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不久前有位东北茶友,尝试了在家煮白茶。
选的是一饼从直播间买回来的2019陈年白牡丹。
饼面看着的确漂亮,等级很高。
芽头个大,茶毫数量也不少。
只不过,这款2019年的白茶放到现在,叶片大多已经是暗绿色。
整饼茶看过去,7成是暗绿,3分微带黄褐。
之前试茶时,撬了5克放进盖碗冲泡,盖上闻着有明显药味,花香倒是很少。
茶汤泡出来的橙黄色,喝了几杯,茶味也算甘甜不苦。
论综合表现,可以打上及格分数。
但前些天无意间试着煮了一次茶,偶买噶,这还是同款茶吗?怎么茶味会这么苦?
从经验看,绕不开以下5点可能性。
《2》
一、年份不真。
当看到茶友说那饼白牡丹出现黄褐色叶片时,就已经觉得不对劲。
2019年的白茶哎,放到现在才几年。
数一数日子,不过是四年陈。
同年份的白牡丹,不论散茶、饼茶,我们仓储里的茶都是保持着“芽白叶绿”状态。
叶片整体以绿为主,只是没有新茶那么鲜亮,光泽感略暗一分罢了。
冲着整饼茶的实物表现,完全有理由怀疑,这饼茶的年份不真实。
有可能是做旧得来。
提到“做旧”二字,有的茶友会很敏感,这不应该吧,才短短四年陈,没必要冒着风险去造假做旧吧?
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或许这款茶,真实年份是近两年,但不巧的是,加工时出了差池,摊晾不及时,鲜叶大量厚堆在一起会产生热量,将叶片闷变色,经过后期干燥后就得出了黄褐、暗褐色的叶片。
好端端的一批新茶,结果被做成暗褐色,鲜爽感还彻底消失。
再标成新茶去卖,压根没有人接受。
于是,只好一不做,二不休,将这款工艺问题茶谎报成四年陈、五年陈的身份,去赚更高的收益。
当茶友们遇到这类颜色不自然,没有自然过渡痕迹的白茶饼时,不论它是故意做旧,还是无意做旧,这样的工艺劣质茶都不值得喝。
将其泡开/煮开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类似状况。
不是丝毫不鲜爽,茶香寡淡,香气消失,就是苦味明显,茶味不醇,一点不好喝。
《3》
二、原料太次。
很多茶友心里,制茶原料很糟的茶饼,应该是那种梗叶粗糙,一饼茶里能找出无数小木棍子那样的老茶梗的情况。
当你遇到一款饼面看着很漂亮,多嫩叶,多茶毫,多芽头的白牡丹饼时,不论如何也应该将它和“用料低端”牵扯到一块。
不不不,千万别这么想。
如果只冲着外观就下单买茶,很容易被人坑。
因为,芽叶用料好看的“白牡丹饼”,有些时候很能欺骗人。
原料细嫩,不代表一切。
原产地环境出色,茶青品质好,此时关键。
万一这批原料,不是来源自白茶传统产区。
而是随便用了一批外地原料,并且还是外地刚种在平地开阔处的小树茶。
山脚平地开阔处,土壤透气性有限,也缺乏山间云雾滋润,压根没机会产出鲜醇饱满的好白茶。
外加上,树龄不足。
眼看着白茶走红之后,再陆续引种茶苗,幼苗刚种下不过三年左右,就心急于收成,将这些小树茶的细嫩芽叶采下。
外地料+平地茶+小树茶,三重先天不足,鲜叶原料内在茶味物质严重积累不足,何谈好品质?
《4》
三、撬茶太碎。
同一饼白牡丹,盖碗冲泡时,茶味还能勉强喝出几分甜,除了茶味不鲜爽,汤感不醇厚,茶香不明显外,还不至于让人难以下咽。
换成煮茶后,茶水当中的强烈苦味无比尖锐,压根没法再喝。
这期间,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从上文分析结果看,品质缺陷占了一部分原因。
但与具体泡茶、煮茶操作,也有关联。
比如,整饼茶被撬得太碎。
当你在煮茶时,用一堆碎成渣沫的白牡丹残渣,放进煮茶壶内,开火煮茶。
叶片破裂,四分五散的碎茶渣,不管是泡是煮,茶味释放速度都非常快。
稍微不注意,就会因为内在茶味物质,尤其是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过多浸出,造成煮出来的茶汤涩苦无比,丝毫不柔滑,非常难喝。
为避免这样的不利影响,撬开茶饼时要多花心思。
撬白茶饼,用上茶刀等专用工具比较好。
顺着茶饼侧面,将茶刀伸进去后,向一侧轻轻旋转,再往上抬手。
此时,形如土豆片那样的茶饼薄片就能顺利撬出。
薄片状茶饼内能保留更多完整叶片,能避免因为碎茶过多,造成茶味煮浓变苦。
《5》
四、投茶过量。
煮茶喝,为了避免整壶茶汤被煮浓,投茶要适量。
通常,煮一壶300-400毫升的茶水,投入2-2.5克干茶绰绰有余。
如果从茶饼身上,直接撬下来一块。
也没有称重量,就全部放进煮茶壶内。
这时,大概率会投茶量严重超标。
因为白茶压饼后,饼茶远比散茶体积紧结。
看似轻巧的一片茶,但真正放到克秤上一称,重量显示往往会出人意料。
撬出来的一小片茶,真实重量超过7克、8克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果将其放进去直接煮,茶水比例严重失衡。
哪怕等到水面烧热冒泡后再放进提前备好的干茶,两者一起煮沸后关火。
最终也会因为投茶过量,煮出浓烈重口味的苦味。
《6》
五、煮茶太久。
单壶茶要煮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让很多人拿不准的问题。
稍不留神,就会因为煮茶时间太长,在暴力久煮下,茶叶被煮烂,茶味被煮得特别浓苦。
但这种糟糕结果,可以提前预防。
比如,选择热水煮茶。
直接煮干茶,别急着“冷水下锅”。
煮茶之前先煮水,等到壶内清水加热到冒泡,再将提前准备好的茶叶放进去,一起煮沸就立刻关火,等到茶汤表面恢复平静,不再剧烈滚沸就倒出来晾凉饮用。
比如,新手煮茶优先选玻璃壶。
玻璃煮茶壶的优点是材质透明,煮茶期间方便实时观察壶内的具体变化。
当你看到原本抱成团的茶饼被煮散,茶汤颜色不断加深。
通常,五年以内的白茶,当壶内的茶汤接近浅琥珀色、淡橙黄色时,已经差不多可以关火。
继续煮下去,很容易超时。
虽然,煮一壶茶的时间,受到加热功率、火力大小、水量多少、内在茶味积累多寡影响,不能随便一刀切。
但已经煮沸的茶汤,原则上不需持续加热保持滚沸。
将煮茶当成煎药汤,达到“三碗水煎一碗汤”的做法,更是极为不靠谱,不能参考模仿。
《7》
真正的好白茶,煮了之后茶味不会苦涩刺激。
哪怕煮茶方法没选对。
投茶多了,煮茶过久,将大量茶味浓缩在一壶汤水内,让茶汤喝入口特别浓苦。
但这种被煮浓的“苦”,与问题白茶的“劣质苦”存在本质区别。
单纯被煮苦的茶,不妨碍茶汤喝入口,汤感醇厚柔滑,质感动人。
并且,这阵子浓苦滋味进入口腔后,也能快速散开。
不会一直黏腻在舌面,一直化不开。
喝下几杯茶,回甘生津明显,喉间会感觉很舒服。
但劣质茶的苦,劣性难除。
苦味刺激,涩口难忍就算了。
关键是,喝茶时,除了苦味外,尝不出任何茶味特点。
整款茶从头到尾,毫无优点。
遇到这样的“劣质苦”,不论如何也不应该原谅!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