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系统疾病多发。有的患者病情本已有好转,给自己吃些好的,却发现病情又反复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感染呼吸道疾病后宜清淡饮食
《医宗金鉴·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指出“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府,未经悉解,故犯之辄复也”,即疾病初愈时,烦劳、饮食不节、房劳后都能引起病情反复,并指出其原因为正气不足、余邪未清,因而复病。
有的市民朋友觉得生病了应该吃些好的“补一补”,炖个鸡汤、做些肉丸子,但是热病之时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会受到困束,不但起不到“补”的效果,反而会化生湿热,不利于康复。还有人觉得大病初愈,应当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这也不可取,因为热病后期往往余热未清,滋腻之品可能壅滞气机,有留邪之患。
因此,从顾护正气、清达余邪的角度,中医师都会叮嘱患者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荤腥、辛辣、发物,忌烟酒,忌劳累,忌气恼与五志过极等情绪波动,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二、病后初愈要注意防寒
有的患者感到自己症状有改善,出去走一阵,或者在家里穿得少些,就觉得身体似乎比原来虚弱,不能耐受风寒,这是为什么呢?
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中医的外感热病,热病耗伤气阴,正气不充足时负责抵御外邪的卫气就不充足,就像家里的院子失去了藩篱,外邪就会乘虚而入。冬季是自然界一年中阳气最不充足的时候,因此出行、居家、通风时都应当注意保暖。
此外,有的患者表现为恶风、畏寒、关节痛、腰痛、肌肉重痛的症状,辨证选用疏风散寒、透邪解毒的中药(比如荆防败毒散类),汗出之后这类症状一般会迎刃而解。但汗出时腠理疏泄,外邪更容易侵袭,这时更要注意保暖以避寒邪。
三、调和脾胃试试大米粥
《神农本草经》认为粳米(大米)有益气、止烦、止泄的功效。中医治疗口渴、大汗出、高热、脉洪大的病症使用名方白虎汤,其中就使用粳米(大米)同熬。民国时期沈阳的名医张锡纯善用生石膏治疗温病,每每以大米相配,“取其能调和金石重坠之性,俾与脾胃相宜,而又能引热下行自小便出也”。因此,使用清热解毒汤药病情改善后,可以用大米粥养胃气、益气阴、清余热,以利康复。
很多人把糯米当成“粳米”,南方某些地方把黏米也称为“粳米”,但这两种米性温而黏,都不适用于热病后期的调摄,反而会敛邪。生活中要选用大米来病后调摄,不要选用糯米和黏米。
作者:李涵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编辑:冯雪
校对:陈泽明
初审:佟霞
审核: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