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7月11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国唯一内海渤海的生态治理情况。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内海深入大陆内部,仅有海峡与外海大洋联通,往往具有海域面积小、交换速度慢、海洋容量比较差、人类活动比较多的特点,很容易形成海洋环境治理的一个难点。国际上也比较多,像美国的切萨皮克湾、欧洲的波罗的海、日本的濑户内海,也都经过了多年治理实践。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的内海,曾经历过近岸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资源衰竭、灾害频发的生态困境,渤海的治理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还是比较明显。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平均增长速度。
发布会现场(图源:国新网)
在渤海治理的实践当中,中国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内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
关键之一就是陆海统筹。渤海的污染主要是氮磷营养盐过剩,问题看似在海里,但根子在陆上。近年来,渤海水质得以改善,就是管住了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这两个“闸口”,打出了一套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的“组合拳”,做细做实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的“绣花活”,建立起“流域—河口—近岸海域”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机制,渤海的海水水质依然在不断向好。
关键之二是减污扩容。减污就是通过入海河流总氮减排、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入海量。扩容,就是通过滨海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生态岸线的修复,扩大海洋本身的环境容量。比方黄河口、滦河口的滨海盐沼、海草床修复,就是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污染物容纳降解能力。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
关键之三是区域协同。渤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在治理过程中,各方资源和力量都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建立起责任明晰、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了近岸海域协同治理和会商通报机制,强化入海河流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各项治理任务一一落实。渤海治理的成果,也是各方合力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