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王羲之《兰亭序》创作浅论

日期: 来源:江南时报收集编辑:江南时报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王羲之《兰亭序》创作浅论

胡正良

东晋以降,历朝历代提起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话题总会聚焦于他的神品《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早已耸入云端,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雄踞在中国书法史的最高峰峦上。其实,这一书法高峰的缔造,离不开永和九年(353年)的那场醉。品茗这场酣畅淋漓的醉,它至少唤醒了三个视域维度的历史话题:醉前(《兰亭序》思想文化接续的美学基础)、醉中(《兰亭序》及书法本体的美学意蕴)、醉后(兰亭文化演绎的美学意象)。因此,我想沿着这一醉意,探究一下千年不朽的书法经典《兰亭序》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本体之美,探微这次千古一醉所承载的人文之美、中和之美。

醉前:《兰亭序》思想文化接续的美学基础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极度动荡而个体思想却极端活跃的年代。由此形成的“魏晋风流”、由此生发的《世说新语》、由此引燃的文艺火炬,作为那个时代的晴雨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剖开这个奇迹的内核,赫然闪亮的是三个层面的思想文化美学轨迹。

一、古典美学的辐射

自中华文明肇始,到魏晋之前的两汉,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古典美学如同一本装帧粗放的教科书,崇天敬地的蒙昧情怀、道法自然的生存法则、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仁义礼智的伦理秩序、社会生活的浪漫悲怆,都在增添着它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翻开它,不难发现,这本教科书所承载的美学萌芽史十分久远、所生发的美学辐射功能十分强大:在审美的朴素认识上,经过夏、商、周时期的尊天命、尊神谕、尊礼制启蒙后,我们的第一代美学先师,把读美、释美、论美的基点,放到了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理性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和谐统一里。在鉴美的评判标准上,经过先秦理性思想的哺育,第一代美学大师孔子、孟子、老子等,把美在人伦、美在自然的命题确立起来,孔子、孟子以“仁”学为原点,形成了儒家美学,努力寻求美与善、审美与艺术、情感意志与道德修养的内在统一;老子、庄子以“道”统为核心,形成了道家美学,执着探求大象无形、大美无言与自然本体论的逻辑统一。在求美的文体表达上,第一代文学大师屈原等,启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浪漫主义旅程,奋力开拓中国诗歌由《诗经》的大合唱走向个人全景独唱的新舞台,他创作的《离骚》《九歌》等《楚辞》经典作品,以“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着力凸显情感的热烈表现与想象的自由抒发、文质一体与精彩绝艳的辩证统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唱,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在崇美的意境选择上,第一代新儒学代表董仲舒等,以经学美学为坐标,全方位阐释美学的经世功能,他所尊崇的以“仁”为美与天人感应的美学本性论,以及他之后的道家巨擘扬雄,所推崇的言为心声与书为心画的审美目的论,完成了情感与境界的天人合一。

基于此,遥望两汉以前这些古典美学气息的高频次辐射,王羲之站在魏晋的时空里,他在家族文化气息的熏陶下,深度解读和临摹书法鼻祖李斯《泰山刻石》等篆隶绝品的丰韵骨气和方圆绝妙。这时的王羲之一定感受到,这本教科书的意犹未尽之处是:这个世界的很多美好在于用另一种艺术方式去寻找注解,这段历史的很多空白在于用另一种审美情操去完善填充。正是这一素朴的原始醇香,为王羲之的美学思想孕育和《兰亭序》文本美学理念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可以随时落笔的翰墨投影。

二、魏晋美学的浸染

自东汉亡始,到魏晋消散,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划时代时期。这段不算太长的历史时光,如同一部卷幅浩瀚的连环画,虽然画面上战云密布、画页里刀光剑影,然而让后人和思考者倍感欣慰的是,伴着战火和硝烟、捧着离愁和别绪,凝结着“人物的品藻、玄学的探讨和文艺理论批评建立”三大思想内涵的魏晋美学款款而来。

站在这幅连环画前,最直观的感受是,随着汉末儒学影响和重善轻美传统逐步退出东汉的历史时空,美学视野开始切换到重美轻善和研究美与艺术自身的特征上,尤其是曹丕(187年—226年)把美学问题的独立探讨放在了第一位的实践经度后,嵇康(224年—263年)以理论思辨的方式提出客观美学和形式美学后,魏晋美学迎来了它最卓越的贡献和表达。走近这幅连环画的中心画面,最真切的感悟是,随着晋代门阀世族的大力兴起,人物品藻的标尺也开始向人物的个性气质和风度才华上位移,这种品评尺度由于深深打上了审美的烙印,直接影响了各种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是王弼(226年—249年)的“正始玄风”扬起后,魏晋玄学迎来了它的辉煌一幕,他们依托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开始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开始从“言”与“象”是否“尽意”的连绵争论中去凝结美学领域的艺术精神,催生了多部具有浓厚理论思辨色彩的专门性美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所推崇的“文以气为主”,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论证的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陆机(261年—303年)《文赋》所流淌的“情因物感,文以情生”等等,都是这幅连环画里最迷人的文艺美学风景。

基于此,王羲之沐浴在魏晋下半叶的阳光里,在业师卫夫人的言传身教下,一边探究着这些文艺理论的实践意义,一边解析着钟繇笔法笔势的精髓,卫夫人书法“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陈思语)之美,成为王羲之一生追求的书法精神。这时的王羲之,一边享受着夕阳的浸染,欣赏着这幅连环画,一边捧着巨笔走进画中,并最终成为这幅画里关于书法的最亮一页。此时的他应该想到,敞开思绪的历史画卷、敞开心扉的艺术空间,一定会为他用书法去为生命找到纯美的瞬间。正是这一纯粹的现实香味,为王羲之美学思想的蓄积和《兰亭序》美学思想的凝聚,积累了可以随时喷薄的美学能量。

三、魏晋风度的熏陶

魏晋风度是一个文化群体风流倜傥的缩影,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富个性特质的浪漫主义时期。这段在风雨飘摇中流过的动荡光阴,如同一张充满玄妙的写意山水画,它的笔墨饱蘸着文人士大夫的浪漫情怀,它的气韵贯通着各种文艺形式的内在审美向往,它的精神张扬着名士们崇尚自然、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

凝望着这幅承载着魏晋风度的写意山水画,剖开其画面语言所折射的生活倒影,为其提供思想引导的是哲学家、思想家王弼等。这位只活了二十三年的理论天才,当他把思考的触角深入到调和儒道共存、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时,他的贵无论思想、本体论玄学观、得意忘象思考法,就为魏晋风度所涉及的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设计了审美轮廓。为其增添笔墨华采的是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等,这位英年早逝的艺术大家,连同他身后的阮籍、向秀等七贤,把文学艺术带进了空灵飘逸的竹林时代。在这片林子里,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默然从道”而“怀忠抱义”,一曲用生命演奏的慷慨激昂的《广陵散》,不仅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千古绝唱,更是立起了魏晋文人对自由和尊严无限向往的精神标杆;阮籍(210年—263年)寄情老庄之学,游走于寂寞和繁华之间,或闭门读书、或跋山涉水、或酣醉不醒,以“魂气随风飘”的五言《咏怀诗》和充满奇丽幻想的《清思赋》释放着哀婉凄楚的名士诗心、“清虚寥廓”的超越精神;山涛(205年—283年)“如璞玉浑金”,遨游宦海三十多年,仍不失生活简约、为官清廉的风神气度;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或在调和儒道的思想园林里驰骋、追寻一种洒脱流畅的高士文风,或以醉求醉、释放一种超脱凡尘的高洁心性,或简约简脱、放飞一种倾心隐逸的热切期望,或宏阔豪放、妙造一种空谷幽兰的琵琶音律。

基于此,王羲之一边捕捉着魏晋风度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高士情怀、家国理想,一边拿起毛笔蘸着春光、揽着情义、甩落繁星,他要用即将到来的那场醉,等待着中国历史上最潇洒笔尖溢出的魏晋风流。正是这一浓烈的荒漠甘泉,为王羲之美学思想的迸发和《兰亭序》美学思想的定格,留下了可以垂青史河的神来之笔。

醉中:《兰亭序》及书法本体的美学意蕴

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那一天,春光明媚,惠风和畅,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召集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綽、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位高士名流,在浙江绍兴会稽山荫的兰亭举行风雅集会,祓祭之余,流觞曲水、赋诗饮酒。这次雅集成诗三十七首,众人一致推举王羲之为汇编的诗集写一序文留记。王羲之乘着醉意,在众目睽睽之下,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序》。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章光辉帖学从此诞生。走近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绝妙神品,它给后世留下了三个象限的美学意蕴。

一、纯粹的文学之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这篇序体散文,是东晋政治风雨、社会风云、人文风采的生动写实,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跌宕的情感故事,使读者在清丽的境界中总体感悟了人世之乐、人间之痛、人生之悲。文章第一段记述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盛况、天气、感慨等,描写自然风物之美、集会过程之娱、游目骋怀之畅,着重突出修禊的快乐;第二段刻画了“静”“躁”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处事哲学和生命际遇,阐发生与灭、乐与悲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强调生命的宝贵;第三段及以后批评了名士们的虚无思想、逸世观念、无为心态,并对结集的目的进行说明,唤醒名士们不能在难得糊涂中让生命浑浑噩噩地逝去,着重凸显“死生亦大矣”的从容豁达的儒道共存世界观。

具体而言:《兰亭序》是文学样式的一次革命,它的作用如同李斯统一了小篆,王羲之的探索性尝试在于,让序这一文学体裁鲜活而生动地走进散文的行列,为后世立起了一座如何写序、如何让序的形式更加丰盈、如何让序的内涵具有书卷气、人情味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文学丰碑;《兰亭序》是魏晋文学的经典篇章,它的影响如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羲之的示范性效应在于,把古人的思想从道法自然和魏晋玄学的无为境界中接入地气、落向凡尘,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是帝王将相和凡夫俗子共同关注的民生话题;《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诗意喷薄,它的功能如同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纪实性意义在于,让历史的风云际会、人世的悲欢离合、命运的起伏跌宕、情感的交融碰撞、艺术的互补互鉴,都借助史家的严谨和细腻,借助诗人的浪漫和激情,把海一样的胸怀、海一样的气度、海一样的深邃,自然而澎湃地释放出来,从而把一个时代的生活故事完整地留给天空,把一段时空的审美寄托形象地留给大地,把一批文人雅士的虚无思想鲜活地留给未来。

二、崇高的形体之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行书的立宗宣言,他的创造性贡献在于,把中国的古典书写模式从秦篆汉隶的官方庙堂中解放出来、把汉魏质朴苍茫的书风转变为含蓄自然的流畅书体、把汉字的实用性功能改造为注重技法和情趣的试验平台,在开一代先河之时,把行书的形式美、表现美,潇洒而高调地撒向社会、留在民间。

具体而言:一方面,从形式美学的视野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汉字几何关系最完美的排列组合。这种组合“是由形式的变化和数量的多少等因素相互制约产生的”(荷迦兹语),是“由线条和色彩所构成的秩序和多样性融为一体后,使人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愉快”(弗莱语)。这一愉快可以把欣赏者从现实语境带向神秘世界,从而进入审美感情的陶醉状态。在《兰亭序》里,秦篆和汉隶所遵循的字体大小几乎相等的比例关系远去了、所师法的字与字之间距离几乎相同的比率关联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字与字之间不受字体大小限制的诗意挥洒和不受间距疏密关系影响的自然表达,这就使三百二十四个汉字通过情感和气韵的引领,以黄金分割法的最佳态势完成了几何学意义上的一次完美超越,“第二自然”(康德语,意指天才艺术家通过想象产生的意向)由此形成。

另一方面,从表现美学的视点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汉字舞蹈最浪漫的“多声部交响”。这种交响是揭示“事物表象而凸显的内在本质”,是“描摹客体行为而楔入的内在灵魂”,是“突破暂时现象而展示的永恒品质”。这种品质可以把欣赏者从主观情感带向意象幻想,从而进入审美愉悦的痴恋状态。在《兰亭序》里,汉字的舞蹈以“之”字为主旋律,二十一种飘逸的舞台、隽秀的舞步、潇洒的舞姿,舞出了游云之状、蛟龙之势、流水之幽,书法的内在本质由此彰显;以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意象勾连为动态音符,三百二十四个起承转合的弧线、断连相继的弧度、笔断意连的弧光,奏出了晋人风韵、高士风骨、大师风采,书体的内在灵魂由此生发;以不拘小节和自然率真的补写、涂抹与改写为接续音节,八处情感的补白、情结的补给、情操的补妆,补出了“维纳斯”的断臂之美、“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迷、“思想者”的沉思之忧,书韵的永恒品质由此凝固。从此,“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鲁迅语),完整而连绵地响彻于《兰亭序》的字里行间里。

三、依存的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古典艺术所推崇的中和之美的光辉典范,他的原创性意义在于,把秦篆阳刚之美、沧桑之美所遵循的“骨、力、势”和汉隶阴柔之美所沿袭的“味、韵、趣”进行化学反应,通过意境催化剂和意蕴依存这一介质,把书法的平和自然思想、含蓄委婉理念、刚柔并济法则运用到书法本体的创作主旨之中,从而把行书的神韵、神采、神气引入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道家美学思想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提供了多姿神韵。道家美学倡导善美、生美、真美、道美,强调通过人性美与心灵美的集合、生命美与和谐美的集聚、本性美与自然美的集成、朦胧美与神秘美的集萃,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的修炼过程,达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语)的与天至合的崇高境界。在《兰亭序》里,道家的气场俯拾皆是。王羲之以快乐为原点,用故事讲述善美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和人生启迪;以情感为坐标,用墨色渲染生美给人提供的生命尊崇和生命法则;以忧思为横轴,用线条贯通真美给人给予的人格理想和道德指引;以启示为纵轴,用气韵串联道美给人唤醒的人生境界和大道无形。可以说,王羲之把善美、生美、真美、道美弥散于咫尺之间,书法的平和自然思想有了涵养神韵的广阔道场。

儒家美学思想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平添了多元神采。儒家美学尊崇中庸尺度、崇高之美、天人感应、美善统一,强调通过尽善尽美与道德精神的传承、文质观与性恶论的传导、感应论与交感论的传递、天与人和美与真的传播,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语)的人性修养,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想境界。在《兰亭序》里,一些评论家认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道家美学和魏晋玄学盛行、儒家美学思想处于边缘化的时期,王羲之的儒家美学思想少之又少,这其实是对王羲之和《兰亭序》儒家美学思想的严重误读。在这里,儒家的气势不胜枚举。从家学渊源的承继来看,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地,其家族精于政事又善于清淡、追求风雅清丽又执着守望仁义的优良家风,对其形成仕而不俗的精神气韵影响巨大,依托书法的尽善尽美来寻求生命之旅的中庸尺度,这是嵌在其骨髓里的天然基因。从思想的矛盾表白来看,王羲之虽然身体陷在道家的消极逸世圈子里,但他觉醒的批判意识又与如日中天的道家美学精髓相背离,依靠书法的文质观和感应论来展示人生之际的崇高之美,凭借道道感召和美真共存来凝聚人世之间的天人感应,这是钻进其血液里的原始情愫。可以说,王羲之把中庸、崇高、感应、美善流布于方寸之地,书法的含蓄委婉理念有了升腾神采的广袤空间。

酒神精神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酿造了多味神气。酒神精神在王羲之生活的时代就早已有之,而且古代的东西方关于酒神精神的内在意蕴基本一致。在中国,庄周倡导的追求绝对自由之歌、游乎四海之外之志、忘却生死利禄之向,构成了中国酒神精神的四梁八柱;魏晋时期,以刘伶为代表的“醉仙”,“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以酒至人的旷达,完成了酒神精神与文学艺术的思想统一,中国酒神精神增添了全新元素。在西方,古希腊哲人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悲剧性为先导,探寻从个体的痛苦和毁灭中获得与宇宙生命本体相融合的悲剧性陶醉,奠定了西方酒神精神的理论框架;后经哲学家叔本华、黑格尔的过度,到尼采时,酒神精神升华到“笑一切悲剧、抒发个体的内在情绪、从生命的绝对无意义性中获得悲剧性陶醉”的历史高度。在《兰亭序》里,酒神精神的韵律响彻序文全篇、充盈书写全部。王羲之以追求绝对自由的理想观,把委婉的叙事与内心的怅惘糅合起来,倾诉着“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泰戈尔语)的温情故事,唤起“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张元年语)的悲剧觉醒。王羲之以游乎四海之外的移情观,把个体的内在情绪与幕天席地的旷达性情融合起来,用线条的骨力气势和墨色的味韵趣浓,讲述着“一杯未尽诗已成,咏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语)的竹林心境,抒发“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的生命顿悟。王羲之以忘却生死利禄的超然观,把人生的意义与未来的向往耦合起来,诠释着“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尼采语)和“摧毁旧道德、创造新境界的全新价值”(尼采语),揭示“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语)的强力意志。可以说,王羲之把自由、顿悟、意志植根于毫厘之际,书法的刚柔并济法则有了流淌神气的广远光泽。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能成为神品、成为经典、成为圭臬,它是离不开三个层面的相互依存的,那就是文章里文学之美的感动人、书法上形体之美的感染人和思想间中和之美的感化人。

醉后:兰亭文化演绎的美学意象

王羲之的《兰亭序》带着醉意入世后,它的传奇故事开始一步步走向神坛、走入大众。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开创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千帆阅尽、独崇羲之的魏晋风骨。李世民在御撰《王羲之传论》时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从此,王羲之的这篇《兰亭序》以“天下第一行书”的无上荣光,风流千古,王羲之以“书圣”之尊,耸入云宵,一千六百多年来无人企及。由此为开端,兰亭文化接力演绎的美学意象,可谓是三位一体、交相辉映。

一、官方的临摹传承为兰亭文化打造了基本标尺

自唐太宗李世民始,历代封建王朝都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推崇备至,众多帝王将相争相临摹研习。在这场皇家主导的临摹传承兰亭文化的精英队伍里,李世民时代的书法三杰(虞世南、冯承素、褚遂良)的摹本最为经典和权威。虞世南作为王羲之后人、著名书法家智永的弟子,其书法渊源本身就是王羲之一脉,按理说他的临摹应该最接近王羲之的真迹,但虞世南的临摹本是取其韵致和基本笔法,并没有按照原作完全复制下来,在临摹之中加入了个人创作的成分;褚遂良是虞世南的学生,褚遂良的摹本难免要受到老师的影响,他在临摹时也加入了个人理解和发挥的元素;冯承素的临摹本是后世公认的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神本,作为一个严谨细腻的书法大家,他本着敬畏之心不仅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真迹的样子,而且绝妙地把王羲之的修改痕迹展现的一览无余,这在王羲之的真迹消失以后,冯承素临摹本为后世提供了最权威的《兰亭序》比对文本。

三杰之后,多位帝王开始演绎兰亭文化,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了。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在体验着几乎与王羲之相同命运的同时,凭借着宋徽宗赵佶的优秀书法基因,穷五十余年之功临摹《兰亭序》,他的摹本尽显魏晋神韵、笔势变化万千、线条飘逸妩媚、意境绵远奔放,达到了“天纵其能,无不造妙”(陶宗仪语)的境界,赵构因此被誉为皇帝书法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开国领袖、一代狂草大家毛泽东也用草书书写过《兰亭序》,毛泽东的草书《兰亭序》,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潇洒纯如,其革命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伟人气势和出人意表的章法之妙,是前无古人的。

二、文人雅士的多体传承为兰亭文化赋予了多维视角

兰亭文化在官方确定主旋律主基调后,历代文人雅士为其多体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王羲之是第一个临摹《兰亭序》的,他在酒醒以后反复书写了多遍,但怎么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说明一个问题,神品之所以成为神品,它是灵感、心境、环境的有机统一,离开了当时语境,灵光一现的感觉是无法留住和再现的。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是历史上较早临摹《兰亭序》的,他曾在王羲之旧居和永欣寺集三十年之功日夜研习,从他留下的《千字文》比对来看,王羲之的书法精髓尽览无余。

唐宋时期,欧阳询的定武临本《兰亭序》反响强烈,并刻碑记之,被后世奉为碑学经典之一;薛绍彭、米芾、俞和、赵孟頫等书法大家都临摹过《兰亭序》,这一时期的临摹本已于冯承素临摹本有了一定区别,《兰亭序》的古味正在变淡、原作修改的痕迹开始消失、书法家个人的风格开始注入其中,多体的兰亭文化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元明以后,董其昌、唐寅、王铎、祝允明、文徵明等大书法家所临摹的《兰亭序),突出个性感悟和自我感知,已经与冯承素临摹本相去甚远,他们所呈现的是意临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兰亭序》的多体传承提供了多个范本,兰亭文化开始走向多元视角。

清代到近现代,八大山人、郑板桥、何绍基、王国维、沙孟海等书法大家所临摹的《兰亭序》已经进入更加开放的创作时代,《兰亭序》已从象牙塔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国学大师、美学大家王国维的楷书《兰亭序》,其功力之深厚、结体之美满、造型之精妙、气韵之卓绝,让人叹为观止,文人雅士心中的兰亭文化,在晚清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民间的多元传承为兰亭文化奠定了广泛基础

兰亭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演进,得益于唐代以来众多临摹本、石刻本的面世,得益于众多大书法家的传道授业解惑,这种靠师承关系接续的兰亭文化创作创造队伍,形成了民间弘扬兰亭文化的主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版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运用,《兰亭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走进学习者的手机内存里,兰亭文化开启了全民继承和实践时代。

按理说,这么庞大的书写队伍、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么广博的参考文本,关于《兰亭序》的临摹应该精品迭出、蔚为壮观的,但纵观王国维以来关于《兰亭序》的临摹研习,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亿万级,但可以与古人相媲美的作品却几乎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奇怪而又值得深刻反思的文化现象。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我们的书写语境变化了。毛笔已从古人的必备之物、主要书写工具渐渐变得小众化,生活之中的毛笔越来越少。在离开了以毛笔为中心的长期书写体验后,书法所具有的“由线启象、由象悟意的本体结构”(王岳川语)突然少了许多赖以支撑的实现载体。美都是从灵魂深处产生的,离开了毛笔这个灵魂深处的物质依存,我们的手指还能握住多少属于艺术的纯朴之花。因为,“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泰戈尔语)。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足于支撑学习《兰亭序》的厚重底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凭借瞬间产生的一腔激情和豪气,用文字留住不曾远去的美妙时光,用墨色连接老庄的思想时空,用线条接续孔孟的伦理观念,用气韵贯通玄学的审美精髓,用意境点亮酒神的恬然华采。不沉潜到历史文化的深处,不在传统文化的参悟中下一番苦功,不真正地读懂王羲之和《兰亭序》的故事,我们是永远取不到真经、学不到精髓的。三是我们对《兰亭序》这座高峰缺乏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时刻影响一个人成长进步的过程。凡事有了敬畏就有了规矩和尺度。带着敬畏之心攀登艺术高峰,心中一定要崇敬高峰,眼里一定要时刻凝望高峰。高峰如同旅行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旅行,不会找到前行的方向,更不会达到向往的彼岸,最多落一个师法自然、一直在路上的褒义词。

当前,传承兰亭文化、弘扬兰亭精神,为实现新时代的书法艺术复兴具有战略意义。当下,在兰亭文化已呈现万千气象的大背景下,走近《兰亭序》、学习《兰亭序》是不能硬切入的,必须通过文化的积淀寻求软着陆,最好是还原王羲之带着醉意的心境去走近。那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或者准备临摹《兰亭序》时,要读懂王羲之和《兰亭序》的故事,在思想情感上对接好;在谋篇和布局时,要模拟王羲之当时的心情,在物我两忘上统筹好;在下笔或者书写过程时,要聚焦王羲之的超然,在气韵连贯上凸显好。同时,还要摆正心态、抬升视野,把握好写字匠、书法家和书法大师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一个是白描,把原作的所有笔画和棱角不加个人情感地融入其中,力求达到复印的效果;一个是写意,把名篇的结构和个体思想部分地嵌入其中,力求凸显自身特色;一个是意象,把经典的韵脚和时代的精神贯通其中,力求开辟新的境界。

王羲之经历了魏晋历史地狱般的磨砺,才练就了创造天堂、构建高峰的力量。关于他和《兰亭序》的话题将是永恒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从历史美学的演进逻辑来说,它属于一醉千古,如果从书法美学的辩证发展来看,它何尝不是千古一醉!


作者简介:胡正良,1969年12月出生,江苏徐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曾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电视文艺金凤凰奖、萌芽文学奖、星星文学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19次,现居于江苏南京。


相关阅读

  • 林国忠书法作品欣赏

  • 林国忠,男,1963年4月生于甘肃临泽,现居南京,从事书法几十年。曾受著名书法家高耀文、李卫、靳怀军的指导和教诲。他的书法创作继承传统:临王羲之《兰亭序》、习董其昌《邠风图诗
  • 五代美学研究中的疑难与问题

  •   五代十国在中国文化史和美学史上具有“承唐启宋”的历史功能。忽视五代,将使在分析唐宋美学的演进内理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参照,同样从另一个方面也似乎印证了当下中国美
  • 昌乐县妇联开展迎三八形体仪态美学培训活动

  •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推动美学教育深入开展,引导广大妇女不断提升美学修养、综合素质,培育新时代女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新风貌。2月28日下午,昌乐县妇联在县妇女儿
  • 荐见招聘 | 兔年约你一起干大事,来不来?

  • 话不多说:招人啦招人啦!荐见是由资深媒体人荐叔创办的社交电商品牌,三年前由一个美学社群,发展为一个定位于生活美学内容的社交电商机构。我们的宗旨是“让美有所值”。我们的sl
  • 叫醒自己,管住自己,成全自己

  • 作者 | 有书悦心来源 | 有书(ID:youshucc)主播 | 樊登读书 · 闻悦人生路上,风雨兼程;世间万物,皆有难处。生活,从来不会一直一帆风顺。无论你在经历哪种辛酸苦楚,唯一能拯救你的,就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王羲之《兰亭序》创作浅论

  • 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王羲之《兰亭序》创作浅论胡正良东晋以降,历朝历代提起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话题总会聚焦于他的神品《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早已
  • 传承雷锋精神 红领巾志愿者在行动

  • 2023年3月5日是全国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为学习雷锋精神,把握精神实质,并使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组织少
  • 感动!

  •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获奖对象包括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钱七虎为国铸盾60余年钱七虎,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他们!

  •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3月4日晚播出,年度人物揭晓他们是: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