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今年以来,灌南县人大积极探索“人大+”民生实事项目联动监督新模式,深化“543”立体监督体系,细化监督方案、明确监督职责、狠抓监督实效,加快推进政府30件民生实事项目建成落地,努力做到“让民声决定民生,让民生落地有声。”
职责明确,实事监督有“态度”。民生实事不仅要“选”好,更要“办”好,监督问效是关键。灌南县人大按照总监督长、领域指挥长、类别组组长、实事项目长、项目长助理五个层次分层落实责任,每个项目由一名常委会领导牵头、一个委室跟踪督办、一组委员沟通联系,一名助理协助推进,做到每个项目有人管,件件实事有人办。
“自从‘兴汤路’拓宽改造以后,不仅出行便捷安全,今年我们村里的葡萄销往四面八方,村民们都打心眼里高兴。”孟兴庄镇颜马村村民李大爷满脸喜悦地说。
作为灌南县年度30项民生实事之一的兴汤线提质改造工程,全长近7公里,覆盖汤沟和孟兴庄镇28个行政村,直通县重点企业汤沟酒厂和众多企业,是全县人民期待度和关注度都较高的一条主要县道,由于年久失修,雨天坑洼积水喷溅、晴天颠簸扬尘难行,所在辖区多名县人大代表已连续三年联名提出意见建议。负责该项目监督的领域指挥长坚持关口前移、全程管控和重点督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入手,全面掌握实情,推动该项目在3个月内全线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辖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
图为改造后的兴汤线
聚焦实效,实事监督有“力度”。“以前家里的污水全部排到沟里面,夏天很臭、蚊子也多,现在好了,卫生间的生活污水全部通到村里的污水管网里,环境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孟兴庄镇陆二庄村村民徐守军说道。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过去的陆二庄村,村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一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长期淤积的污水也导致了蚊蝇滋生,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村民身心健康。自从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后,处理后的污水变得清澈,没有一点异味,告别了“排污难”的陆二庄村,村民们的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作为年度民生实事的首选项目,PPP城乡污水治理工程推进一直是县人大关注的重点,对于跨年度、周期长的重大事项及时修订完善《县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满意度测评办法》,确保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按制度办、依程序干”。同时,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纳入年度议题计划,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年终进行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构建了“监督—落实—跟踪—问效”的闭环工作模式,让监督真正长出“牙齿”,助推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灌南县人大领导调研城乡污水治理工程
群策群力,实事监督有“温度”。土豆丝、冬瓜排骨、清蒸鲈鱼、香菇青菜……每到饭点,观澜名苑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总是非常热闹,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吃到可口的饭菜。“我们根据老年人用餐习惯、饮食特点,制定了就餐计划,菜品上注重易嚼软烂、调味清淡、荤素搭配,让老人吃得舒心又健康。”观澜名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景介绍。
作为灌南县2024年度30项民生实事之一的养老服务提优工程,该助餐点对年满60周岁的户籍地老人均可申请助餐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便捷化、个性化的助餐服务需求。县人大在一季度组织的现场观摩中获悉,一个点位远不能满足周边老人的用餐需求,项目督查组组长及时将调研意见实地交办县政府及民政部门,要求组织研究,扩大助餐范围,成功推动东苑小区、新集养老服务等4个助餐点高效建成并投入运营,切实让助餐点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幸福食堂”,打通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老年群众在“幸福食堂”就餐
针对一件件不同类别、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民生事项,灌南县人大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专业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将代表监督贯穿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全过程。在人代会期间,组织全体县人大代表对上年度的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回头看”,通过满意度测评,检验已建成项目的成效,助推实事项目落地见效。在闭会期间,按照人大代表与项目之间“专业对口、行业相近”原则,邀请代表参与监督活动,力求通过代表们的“听、看、查、访”,确保民生实事项目不走样、不变形,真正把每个实事项目都办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和满意工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后,我们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通过持之以恒的监督,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让全县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灌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盾如是说。
(胡馨月 汪粟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