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到有风的地方去 ——云南弥渡走笔

日期: 来源:北京大学收集编辑:北京大学

2023/07/18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


编者按:十年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北大的帮扶下,云南省弥渡县已摘掉了国家级的贫困县的帽子,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十年中,正是因为北大集全校之力,向弥渡源源不断地输送北大人和北大智慧,接力续力,情洒红土,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工作,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值此十年之际,本报记者前往弥渡,实地调研、采风和学习。通过一个个鲜活事例和帮扶事迹,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央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也对北大和北大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办法、模式等有了切身的体会。本文所呈现的只是北大十年来帮扶弥渡的一个生动缩影。使命在肩,责任如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北大联动弥渡将继续用不懈奋斗把一个又一个美好愿景变成现实。我们的故事会更精彩!


陈贵兵,北大赴弥渡第五任挂职副县长。

田定方,北大赴弥渡挂职干部,县政府办副主任,勤劳村第一书记,弥渡县第一完全中学校长助理。

马岳和邱璐,北大1989级考古专业学生,扎根弥渡乡村,开办免费儿童图书馆并带领村民一起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业。

龙奕昕,北大2018级法学院本科生,弥渡一中支教老师,博雅自强班高一(372)班政治老师。

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的孩子们。

……一张张鲜活的脸,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回,即使在我回到千里之外多日以后,在我落笔成文的此刻。

近四个小时的飞行,舷窗外红色的土地越来越醒目,我们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突然,飞机剧烈地颠簸起来。那是强大的气流,那是风。尚未落地,我们就切实地感受到了下关的风。也许,到了弥渡,就是到了有风的地方。

云南省弥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曾等风来,而在2013年等来了北京大学的定点帮扶。北大依托自身资源全方位帮扶弥渡,探索启动“1+8+N”帮扶工作模式,帮扶弥渡县脱贫攻坚,成效遍地开花。2020年5月16日,弥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至2023年,北大已帮扶弥渡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来自北大的干部、师生奋战在帮扶第一线,成为连接校地之间的桥梁,倾心倾力助弥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到达弥渡已是晚上9点,一道瘦削的身影带着一张黝黑的脸庞在等着我们,那就是田定方。见到我们,格外亲切,他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仿佛要把他在弥渡的工作经历、工作设想都一口气告诉我们似的。从他思路清晰的不凡谈吐中,我们感受到他稳健的行事风格,更感受到了他的抱负,他的远大理想。

大约半小时后,另一张黝黑的脸庞出现,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他是挂职副县长陈贵兵,刚从红岩镇的一处森林火灾现场赶来。陈贵兵告诉我们,最近降水少,这里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雨,多风,稍不注意便会引发森林火灾。

漾动着最美的青春,

让北大和弥渡的距离不再遥远

到达弥渡的第二天下午,田定方带领我们来到了弥渡县第一中学,一所百年老校。校园里楼群林立,绿树成荫,有着400年历史的文笔塔矗立在学校的最高处,凝望着这座永远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校园。

见到龙奕昕时,她正在给博雅自强班高一(372)班的学生上政治课:“聂树斌案件的整个情况就是这样。我们看到,在聂树斌被执行死刑近十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异地复查,将聂树斌一案交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两年的漫长审理,终于在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故意杀人案作出被告人无罪的判决,并撤销1995年对聂树斌的死刑判决。”

听到这里,班上的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案件,接着假设我们这里就是法庭,大家可以展开辩论。”

话音刚落,班级里一片沸腾。“小法官们”“小律师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非常活跃。

课后,奎伟旭同学说:“老师想方设法让政治课变得有趣,政治课不再枯燥。我们喜欢上!”同班的李思慧说:“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让我对外面很向往,有了更大的理想,想去拼一把,也想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奎伟旭和李思慧口中的政治课老师龙奕昕来自北大研究生支教团。龙奕昕是北大2018级法学院的本科生,自2022年7月底来到弥渡县一中后便承担了高二年级4个班的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短短的时间,她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政治课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热门”课程。疫情期间,有几位学生因身体不舒服需要回家休息,但他们在回家之前特意叮嘱课代表,要提醒龙奕昕开视频线上课,他们可不想错过政治课。当时,龙奕昕刚调试好线上设备,就发现有一位本已请假的学生居然背着书包在门口“打报告”,说她病基本好了,特意赶回来上政治课。“那一节课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前所未有的强烈,让我觉得之前认真备课、设计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都是值得的。最后,我带的4个班级的所有同学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会考,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来到弥渡这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不一样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一看,回来建设家乡。”此时的龙奕昕眼里闪着光。

龙奕昕是北大研支团的一份子。自2014年开始,北大每年都会分别派4位同学来弥渡县一中和弥渡县二中支教一年。北大老师带来了崭新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不仅如此,研支团的老师还带学生们去北大游学,开阔视野,拉近了弥渡孩子与北大的距离。正如弥渡县一中潘懿俊校长所说:“2013年北大帮扶弥渡即开始了帮扶弥渡县第一中学。支教一年虽然短暂,但他们前赴后继地接力和竭尽所能地付出,不仅收获了来自学生们的尊敬,而且还转化为了孩子们前进的动力。同时,2018年成立的博雅自强班提升了招生质量,很多优质的生源不再去外地,就冲着博雅班来。”

教育帮扶不仅传承过去、造就现在,更重要的是开创未来。课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或嬉笑打闹,或围圈唱跳,脸上都洋溢着欢乐、自信的神情。一丝微风吹过,“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一切都生机勃勃。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漾动的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三合村里的北大人,

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

田定方是勤劳村村委第一书记。三合村坐落在天目山脚下,是弥渡县寅街镇勤劳村委会的一个山区自然村。我们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了这里。

在勤劳村工作的时候,田定方认识了三合村的“特别”村民马岳一家。马岳和夫人邱璐都是北大考古系1989级的校友,他们在这个贫穷的村庄里开办了一座免费儿童图书馆。

刚进村口,便看到一座二层小楼正在装修,电锯轰鸣。迎接我们的马岳操着带有京韵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道:“这里是三合村小学的旧址,现在重新装修,要为村民提供丰富业余生活的场地。一层有两间是专门给我们图书馆的,大大解决了目前图书馆场地不足的问题。”

马岳来三合村之前一直在做的公益活动就是给边远地区的学校配图书。大概是2017年,他在向三合村捐书的时候吃惊地发现这里是北大的对口扶贫县,而接受捐赠书籍的就是当时北大派驻勤劳村委会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魏培徵。马岳与母校联系,从而持续了解、认识弥渡。他认为弥渡的气候很好,非常适合居住。于是2019年在魏培徵的帮助下,马岳一家定居三合村。这样,三合村不仅有北大的派驻干部还有毕业于北大的三合村“新村民”了。

马岳夫妇长期关注山区孩子的教育,致力于图书捐赠的公益事业,他们在定居三合村不久,2021年6月,“快乐小陶子儿童书馆”正式开业。

马岳的女儿松果今年24岁,在美国读的大学,现在是“快乐小陶子儿童书馆”的负责人。她说:“我们来之后发现这里的儿童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平时不会看书或者不懂得如何正确读书,只会不停地刷手机。因此,引导培养儿童阅读是一件迫在眉睫和极有意义的事。”另外,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是让初来乍到的马岳一家能够被村民迅速接纳的最佳方式。

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小陶子”已经受到村里儿童和家长的喜爱和认可。每到周末孩子们就会涌向“小陶子”,或在那里看书,或请老师开列书单,听老师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做与书本内容相关的手工……一整天下来也不愿回家。在书架上,我们看到十几块写着孩子们姓名的专属借书板,破损严重,可见孩子们常常使用,发自内心地爱上了阅读。

在近两年的运行中,“小陶子”也慢慢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阅读理念:阅读不仅限于看书,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阅读不局限于图书馆,大自然是更好的图书馆;与外界保持沟通和交流,线上与大城市的教育家一起读书,互动,城里孩子能获得的资源,农村孩子也可以拥有。就这样,来读书的孩子从最初的6人扩展到了现在的20人左右,随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悄然改变……

在成为三合村“新村民”的这四年里,马岳一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与当地村民依托栗树营水库小流域湿地,三合村优美的山、水、林、田园风光及村落古井、古庙等自然、文化资源,借助北京大学对口帮扶优势,开启了发展乡村绿色旅游的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合村人的就业、收入有了提高。北大和北大人在三合村不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帮扶情谊。

离开时,马岳一家送我们,一路上他们与村民热情地打招呼,既亲切又自然,仿佛他们本来就是这里的一份子似的。还未走到村口,装修新图书馆的轰鸣声就被山谷的风吹了过来。这轰鸣声就像马岳一家的笑容一样,就像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一样,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一时令人觉得分外悦耳。

“小河淌水”启新篇,

让山里的孩子登上大舞台

走在弥渡县城,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便能看到路边有一本打开的书形雕塑,书页上镌刻着当地流传的代表性弥渡民歌。这些雕塑仿佛在告诉我们,民歌对于弥渡人就像河水一样流淌在弥渡人的血液里。

2021年7月,陈贵兵和田定方初到弥渡。他们发现,弥渡虽小,但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花灯戏和民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根据弥渡民歌改编的,只是非遗传承缺乏创新性举措。同时,他们还注意到,当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课余生活匮乏,多余的精力被手机和网络占据了。

可否就地取材,再利用北大的优势做一点事情?这样,尽可能降低成本,又可以衍生出一种可行、易接受的方式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美育教育程度,最终也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激发出新的火花。

带着这个想法,2021年10月,陈贵兵和田定方经过考察摸底,认为像器乐、舞蹈这些与弥渡民歌相关的艺术形式门槛太高。他们利用国庆假期回北大,找到了艺术学院的领导,寻求他们的支持,听听他们的想法,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当下最能以乡村美育的方式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形式就是成立少年合唱团。

此时,又一个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合唱团唱什么呢?仅仅是重复已有的民歌,直接拿来就唱吗?

“民歌艺术的发展要依靠有专业能力的人,合唱团的组建也需要。”

弥渡需要北大的支持,北大全力支持,全情投入。北大艺术学院运筹帷幄,委派富有经验的北大人参与合唱团的帮扶筹建工作;组织县内初中和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声乐学习,指导合唱团排练。他们持续在线上及时解决排练中的问题,并且数次前往弥渡带着孩子们和老师们进行合唱训练,艺术学院彭锋院长的博士生靳子玄是其中优秀的代表。靳子玄有多年的合唱团经验,积极参与了改编、创作适合孩子们唱的歌曲的工作,弥渡民歌在再创作后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拥有了现代因素。

不仅限于民歌,此次在与靳子玄交谈后,记者得知,他还专门为合唱团创作了《乡愁的故事》,现已完成了3首。谈及创作原因,靳子玄说:“为什么是‘乡愁’?总书记在2015年来到大理时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我对此印象深刻并且深受启发。我认为乡村振兴不是说让这些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后就去往更好的城市,在那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更希望他在家乡有一份牵挂,这种牵挂足以让他在学有所成之后愿意回到家乡,把家乡建设好。‘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的’,这是‘乡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1年底,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开始在弥渡各个乡镇选拔有意愿且音准好的学生。孩子们从弥渡多个乡镇村落慕名而来,他们中70%来自农村,家庭情况一般,之前没有任何合唱的经历,亦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

2022年3月,北大在弥渡设立乡村振兴美育专家工作站,并协调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担任首席专家,指导建设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助力合唱团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不仅如此,北大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收获,彭锋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直认为乡村振兴是把我们的丰富经验带到当地去,帮助当地做文化振兴的事情。但事实是,我们到了当地发掘出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了我们的认知。”这一文化的互鉴和交流,无疑赋予了其更丰富的意蕴。

横亘在面前的问题一一破解后,现在合唱团已经有120-130个成员、4个班的规模。

每周六下午,合唱团的孩子们从弥渡的四面八方涌向位于弥渡县城排练3个小时。有个叫王敏的8年级女孩是在2021年底加入合唱团的,是个“老”团员了。王敏的家离排练场地很远,来回在路上要用去4个小时,但她仍然坚持不懈。我们问她累不累,她说:“自己原来生活没有目标,也没什么想法,加入合唱团以后,大家从中获得了快乐,我有了将来学音乐的想法。”

靳子玄在多次指导合唱团后颇为感慨地说:“合唱团不只是一个教学场所,它更像是一个交流平台,是学生与自己交流的平台,我们与学生、与老师交流的平台。我们想通过这个平台去创造一个环境,让乡村的孩子和老师们走出大山,获得更大的舞台。”

如今,在孩子们的演绎下,拥有了新生命的弥渡民歌成为了展示弥渡的一张张名片。

2022年10月,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和北京大学支教团队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献礼国庆,央视《晚间新闻》栏目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了合唱及其背后的故事。

今年2月,合唱团的孩子们去四川南充大剧院演出,第一次站在了有专业钢琴伴奏的音乐厅里演唱。

这个“六一”,合唱团的45位成员去成都参加了由成都交响乐团举办的“迎大运——‘我在成都等你’成都童声合唱团六一音乐会”。在那里,合唱团的孩子们为大小观众献唱歌了2首歌曲,在音乐厅展示了北大帮扶弥渡美育的成果。

从当初的一个想法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可以预见,在北大的全力帮助下,这支来自大山的合唱团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们的舞台也会越来越大。

十年砥砺前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弥渡拔节生长。这十年中,北大集全校之力,将一批批北大人送到有风的地方去,为弥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们中有北大派驻的挂职干部和支教团员、有院系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的“名誉村长”、有利用自己空余时间奔波在两地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接力续力,情洒红土,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与此同时,北大发动和协调校友资源,为弥渡县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为弥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攻克千年贫,踏上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接下来的十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用不懈奋斗把一个又一个美好愿景变成现实,这是摆在北大人面前的难题和挑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云卷云舒,弥渡的风时而温柔时而猛烈,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北大人去那里,到有风的地方去。他们时而迎风而上,时而顺风而行。

(原文载于《北京大学校报》2023年7月5日第1637—1638期)


文字:李舒燕

编辑:李舒燕 

责编:晏如

相关阅读

  • 畅听一“夏”|《一荤一素》

  • 音乐,将美好定格长春市首届市民合唱节音乐盛典今日精彩回顾来自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慧谷学校一心合唱团带来的歌曲《一荤一素》
    合唱团简介
  • 第二十四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齐齐哈尔启幕

  • 7月16日,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北大荒薯业集团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黑龙江省
  • 畅听一“夏”|《勇气》

  • 长春市首届市民合唱节音乐盛典本日精彩回顾来自吉林体育学院未来合唱团带来的歌曲《勇气》一起来聆听~
    合唱团简介吉林体育学院未来合唱团现
  • 北大首封本科录取通知书,送给一名14岁少年

  • 7月14日下午,清华大学2023年首封本科生录取通知书送达广东省深圳市,来自深圳中学的李沐恒从清华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教授手中接过了这份特殊的礼物。在此前的7月12日上午,北京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到有风的地方去 ——云南弥渡走笔

  • 2023/07/18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编者按:十年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北大的帮扶下,云南省弥渡县已摘掉了国家级的贫困县的帽子,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十年中,正是因
  • 济宁:打开“文化之窗” 探寻“传承密码”

  • 盛夏时节,孔孟大地,碧空如洗,万物并秀。7月18日至19日,2023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在孔子诞生地尼山脚下如期举行。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的济宁再
  • 阜康市城关镇桃产业铺就乡村振兴“甜蜜路”

  •   昌吉日报讯(通讯员 古丽米娜·阿不都)眼下,正值桃子成熟上市时节,走进阜康市城关镇冰湖村天池花果园,油桃、水蜜桃挂满枝头。2019年,天池花果园引进山东大正农业科学研究所培
  • 赵晓林:做强农业产业 拓宽群众致富路

  •   乡村振兴是提升人大代表实践能力的“磨刀石”。作为市人大代表和村干部,赵晓林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带动村民发展葡萄、金银花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