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怎么会‘花没’呢?不就在手机里吗?”
近日,有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反映,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认识钱了,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近几届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而且,有的孩子不光不认识钱,也不知道钱怎么用,不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
越来越多孩子不认识钱,不是小事情
5月28日,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学苑校区小学部,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正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
老师请同学们说说用人民币凑出“3元6角”的组合方式。
有学生回答:“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
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人民币没有3元、6角的面额,这让马欣怡觉得奇怪。
课堂上,她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
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在我国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
今年一年级的孩子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他们在生活中,钱确实见得少。”马欣怡的同事、有近3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吕琳说,这种不认识钱的情况,在最近五届的一年级小学生中越来越明显。
家住武昌的刘姗,儿子正在读一年级。前不久,她问儿子:假如你有两张20元纸币,你怎么去商店买一个30元的东西?
儿子说:可以先给老板一张20元,再把另一张20元撕一半,凑个30元。
孩子的回答让刘姗非常惊讶。她意识到,孩子不光不认识钱,也不知道钱怎么用,不理解“换钱”“找钱”这些概念。她回想了一下,发现孩子似乎只在过年时见过100元的压岁钱,平时家里都找不出一张其他面额的纸币。
孩子不认识钱的现象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现实里,很多孩子可能只在过年时见过100元一张的压岁钱,平时见到其他面额纸币的机会则更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将孩子们不认识实体货币视为正常现象。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如果缺乏对钱的直观感受和具体认知,其潜在影响不可小觑。
应教孩子认识钱,建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
对钱多钱少没概念、对挣钱难易没认知,自然就很难建立起对金钱的珍惜和尊重。这并不是说该由数字化支付来背这个“锅”,但通过从小就直观地认识钱,去建立更合理的金钱观、理财观仍是必要的。
客观说,如果要对孩子们进行钱币教育和理财教育,很难找到比实体货币更合适的抓手。教孩子们认识人民币,同时还有助于孩子们正确认知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数字支付是大势所趋,这也符合人类货币从贝壳到金银铜,到纸币,再到虚拟货币越来越简易便捷的发展历程。仅从平衡这种剧烈变化的角度讲,也当及早引导孩子们认识现金和适当使用现金。而从长远看,这对帮助一代人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理财观,也都很有必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给孩子讲讲与“钱”有关的那些事儿,引导他们会“认”钱,会花钱,能攒钱,将是他们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来源 | 长江日报、北京日报、新京报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主编 | 崔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