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仅仅是美好,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当天,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主办的2024年首期“自然保护公益沙龙”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召开。与会代表汇聚一堂,共话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与未来,并现场调研生态修复项目。
记者 刘潇然 摄
记者 刘潇然 摄
“山水工程”重塑山水底色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八百里沂蒙,纵横连绵,处处绿水青山。
走进蒙阴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现场,目光所及,绿意葱茏,尽显生机盎然。据了解,项目实施前,该区域树种单一,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2021年,临沂依托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沂蒙山水工程),将蒙山区域作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该治理项目是沂蒙山水工程的子项目,总投资1.66亿元,修复面积6万亩。
项目启动后,当地通过间伐、修枝、补植的方式,使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健康性、多样性和平衡性增强,森林生态效能全面提升。
沂蒙山水工程给当地带来的变化远不止如此。在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当地采取生态脆弱区造林、封育治理等综合措施,种植侧柏、黄栌等当地树种20万株,有效改善了植物多样性,提升了公益林质量;在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当地采取梯田整治、沟道治理、封育治理等综合措施,解决区域生态问题,使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在临沂市罗庄区,当地通过增加蓄水量、修建生态护坡、栽种水生植物等,全面提升了区域生态功能。
沂南县孙祖镇西高庄村实施沂蒙山水工程建成的梯田。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在交流发言环节,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陈元鹏博士介绍了目前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有关情况。在项目布局上,“山水工程”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格局范围内,涉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等。“十三五”以来,52个山水工程已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森林和草原植被恢复等各类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总面积累计超过1亿亩。
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成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
共同探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综合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定义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改良生态系统的行动,以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利益”。
“现如今全球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干旱、水平面下降等一系列挑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NbS全球中心主任查尔斯·卡朗瓦说,“在日益棘手的环境问题面前,迫切需要找到合适方法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困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于应对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就此问题,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杨彪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关于NbS的理论与实践。他介绍,基金会以环保公益发展为基石,聚焦荒漠化防治、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领域,支持了超1000个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和志愿者团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基金会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气候缓解、适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并具有实现多个目标的优势。
汇聚更多的公益力量
围绕“公益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主题,多家公益组织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生态修复总监赵铭石分享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实践。协会在中国开展工作以来,实施了云南腾冲小规模景观恢复森林碳汇项目、林业碳汇项目推广及示范、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等。通过保护代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和自然群落赖以生存的陆地和水源,来实现对这些动植物和自然群落的保护。
“蚂蚁公益基金会通过‘蚂蚁森林’项目,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绿色公益平台’,让低碳减排‘看得见’。”蚂蚁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范敏介绍,目前接入“蚂蚁森林”程序,可产生“绿色能量”的低碳场景超过50种,包括绿色出行、减纸减塑、线上办事、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方面。个人低碳行为经本人授权,依据专业机构提供的“碳减排方法学”,可获得相应的“绿色能量”。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公益部总监吴耀华以“探索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可持续保护”为题分享了水资源保护实践经验。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于2018年共同发起并成立的水基金,是国内首个针对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慈善信托。水基金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项目拓展,目前正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全面的流域分析,找出该流域面临的水生态风险问题及污染成因,为该地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腾讯公益基金会生态环保项目经理邓雯洁以“科技如何给物种保护带来新的可能”为题,分享候鸟、雪豹保护项目实践。她介绍了为什么选择关注候鸟迁飞、雪豹保护存在的痛点难点等问题,以及对未来行动的展望,并希望更多生态环保议题链接到互联网场景中,通过科技与网络搭建人与动物之间的桥梁,助力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于2020年由自然资源部联合11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为非实体、非营利性的议事协调机制。近年来,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结合自然资源相关宣传日等活动,围绕“自然资源主题日公益宣传”“自然教育”“公益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等主题连续3年举办自然保护公益沙龙,汇聚各方力量,推动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修复。(刘潇然 胡韬勋 王泉)
文字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视频:崔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