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致中和》践读 | 郑丹文:十年磨一剑,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日期: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收集编辑:广东省中医院

按语:

《致中和》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广东省中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亲切称为“德叔”的时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连夜赴京,参与起草制定国家中医治疗“新冠”方案。2020年除夕,张忠德又奔赴武汉,担任第一批国家中医专家组重要成员。根据工作安排,医院第一时间组建医疗队作为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三年来,张忠德14次逆行出征抗疫一线,在全国抗疫战场上书写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绚丽篇章,成为中国中医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的带领下,医院这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抗疫先锋队,得到了各界高度肯定,其中有队员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广东好人”“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医院党委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雷神山医疗队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

“凭什么能!”面对这人类前所未遇的抗疫大战,广东省中医院为什么能坚定不移地冲锋在前,坚信中医药能发挥积极作用。近期《致中和》践读专栏将采集这支优秀医疗队成员的感人故事、真实忆述,敬请关注。

郑丹文

读《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有感

回想起武汉之行,2020年3月15日的晚上,我回到了进驻35天的武汉市汉口医院,认真细致地穿好了防护服,再一次进入了呼六病区隔离病房。唯一不同的,我今天是来收拾“行囊”、与共同战“疫”的患者道别。

收拾并消毒完每天查房用物,我回到病房,跟每一位共同战“疫”的患者道别,和他们最后再聊一聊今后治疗、护理、饮食注意,还有生活、家庭。病区70张床位,仅剩新冠肺炎患者20余位,而且病情都已经稳定,准备择期出院。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病情康复的愉悦,也体会到了他们在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后,所获得的幸福感。

回想在武汉抗疫的35天,患者从“我不相信中医”“中药有什么用”“中医只是调理一下”“那我就试一试吧”,变为“中药救了我的命”“中医确实不是慢郎中”“千万不能减我的中药啊”“中药我都舍不得吃,怕吃完没有了”“明天你们还来吗”......

中医用确切的疗效,实实在在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患者。

祖国医学的伟大,让我无比自豪!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感谢医院十多年来的培养,让自己不断成长!


2009年6月,我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进入了广东省中医院工作。

记得工作的第一天,虽是早已熟悉的急诊科病房查房,但却是角色身份的大转变,我成为了一名主管医生,我自己要带着实习医生去查房了。可我居然不知,从何开始查起。

终于完成了查房任务,但说实话,我自己还是满脑子的凌乱

上班第一个月后一次夜班,宁静的病房一头传来了护工阿姨急促的呼救声:“医生医生,快来!27床患者倒在厕所里啦!你快去看看!”

赶到病房,我发现27床的患者,因肝硬化住院,病情已稳定,还准备择期出院。但现在却倒在厕所里,地上一滩黑便,面色恍白,神志不清。

第一时间我就想到,他可能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虽然,脑子里马上冒出“监护、吸氧、补液、抑酸、止血、输血……”这些一系列教科书式的标准抢救措施。但在当时的病房,面对这一情景,我还是慌了神。明明是很清楚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却突然间感觉无从着手

“厕所里有没有危险?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何?在哪里抢救?叫谁来协助抢救?怎么通知家属......”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不知该从何做起。

二线医生的到来,解除了当时的囧境,很快病人得到了有序和有效的抢救。

第二天,科室“心脏骤停”的常规业务学习,主要是对心肺复苏急救程序和技术的学习。经上级医生的点拨,很快让自己“豁然开朗”。

值班抢救病人,虽不是心脏骤停,但在病情还没有明确的情况下,要按照最严重的疾病状态——心脏骤停,来组织抢救,执行各项抢救程序。要把“心脏骤停”与“失血性休克”联系起来,“判断厕所环境是否安全、判断患者意识、判断生命体征、呼叫抢救人员、转移离开厕所……”一连串系列有序的抢救流程立马清晰。

急诊的“上班如战场”,经过岁月的洗礼、实践的历练,以及医院、科室的系统培训,我很快把学校的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应用到临床,真正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师,能够思路清晰地应对各类急危重症的接诊和抢救。


在急诊科工作的前几年,虽熟练掌握了急救技术和诊断流程等现代技术和诊疗常规,但对于中医学习和应用,却放松了。

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学生时期背方歌、条文,临床只能应用一些简单的方剂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

不得不承认,当时我把对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排在了现代医学的后面。

几次的临床磨炼,让我彻底明白,“不是中医在急诊应用得少,而是我还真的不会在急诊中应用中医治病救人”。

201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我在急诊接诊了一位以“发热、头痛3天”为主诉的病人。当时的问诊、查体、完善血液检验、头颅CT等相关检查后,我考虑这位患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头痛的可能性较大。患者外感后出现前额头痛、面痛、眼痛,但是程度剧烈,甚至使用静脉镇痛药后效果都不明显。

第二天,我的老师——急诊科罗翌主任带着我查看病人。

罗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患者头痛剧烈,西医病因未完全明确,还需要留院观察、必要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要排除眼科疾病在内的危重症。

这过程中,中医有明确的切入点。按照外感病辨治,解除或者减轻患者的最主要症状。罗主任通过对病人详细诊查后,总结道:

“患者外感后起病,发热、恶寒、无汗出、头项痛、面痛、眼痛、脉浮,病位当在表。因患者有头项痛,当有太阳经受邪,面痛、眼痛当有阳明经受邪,所以推断是太阳阳明合病,经表受邪

“虽然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没有直接的描述。但经后世医家在总结分析《伤寒论》时,在《伤寒心法要诀》就记载: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所以,对于这病人,应该选用葛根汤。”

查房后,我们很快给病人开了葛根汤治疗。

结果,患者服用一剂汤药后,发热、头痛、面痛、眼痛的症状均消失,观察病情稳定,无其他异常,很快出院,之后随访均未再发。

还有,2013年的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在急诊科的一线值班。

院外“120”救护车送来了一位急性呼吸衰竭的老年病人。接诊时,患者喘促明显,神志嗜睡,在高流量吸氧情况下外周血氧饱和度才80%。

我们马上把病人送进了急诊抢救室。简单了解病史后,知道患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这次受凉后出现气促加重,中午开始出现神志异常。我们马上给病人监测生命体征,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开通静脉通道,留取血液标本送检。

经初步处理,患者的外周血氧保护度上升到90%。但很快,患者出现了烦躁,不能配合治疗,撕扯衣服、补液,不能配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血氧保护度再次下降至80%。

当时我的判断,患者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最好的抢救措施,按我的推断,是给病人镇静药过后,做气管插管。但镇静药效一旦消退,患者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加重呼吸衰竭,那时的抢救风险将极高。

在跟患者家属交待了病情后,准备让护士行气管插管的准备。正好此时,当值的二线医生叶烨到场。叶医生了解病情后,考虑患者属于高龄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气管插管后康复的机会更低。于患者而言,气管插管属于最后的抢救方法。如果,患者能配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康复的机会会更大,应该尝试配合中医的急救方法。

于是,立刻取来针灸针,针刺双侧太溪穴,在施针撵转后,患者很快平静下来,可以逐渐配合无创呼吸机通气,各项生命体征也趋于稳定。

后期患者转入EICU监护治疗,未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并逐渐康复。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这是医院一直以来对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要求。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明确“中医在参与疾病的治疗中的具体切入点”“清晰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所在”,是多么的重要。

多年的临床急诊,经不断的学习,我首先将针灸、耳穴、中药外敷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运用到临床,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医院、科室的中医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中医经典的学习领悟。


2018年12月,医院邀请了在中医急诊领域具有极高学术地位的全国名中医陈绍宏教授到我院进行师带徒。我有幸成为陈老新收的十名徒弟之一,开始了跟师学习

陈老虽已年逾古稀,依旧精神矍铄,坚持一线出诊。他要求我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承与创新中西医结合,“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临床上“学经典,用经典”,他强调《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经典著作的指导作用。

因陈老居住在成都,离广州有一定距离。作为弟子的我,一年之中也难以长时间脱离临床岗位,跑到老师身边跟师学习。所以,我的跟师是从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重学中医基础和中医经典开始。那时,背诵方歌、复习条文成为了我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希望在工作、学习中,多学习经典、好好把握经典,努力做到老师要求的“读书明理、临证求真”。

2019年10月,我有幸到成都参加“陈绍宏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培训班”。这次,终于可以在陈老身边,做密集式的短时间学习,聆听老师教诲,深入学习老师经验,收获良多。

这为奔赴武汉,刚好奠定了一定基础。可以说,我是怀着实战检验的心态,走上了抗疫的一线。


2020年2月9日,我荣幸地成为我院第三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跟随邹旭主任、颜芳主任前往武汉市汉口医院进行中医查房。

在时任医院副院长、现任医院院长张忠德的精心统筹下,医疗队深入到隔离病区查看了大量病人,并随即快速制定了中医诊疗方案。在国家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病房的实际条件,确定了“1+2+3”的工作思路,即坚持1个大原则(扶正救肺)、2个分期(早期、中后期)、3个简化分型(早期宣肺排毒、中后期以虚为主者扶正救肺、以实为主者泻热排毒)。强调扶正以排毒,兼顾虚实两端,在保持方案相对一致性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辨证,运用经方进行治疗。

1个多月的实战,中西协同治疗,不仅让病人的症状得到了快速改善,而且在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轻症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比率,更早脱离呼吸机、从而降低病人死亡率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更探索出一个可供借鉴的中西协作治疗新冠肺炎的汉口医院模式(中西精诚合作,各擅其长,实现1+1>2效应)。


疫情当前,到一线支援,是一名医生的使命职责所在。前往武汉工作,也仅仅是完成了一名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

抗疫阶段的任务完成,我们需要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武汉人民,感谢其他所有一线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付出,感谢大后方的支持和保障。

更要感谢的是,医院的培养和给予的机会。武汉一“疫”的考验,对于我而言,仅是一个“逗号”,我的剑还并不锋利我还要用毕生的精力继续打磨,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心中有光,未来必定阳光灿烂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是我们广东省中医院的愿景。

经此一“疫”,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一名中医人,要肩负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就要传承创新中医药。

也许,未来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有坚定的信念,未来,必定阳光灿烂!


【人物介绍】

郑丹文

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急诊科行政秘书,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病分会秘书长。于急诊和热病的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工作15年,擅长急危重症特别是呼吸重症的抢救和监护治疗。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先后作为国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医医疗队队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中医专家、内地援港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广州、厦门、西安、三亚等地7次参与新冠肺炎一线救治。


作       者:郑丹文

整理编辑:吴远团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相关阅读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余斌获评广东好人

  •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认可。”近日被评为“广东好人”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余斌表示。余斌从医41年,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他时刻为病人着想,从
  • 一名帮扶医生日记里的故事

  • 记者 王能力  在众多熟人的眼里,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驻点帮扶富平专家团队领队陈安是个帮扶“上瘾”的人,五年时间里,一下旬阳,三上富平。有人心中不解,半
  • 用爱用心用情保驾护航妇幼健康

  • 5月18日,走进四川省苍溪县妇幼保健院妇科,窗明几净,护理人员穿戴整洁,正亲切地与患者家属交流,仔细询问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母亲在苍溪妇幼保健
  • 健康服务进军营 巡诊送药暖兵心

  •   询问病情、诊断伤病、普及疾病预防知识……近日,第78集团军某旅邀请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医疗队走进营区,为官兵开展巡诊活动,受到官兵的一致好评。  “官兵身体健
  • 脊柱类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价惠及湖南患者

  • 三湘都市报5月18日讯 (全媒体记者 李琪 实习生 廖莹 何林静)5月17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脊柱二科的走廊里,70岁的陈先生正在家属的搀扶下慢慢行走。据了解,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浅社交为什么能治愈年轻人

  • 有了“搭子”,我们就不再是城市中的孤岛。“搭子”再次火了。从传统的“饭搭子”“麻将搭子”,到“厕所搭子”“午觉搭子”“摸鱼搭子”,似乎很多年轻人现在做什么都需要“搭子