉,让一个一个原色的点,“还原”出了整体的印象。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CMYK-五代 董源<江堤晚景图轴>》局部细节

这正是自塞尚以来理性的、还原主义传统的一种延续和拓展。早期的“CMYK”系列,因为软件和图片格式问题,作品的尺幅还相对较小。近些年,“矢量”格式在软件中的应用,才帮助他突破了画幅的限制。

更大的画幅才能真正体现出他工作的意义:传统西方绘画的观看礼仪,在空间上体现为“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性到细节的刻画,都体现出艺术家对对象的认识。然而,在杨冕的作品中,这一原则不再适用了。当观众靠近画面,并不是看到更多的细节,反而是形象就此消失。这是对既定观看模式的挑战:在二维的绘画空间中,他创造出新的尺度,就像当代科学中“观察者位置”的谜题一样。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CMYK-宋 陈容〈龙〉》

布面丙烯 220×155cm 2017

宋 陈容《龙》

如果说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幻觉发生在光学和透视层面;在印刷时代,幻觉发生在视网膜和视觉脑的色彩混合方面。在杨冕的作品中,每一个点都是独立且必不可少的。由CMYK在视网膜混合成图像的过程,杨冕也强调观众间存在的差异:每个人“混合”的结果各不相同。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正是现代社会共识的基础。

这种对差异性的尊重,来源于他自己的深刻体验。杨冕先后三次前往敦煌莫高窟考察,因为条件不同,每次的观感都大为不同。2022年,在吉本冈艺术中心的个展“照见”,“CMYK”系列的佛教壁画题材作品是在一个清代的坛城建筑中展示的。

正如罗斯科晚年在休斯敦建造的礼拜堂那样,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完美契合令现场观众大为动容。由此,关于空间与展示、文化的地域性与融合、能量的交换等议题,再一次出现在杨冕的艺术视野中。

杨冕《CMYK-盛唐 莫高窟45窟<观音经变画 观音像>》

布面丙烯 190×140cm 2024

杨冕《CMYK-盛唐 莫高窟45窟<观音经变画 观音像>》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时候,也将造像一并传来。在罗马帝国影响下,印度产生了犍陀罗风格,传入本土后,慢慢形成了“凹凸花”的壁画风格。文化融合的“全球化”的进程,即使在一千多年前,也在缓慢、艰难中悄然进行着。杨冕钟情于佛教壁画,正是希望借助这一题材,揭示出“重复与差异”在文化融合史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还原”过往图像的动作,用杨冕自己的话来说,是让“文物再次转变为文化”的过程。通过对佛教壁画的持续考察,他认识到四川对于明代佛教壁画所具有的意义——明代最重要的佛教壁画都集中在四川地区。他用“点”的方式,记录了四川辖内所有已知的佛教壁画。对他而言,要还原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印象,更重要的是对价值的还原。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CMYK-明 四川觉苑寺〈竹园精舍〉》

布面丙烯 150×150cm 2024

杨冕《CMYK-明 四川觉苑寺〈竹园精舍〉》局部细节

“CMYK”系列通过对经典图像的重复和挪用,制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产生了强烈的“离间”效果:不是对古代视觉文化中某一个要素的提炼和放大,而是图像时代差异性的对比,来表征时代、技术、结构上的断裂,并以此提示出当下性的在场。

借助数字技术,这让杨冕画中的点与美术史中无数的“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时代意义。他的工作是将对色彩、视觉和造型的感性,注入之后理性的工作过程中,这一切皆源于工具的迭代,也是时代送给艺术家的“礼物”。

用图像启蒙下一代人

2020年成都A4美术馆个展“二百六十万个点和西方艺术史”,可以视为 杨冕“CMYK”系列的一次重要小结。在这一基础上,从“CMYK”到“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颇有水到渠成的意味。从印刷到电子屏幕,2016年后人们的生活开始被方寸之间的屏幕“支配”,2021年杨冕推出了“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作品。

迪奥邀请杨冕创作 LADY DIOR 手袋

从“CMYK”到“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持续打开杨冕创作的维度,以及作品拓展的广度。后一系列推出的第一年,杨冕便收到了国际一线品牌的邀请。

2021年,杨冕参加了“迪奥与艺术我之所见”展览,他为展览创作了《RGB-视觉暂留那一刻光盒》。为了在立体层面实现这个作品,他采用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将铣床切割的亚克力一条条固定在底座上。这件作品的原作此次也出现在頌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 >> 左右滑动观看 ↓ 图 << <<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那一刻、那一刻......No.1》

布面丙烯 190×110cm×11 2022

不同于前者,“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不仅是色彩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图像的转变。色彩以像素矩阵的方式排列、变换,形成了屏幕上流光溢彩的影像。这一系列甚至没有任何具象可辨识的形象,而是采取了最为技术化的图像形式:屏幕检测条纹。

这种彩虹般的纹理,只要观察其纹理是否均匀,就可以直观地检测出屏幕是否存在坏点。为了了解屏幕背后的工作原理,杨冕每周会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屏幕的成像原理和机制。相较于“CMYK”系列对传统图像的挪用,后一系列显得更加纯粹,却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幻觉效果。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作品 No.24》

布面丙烯 160×190cm×2 2023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多为两联画,左联是一个标准的技术检测图像,右联是该图像在视网膜上留下的视觉残像。右联显示出一些不完美的特征,本来平行的纹理,出现了相互间的干扰——摩尔纹,有一些部分则衰退、消失了。画面中一些金色的,更为自由的线条,是艺术家反复开关灯光时在视网膜上留下的残像。

“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是杨冕在反复经历视网膜刺激后创作的,他努力将视网膜上残存的光斑,以美学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果说,印象派要处理的是某个对象在视网膜上反射的光线,杨冕则在捕捉更加不稳定的事物。这种高强度的,带有一点折磨式的肉身感知方式,几乎令人联想到早期的科学实验。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作品 光盒》

布面丙烯 50×50cm×2 2022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作品 光盒》作品细节

左右两联绘画的对照,分别对应着由技术制造的“完美”图像,以及肉体本身所产生的有缺陷的图像。信息“转存”于肉身媒介上的时候,产生出了噪音和熵增。它同时也暗示出差异和偶然:每一次视觉暂留所形成的残像,皆因时、因人而异。

在创作难度上,“RGB-视觉暂留那一刻”系列的难度增加了。这些细细的线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失败。每到这种时候,他会把画作毁掉,而不是用颜料覆盖失败的部分,因为这会破坏视觉的流畅性。为了捕捉这短暂的、瞬间的美,艺术家展开了漫长的工作,这正是绘画的劳作与艺术的“虚薄”之间的张力所在。

“杨冕个展:唤醒”展览现场

2024.5.23-6.30 頌艺术中心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 月》

布面丙烯 50×50cm×2 2022

杨冕《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作品 No.8》

布面丙烯 160×110cm×2 2023

面对日益技术化的世界,杨冕认为,只有在误差、错误、差异中,人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延续。同时,它们也是美学产生的条件。面对时代,面对技术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的路径,不用图像趣味去迎合讨巧,而是专注于绘画以及元图像本身。

对于绘画的创造性来说,新的形式和语言固然重要,“批判性”在这个时代中显得更为稀缺。图像作为绘画的素材和灵感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都陷入各自的“信息茧房”,无法理性看待发生的现象本身,课堂对他而言成为用图像启蒙的阵地。解构图像,不能只停留在“能指-所指”的语义学框架下,而是要把图像置于语用学的放大镜下、解剖台上,找到构成图像的“原子”,才能解码它、消解它。

杨冕在展览现场

这条孤独的“唤醒”之路,是每一个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的人,都应该主动去选择的。因为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需要批判性地来接受自己身处的时代。换句话说,接受的前提是:活在真相当中,而非被假象和幻觉所蒙蔽。这种实践对于杨冕来说,也是一个不断被启蒙的过程。

文字|枫子鸣

图片|頌艺术中心、杨冕


相关阅读

  • 给眼睛装上太阳能!复旦团队让盲人重见光明

  • “我看到了!”一名年逾六旬的患者复诊时高兴跳了起来由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他的视野此前日益萎缩直到完全失明为帮助失明者重见光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研究员联合
  • 同一天2篇Nature!清华两团队最新科研突破!

  • 北京时间5月30日清华大学2项最新科研成果同时发表于《自然》(Nature)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
  • 世界首款!我国科学家研制

  •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图为“天眸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供图)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团队近日研制出了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
  • 世界首款!祝贺我国科学家

  • 图为“天眸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供图)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团队近日研制出了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相关成果5月30日作为封面文
  • 世界首款!清华芯片突破再登《自然》封面

  • 近日,清华大学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研制出世界
  • 世界首个电力联邦学习国际标准获批立项

  • 浙江之声记者马欣宇 通讯员徐梓沐、王嘉琦、毛冬5月16日,从国网浙江电力获悉,由该公司牵头研发的国际标准《基于联邦学习的电力视觉检测系统要求和框架》(Requirements and fr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杨冕 数字时代绘画的本质和意义|艺术栗子

  • 人物正如罗斯科晚年在休斯敦建造的礼拜堂那样,作品与建筑空间的完美契合令现场观众大为动容。这是自塞尚以来理性的、还原主义传统的一种延续和拓展,让我们不禁陷入沉思,杨冕如
  • 中山区法院走进高校护航毕业季

  • 正值毕业季,为护航大学生群体走稳、走好求职路,帮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法治观,了解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劳动法律知识,近日,中山区法院行政庭全体员额法官及
  • 南山区分层分类全覆盖培训社会组织党委党员

  • 日前,南山区社会组织党委2024年度党员教育培训班结束。培训班以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支委委员和党员为培训对象,分3期进行,共300人参训,实现了分层分类和全覆盖。此次培训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